張 科王 鋼楊元萍
(1.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2.甘肅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學會部 甘肅 蘭州 730000)
1.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文獻計量分析方法的應用,具有十分廣闊的應用空間。建立在文獻計量學基礎上的學科文獻分析結論,是學科績效同行評議中極其重要的參考依據。從對學科績效的綜合評估到對個人學術水平的評價,基于文獻作者發文總量、期刊復合因子、被引頻次、下載頻次等量化參數的統計分析方法,將文獻的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克服了傳統評價中依賴單項指標得出片面性結論的缺陷。[1]通過對學科文獻在其傳播過程中不斷遞增的多項客觀量化指數的綜合分析,對相應學科的文獻分布特征及其學術質量做出客觀、公正的科學評判。因此,文獻計量分析方法不僅在科研成果鑒定、學科規劃、人才引進、學科發展預測、學術熱點追蹤等業務領域得到應用,也可為項目申報過程中的課題設計和分析論證提供具有前瞻性、動態性和回溯性的文獻綜述和參考資訊,是科研工作者提升效率和提高研究質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2.數據源選擇和文獻數據采集。隨著中國知識網絡資源平臺(CNKI)和中國學術期刊數據庫及學術期刊評價統計分析系統建設和功能日趨完備,基于期刊文獻全文下載、被引頻次,下載頻次、作者影響力等動態參數的開放式檢索采集,為文獻計量分析奠定了基礎數據。[2]通過CAJD分布式期刊數據源的文獻檢索系統,篩選類聚包括來源期刊、機構作者、關鍵詞頻、參考文獻、引證關系、年度分布、標題鏈接等動態參數在內的題錄數據集,然后下載或導出這些數據到自建的文獻計量分析數據庫中,從而實現對文獻數據字段格式的批處理轉換,為數據清洗和文獻分類做好數據準備。
3.數據清洗和分類處理。所謂數據清洗,就是依據文獻計量分析設計標準,對獲取的大量文獻進行有效性檢驗、篩選并剔除信息冗余的數據處理過程。[3]因此,數據清洗功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響著計量分析結果的精度與質量。即便是通過中國學術期刊數據總庫(CAJD)采集的學科文獻數據集,也會包含大量信息冗余。以2008-2012甘肅省16所本科院校以及甘肅省委黨校、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敦煌研究院、甘肅省圖書館的人文社會科學類學科文獻樣本庫為例[4],初始采集文獻8627篇,經過數據清洗最終獲得7881篇有效信息,信息冗余度為8.65%。實踐表明,文獻計量分析系統中數據清洗功能的設計與實現,是保證分析結果客觀性、真實性、精確性的關鍵技術節點。文獻分類處理,則是根據文獻主題內容,為其建立學科分類標簽,利用學科分類標準量化文獻計量參數,提高分析效率。
4.為了較為全面地梳理和歸納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的學術發展狀況,文獻計量分析中引用了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獲獎數據作為參照,[5]通過對學科文獻總量、作者人數、獲獎頻次三項指標的比較分析,系統表征學科文獻、作者群、獲獎頻次三者之間的內在關聯趨向,檢驗文獻計量分析與社科成果評價這兩種不同評價體系在結果上是否具有相關性,以期檢驗不同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客觀性、合理性,探討建立健全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評價體系的有效途徑。
甘肅省高校及科研單位的19個人文社科類一級學科,在2008-2012五年期間CSSCI學術期刊發表人文社科類論文共計7881篇,第一作者4423人,人均發文1.79篇。縱觀各學科之間發文總量與作者人數的總體分布態勢,反映出作者人數與學術文獻發文數量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關性分布特征。圖1文獻及作者分布圖直觀地揭示了這五年期間19個社科一級學科CSSCI期刊文獻總量與作者人數的階梯狀分布態勢。第一層級包括:經濟學、教育學、文學三個學科;第二層級包括:語言學、歷史學、政治學、哲學、馬克思主義、管理學、法學、社會學、考古學、宗教學、民族學與文化學、新聞學與傳播學等十二個學科;第三層級包括: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藝術學、體育學、統計學等四個學科。三個學科層在文獻總量、作者人數、人均論文篇數、成果獲獎頻次等學科綜合指標上,呈現出階梯狀分布特征。

1.第一層級學科,CSSCI期刊發文總量700篇以上,人均發文量2.03篇。甘肅省高校及科研單位在經濟學、教育學、文學三大學科五年間CSSCI期刊發文總量達4081篇,第一作者2029人,人均發文2.01篇,在甘肅省歷屆社科評獎中共獲獎756項,占學科文獻總量52%、作者總數46%和獲獎成果總數的41%,學科文獻平均綜合指數H=0.4082。名列全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前三位,與其他學科相比學科綜合指數較高。其中,經濟學總發文量2230篇、年均446篇,第一作者1176人,人均1.97篇,獲獎374項;教育學總發文量1093篇,年均219篇,作者502人,人均2.22篇,獲獎150項;文學總發文量758篇、作者351人,年均152篇,人均2.16篇,獲獎232項。三大學科人均發文量均高于1.79篇的學科文獻總量人均值。由此說明,在甘肅省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中,經濟學、教育學、文學有著較強優勢。
2.第二層級各學科,CSSCI期刊發文總量200篇以上,人均發文量1.68篇。其中包括語言學、歷史學、政治學、哲學、馬克思主義、管理學、法學、社會學、考古學、宗教學、民族學與文化學、新聞學與傳播學12個學科。五年期間CSSCI期刊發文總量3208篇,第一作者2015人,人均發文1.59篇,占學科文獻總量41%和作者總數46%,獲獎成果總數的53%,學科文獻平均綜合指數H=0.3340。其中,歷史學發文368篇、作者206人,人均1.78篇,獲獎206項;法學發文284篇,作者169人,人均1.68篇,獲獎123項;政治學發文301篇,作者180人,人均1.67篇,獲獎64項,名列前三位。社會學、哲學在這個層級中也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和較大的發展空間。總之,這個層級各學科,是甘肅省高校及科研機構中歷史積淀較為雄厚,學術傳承性強,學科特色突出,文獻產出和人才密度較高的學科群。
3.第三層級各學科,CSSCI期刊發文總量低于200篇以下,人均發文量1.57篇。位居第三層級的學科包括: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藝術學、體育學、統計學等,五年期間CSSCI期刊發文總量592篇,第一作者379人,人均發文1.56篇,成果獲獎111項,占學科文獻總量7.5%、作者總數8.6%和獲獎總頻次6.1%,學科文獻平均綜合指數H=0.3051,在學科文獻總量、作者人數和成果獲獎頻次三項指標上呈現較弱態勢。
4.社科研究成果獲獎頻次與學科文獻及作者分布之間相關性特征分析。社科成果獲獎數據時間跨度從第一屆至第十三屆,歷時26年,學科文獻時間跨度為2008-2012年,歷時五年。雖然兩個數據樣本的時間跨度不一致,但從總體曲線走勢分析,仍然可以看出三項計量指標之間存在著較高的相關性分布特征,學科文獻增長與獲獎頻次走勢基本吻合,從而印證了歷屆社科成果評獎結果的客觀與公正。
經濟學、教育學文獻總量和作者人數位居各學科前列。圖2文獻及作者分布圖顯示:蘭州大學和西北師范大學分別位居經濟學、教育學兩大學科之首,學科優勢明顯。在各學科格局中,蘭州大學的經濟學、西北師范大學的教育學都是國家級重點學科,在學科資源配置、學術梯隊培養、專業平臺建設方面具有傳統優勢,學術積淀雄厚,學術實力強勁,在甘肅省經濟、社會文化建設進程中,發揮著學術理論創新的先導作用。

1.經濟學學科文獻分布特征。2008-2012五年期間,甘肅省高校及科研機構在CSSCI期刊發表論文2230篇,第一作者1176人,人均發文1.97篇,科研成果評獎374項,學科綜合指數H=0.4269。其中,蘭州大學803篇,作者348人,人均發文2.31篇,獲獎68項,分別占學科文獻總量40%,作者總數34%,獲獎成果的14.05%;西北師范大學386篇,作者192人,人均發文2.01篇,獲獎53項,分別占學科文獻總量的19.90%,作者總數的19.53%,獲獎成果的10.95%;蘭州商學院287篇,作者136人,人均發文2.11篇,獲獎106項,分別占學科文獻總量的14.79%,作者總數的13.84%,獲獎成果的21.90%。名列該學科前三位。就文獻主題詞和關鍵詞頻分析表明,蘭州大學經濟學研究主要涵蓋宏觀經濟理論、經濟體制、經濟思想史和區域經濟等領域,具有人才密集,科研實力強的優勢;西北師范大學側重于經濟管理理論和管理體制領域研究;蘭州商學院側重于商業經濟、貿易經濟領域研究;西北民族大學側重于民族經濟研究;蘭州理工大學側重于工業經濟和企業經濟研究;甘肅農業大學側重于農業經濟研究;蘭州交通大學側重于交通運輸經濟研究。同時,從歷屆社科成果獲獎頻次來看,甘肅省社科院和甘肅省委黨校在經濟學領域也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
2.教育學學科文獻分布特征。圖2文獻及作者分布圖直觀地表征了教育學學科文獻及作者群的分布狀況,五年期間,該學科CSSCI期刊發文總量1093篇,第一作者502人,人均發文2.22篇,在歷屆社科評獎中共獲獎150項。學科綜合指數H=0.4482。其中,西北師范大學690篇,作者268人,人均2.57篇,獲獎88項;蘭州大學166篇,作者84人,人均1.98篇,獲獎21項;蘭州交通大學39篇,作者19人,獲獎9項,名列前三位。分析結果表明,教育學在人均發文量和文獻影響指數兩項指標上,甚至高于經濟學,居各學科之首,西北師范大學在教育學科領域具有明顯優勢。
1.文學類學科文獻五年間發文總量758篇,第一作者351人,人均發文2.16篇,在歷屆社科評獎中共獲獎232項,學科文獻綜合指數H=0.4126。。圖3文獻及作者分布矩陣圖顯示,西北師范大學354篇,作者96人,人均發文2.65篇,獲獎80項,名列第一;蘭州大學233篇,作者105人,人均2.22篇,獲獎66項,名列第二。二者分別占學科文獻總量 34.14%、31.32%和作者總數 27.91%、30.52%,獲獎成果的34.33%、28.33%,以較大優勢位居文學學科前列。西北民族大學63篇、獲獎20項,天水師范學院49篇、獲獎11項,河西學院38篇、獲獎3項,蘭州交通大學28篇、獲獎6項,名列第三至第六。從文獻研究主題分析,西北師范大學在古代文學研究,蘭州大學在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占有明顯優勢。該學科發文量名列前十位的作者中,西北師范大學7人,蘭州大學、河西學院、隴東學院各1人。文獻分析結果也表明,學科文獻產量、學科綜合影響力與成果獲獎頻次三者之間存在著正比相關性特征。
2.語言學五年期間的文獻總量為204篇,作者149人,人均發文1.37篇,學科文獻權重指數R=0.2743。名列前三位的院校是西北師范大學63篇,作者44人,人均1.43篇;西北民族大學42篇,作者33人,人均1.27篇;蘭州大學38篇,作者27人,人均1.41篇。從學科文獻研究主題來分析,語言學期刊文獻主要包括外國語言教學、對外漢語教學、中國方言文字、漢語語法詞匯等研究領域。通過對語言類學科文獻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值得關注的是,隨著近年來中外文化交流和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國的創辦,省內高校積極設置和開辦國際漢語專業,為傳統的中國語言學開啟了廣闊的應用研究空間,有關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學術文獻逐年增多,呈現出方興未艾的發展態勢。圖3語言學社科成果獲獎頻次曲線圖也顯示,獲獎頻次較高的機構也正是文獻總量和作者人數較多的院校,三者在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評價上,具有較高的相關性。

1.歷史學學科五年期間CSSCI期刊的發文總量351篇,第一作者196人,人均發文1.79篇,在歷屆社科評獎中共獲獎206項,學科文獻綜合指數H=0.3581。其中,蘭州大學發文136篇,作者83人,人均1.64篇,獲獎69項;西北師范大學發文130篇,作者55人,人均2.36篇,獲獎47項。名列該學科前列。圖4歷史學文獻及作者分布統計結果表明,蘭州大學在讀研究生人數和發文量上占有一定優勢,而專職教學科研人員發文量則較低。西北師范大學近年來通過調整學科結構和整合科研團隊,學科發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敦煌研究院、甘肅省社會科學院、西北民族大學、天水師范學院、甘肅民族師范學院、隴東學院、河西學院等在具有地域特色的研究領域里,也都顯示出各自的科研實力,是甘肅省歷史學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的重要力量。
2.考古學在甘肅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該學科的文獻中,以敦煌學為主題的文獻占有較大比例。考古學學科文獻的作者來源,以敦煌研究院為主,匯聚了一大批著名的敦煌學、考古學專家學者,構成了甘肅省考古學研究的主體。圖4考古學文獻及作者分布統計圖顯示,五年期間CSSCI期刊發文總數231篇,作者150人,人均1.54篇,學科文獻綜合指數H=0.3080。其中,敦煌研究院140篇,作者63人,人均發文2.22篇,位居第一;蘭州大學發文139篇,作者88人,人均發文1.58篇,位居第二;西北師范大學發文44篇,作者30人,位居第三;西北民族大學發文12篇,作者9人,位居第四。敦煌研究院和蘭州大學在該學科有較強優勢。

1.哲學學科五年間CSSCI期刊發文總量140篇,作者98人,人均發文1.43篇,在歷屆社科評獎中共獲獎113項,學科綜合指數H=0.2867。其中,蘭州大學以發文41篇,作者28人,人均1.46篇,獲獎24項;西北師范大學發文37篇,作者26人,人均1.42篇,獲獎34項;天水師范學院發文10篇,作者6人,人均1.67篇,獲獎6項。圖5哲學文獻分布統計結果顯示:蘭州大學與西北師范大學學科綜合指標較為接近;而天水師范學院雖然作者人數較少,但在哲學學科領域人均發文量及獲獎頻次卻比較高,表明該校的學術團隊布局較為均衡。而甘肅省委黨校、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獲獎成果分別是18項和15項,表明其在該學科具有一定的傳統優勢,但在近5年的文獻總量卻呈現出下滑趨勢。
2.馬克思主義學科五年間CSSCI期刊總發文量121篇,作者66人,人均發文1.83篇,在歷屆社科評獎中共獲獎56項,學科綜合指數H=0.3826。圖5馬克思主義文獻分布統計結果顯示:蘭州大學、甘肅省委黨校、蘭州交通大學學科優勢比較明顯。從作者多屬機構來源分析表明,從事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的人員以教學人員為主,人數較少且分布很不平衡。
3.政治學學科五年期間CSSCI期刊發文總量301篇,作者180人,人均發文1.67篇,學科綜合指數H=0.3344。其中,蘭州大學191篇,作者95人,人均2.01篇,獲獎17項;西北師范大學33篇,作者29人,人均1.5篇,獲獎17項;甘肅省委黨校25篇,作者11人,人均2.27篇,獲獎12項,名列前三位。圖5政治學文獻及作者分布統計結果顯示:蘭州大學在該學科占據較強優勢,西北師范大學、甘肅省委黨校在該學科具有一定競爭力。同時,歷屆社科成果獲獎頻次也表明,蘭州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甘肅省委黨校成果獲獎位居前列,與文獻及作者分布特征基本相符。天水師范學院、甘肅省社會科學院、西北民族大學、甘肅政法學院、蘭州商學院、蘭州理工大學、蘭州城市學院在該學科也具有一定科研實力。

管理學學科文獻分布,涵蓋了管理理論、管理技術與方法、咨詢管理、管理計劃和控制、管理組織學、應用管理學等研究領域,五年期間文獻總量296篇,作者197人,人均發文1.50篇,學科文獻指數H=0.3016。其中,蘭州大學171篇,作者102人,人均1.68篇,獲獎33項,名列第一位;西北師范大學31篇,作者19人,人均1.63篇,獲獎13項,名列第二位。西北民族大學22篇,作者19人,人均1.16篇,獲獎3項;蘭州商學院16篇,作者15人,獲獎15項。雖然兩所院校在管理學學科文獻和作者人數上實力較為接近,但近五年發文量較高的作者主要分布在蘭州大學,其他機構相對較少。從圖6文獻及作者分布圖可以看出,蘭州大學在管理學學科領域匯聚了一批文獻產出量較高且相對穩定的作者群體,學科綜合優勢突出。其他機構作者群和文獻總量較少,學科綜合影響力相對較弱。統計學雖屬傳統學科,但該學科的主要研究力量分布在省內各級統計機構中,高校及科研單位從事該學科研究的力量相對較弱。

1.法學學科五年期間CSSCI期刊發文總量284篇,作者169人,人均1.68篇,學科文獻綜合指數H=0.3261。其中,甘肅政法學院122篇,作者62人,人均1.97篇,名列第一;蘭州大學41篇,作者30人,人均1.37篇,名列第二;蘭州商學院39篇,作者20人,人均1.95篇,名列第三。從學科文獻主題詞和關鍵詞的詞頻分析來看,甘肅政法學院在法學學科占據優勢。文獻涵蓋了法學理論、法律史、憲法、刑法、訴訟法、司法制度和國際法等諸多研究領域;其他院校中,蘭州大學、蘭州商學院、西北民族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等院校分別在經濟法、民商法、民族區域自治法、行政法和交通法制等研究方向各有側重。發文量名列前十位的作者中,甘肅政法學院5人,蘭州商學院2人,蘭州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西北師范大學各1人。圖7文獻及作者分布統計結果顯示:社科成果獲獎頻次的變化趨勢與該學科文獻總量布局趨勢相同,甘肅政法學院在法學學科領域占據較強優勢。
2.社會學學科五年期間發文量265篇,作者184人,人均1.44篇,學科文獻綜合指數H=0.3212。其中,蘭州大學135篇,作者87人,人均1.55篇;西北師范大學53篇,作者37人,人均1.43篇;西北民族大學19篇,作者14人,人均1.36篇,分別名列前三位。蘭州大學在該學科的文獻總量和作者人數方面均占有較強優勢。值得關注的是,社會學的學科文獻及獲獎頻次涵蓋了省內17所高校及科研機構,由此說明,多元化的社會學問題,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學術研究也逐漸深入到關注民生和社會穩定等廣泛領域。圖7社科成果獲獎頻次曲線也顯示:甘肅省社會科學院在該學科有過多項成果獲獎,具有一定優勢,但近五年卻呈現下降趨勢。

1.民族學與文化學是甘肅省的傳統學科。該學科五年期間CSSCI期刊發文總量3382篇,作者2268人,人均1.53篇,學科文獻綜合指數H=0.3179,文獻分布涵蓋18所高校及科研機構。其中,蘭州大學發文137篇,作者89人,人均1.54篇,名列第一;西北民族大學發文71篇,作者47人,人均1.51篇,名列第二;西北師范大學發文68篇,作者53人,人均1.28篇,名列第三。圖8文獻及作者分布統計圖顯示:民族學與文化學學科文獻的人均文獻量較低,這與甘肅省具有多民族文化資源優勢之間存在著較大反差。從歷屆社科成果獲獎頻次來看,西北民族大學、蘭州大學、西北師范大學均名列前三位。通過對三項指標的綜合分析表明,在該學科領域,蘭州大學近年來發展較快,西北民族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甘肅民族師院等院校則保持著相對均衡穩定的發展態勢。
2.宗教學研究五年期間CSSCI期刊發文總量238篇,作者151人,人均1.55篇,學科文獻綜合指數H=0.2811,文獻涵蓋省內10所高校及科研機構。其中,蘭州大學114篇,作者81人,人均1.41篇;西北民族大學82篇,作者40人,人均2.05篇;西北師范大學21篇,作者15人,人均1.40篇,名列該學科前三位。宗教學研究,其發文量較高的作者群主要分布在蘭州大學和西北民族大學、甘肅民族師院幾所高校中。

1.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是傳統學科。圖9文獻及作者分布圖表顯示:該學科五年期間CSSCI期刊發文總量228篇,作者149人,人均1.54篇,學科文獻綜合指數H=0.2644。其中,西北師范大學63篇,作者36人,人均1.75篇;蘭州大學51篇,作者36人,人均1.42篇;蘭州商學院26篇,作者11人,人均2.36篇,名列前三位。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是傳統學科,隨著數字化、網絡化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有力地推動了該學科的學術研究,數據庫、網絡共享、資源開發、云計算等現代技術的應用研究,均領先于其它人文社科各學科,在促進傳統圖書館轉型和數字圖書館建設方面,發揮著學科理論創新和技術應用實踐的引領作用。該學科在歷屆社科評獎中獲獎72項,其中,甘肅省圖書館13項,甘肅省社科院獲獎7項,蘭州大學6項,名列前三位。甘肅省圖書館和蘭州大學在該學科的成果獲獎頻次保持較強優勢。通過對省內高校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專業狀況調查發現,目前,甘肅省高校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專業設置處于空白狀態,值得予以關注。
2.新聞與傳播學是具有傳統背景的新興學科,數字化、多媒體信息時代的迅猛發展,為新聞與傳播學專業教育和學術研究開啟了廣闊空間。五年期間CSSCI期刊發文總量217篇,作者116人,人均1.87篇,學科文獻綜合指數H=0.3121。圖9學科文獻及作者分布統計圖顯示:新聞與傳播學學科文獻及作者主要集中在四所高校。其中,蘭州大學88篇,作者48人;西北民族大學53篇,作者23人;西北師范大學37篇,作者26人;蘭州商學院28篇,作者10人。文獻計量結果客觀地揭示了該學科在甘肅省高校專業教育及學術研究的整體格局。新聞與傳播學的發文總量和作者人數雖然較低,但人均發文量高于1.78篇的學科文獻總量人均值,表明良好的學科發展態勢值得期待。

1.藝術類學科包括音樂、舞蹈、美術、書法、雕塑、攝影等專業的學科文獻。圖10文獻分布統計顯示:該學科五年期間CSSCI期刊發文總量174篇,涵蓋12家機構的118位作者,人均1.48篇,學科文獻綜合指數H=0.2466。其中,西北師范大學76篇,作者44人,人均1.73篇;西北民族大學33篇,作者23人,人均1.43篇;蘭州城市學院17篇,作者11人,人均1.55篇,名列前三位。在全省高校中,西北師范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和蘭州城市學院的藝術類專業設置較早,學科結構完善,學術實力較強。其他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創辦時間較短,學術積累尚在起步階段。藝術學學科在歷屆社科成果評獎中共獲獎25項。其中,西北師范大學獲獎9項,西北民族大學4項,蘭州城市學院3項,名列前三位。科研成果獲獎頻次與各機構的學科文獻分布走勢基本趨同。
2.體育學五年期間CSSCI期刊發文總量155篇,涵蓋13所院校88位作者,人均1.76篇,學科文獻綜合指數0.2511。其中,西北師范大學71篇,作者26人,人均2.73篇;蘭州城市學院20篇,作者16人,人均1.25篇;天水師范學院13篇,作者10人,人均1.30篇,名列前三位。從圖10文獻及作者分布統計圖可以看出,體育學名列前三位的高校均為師范類院校,說明體育學專業是甘肅省師范類院校的傳統學科,其他院校學科競爭力較弱。歷屆社科評獎中共獲獎32項。其中,西北師范大學14項,蘭州城市學院7項,天水師范學院6項,位居前三名。從成果獲獎頻次曲線圖可以看出,獲獎頻次與學科綜合指數之間的相關性特征也較為明顯。

通過以上分析,較為系統地揭示了甘肅省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的學科文獻及作者分布狀況,分析結果表明,蘭州大學社會學各學科領域綜合實力較強,具有學科結構合理,人才密集,學術實力雄厚,文獻被引頻次較高的優勢;西北師范大學在人文學科領域歷史積淀豐富,綜合實力較強;西北民族大學在民族語言文學和宗教學領域綜合實力較強;甘肅省社會科學院在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具有明顯實力;甘肅省委黨校在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等學科領域實力較強;敦煌研究院在歷史學、考古學和文獻學方向實力較強;蘭州商學院在貿易經濟學、金融學與新聞傳播學等學科領域具有一定學科優勢;甘肅政法學院在法學領域具有一定學科優勢。蘭州城市學院在藝術學、體育學,天水師院在教育學、文學,甘肅民族師院在民族文化學、宗教學,甘肅農業大學在農業經濟學,蘭州交通大學在交通經濟學,蘭州理工大學在工業經濟等諸多學科領域均保持著專業特色和優勢。
通過對甘肅省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文獻及作者分布特征的分析,同時結合連續十三屆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中的獲獎數據的比較,較為客觀地揭示了全省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學科文獻數量與學術成果質量之間的內在聯系。隨著我國學術文獻數據庫和數字化文獻平臺的建成和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在人文社科學術領域的廣泛應用,以客觀真實的文獻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為基礎形成的分析結果,必將成為進一步完善哲學社會科學績效評估和學術評價體系的重要參考依據。
[1]董琳.劉清,學科評價之文獻計量指標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08(1):31-34.
[2]湯建民,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研究論文特征的計量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1(7):992-998.
[3]張伯陽,張科,王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學術文獻計量分析——以甘肅高校及科研機構為對象[J].甘肅社會科學,2013(06):66-69.
[4]甘肅省人文社科學術文獻計量分析平臺[EB/OL].[2013-10-12]http://dmjl.web-15.com/index.asp.
[5]王鋼,張科,張伯陽.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學術文獻計量分析——以甘肅省社科優秀成果獲獎文獻為例[J].甘肅社會科學,2014(01):18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