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全明
(西北民族大學法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國十個藏族自治州之一,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南與四川阿壩州相連,西南與青海黃南州、果洛州接壤,東面和北部與本省隴南、定西、臨夏毗鄰。全州總面積4.5萬平方公里,處于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地勢西北部高,東南部低。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轄夏河、瑪曲、碌曲、卓尼、迭部、臨潭、舟曲七縣和合作市等8個縣(市)、99個鄉(鎮、街道辦)、664個行政村。有藏、漢、回、蒙等24個民族,73萬人口,其中藏族39.36萬人,占53.9%。
截至2013年,甘南州兩級法院共有干警383人(37人離崗待退),少數民族干警216人(19人離崗待退),占干警總數的56.4%,其中,回族20人(2人離崗待退),占少數民族干警的9.3%;蒙古族1人,占少數名族干警的0.5%;滿族2人(1人離崗待退),占少數名族干警的1%;藏族193人(16人離崗待退),占少數民族干警的89.2%。共有法官225人(30人離崗待退,13人兼職法警、法官),占干警總數的59.1%,少數民族法官114人(13人離崗待退,6人兼職法警、法官),占法官總數的50.7%,其中,回族11人(1人離崗待退),占少數民族法官的9.6%,滿族1人(1人離崗待退),占少數民族法官的0.8%;藏族102人(11人離崗待退,6人兼職法警、法官),占少數民族法官的89.6%。雙語人才72人,占干警總數的18.8%,雙語法官33人,占法官數的14.7%。具體情況如下:
(一)甘南州中院
甘南州中級人民法院共有干警75人(9人離崗待退),少數民族干警33人(3人離崗待退),占干警總數的44%,其中,回族7人,占少數民族干警的21.2%;蒙古族1人,占少數名族干警的3%;藏族25人,占少數民族干警的75.8%。共有法官52人(9人離崗待退),占干警總數的69.3%,少數民族法官25人,占法官總數的48.1%,其中,回族6人,占少數民族法官的24%;藏族19人,占少數民族法官的76%。雙語人才12人,占干警總數的16%。
(二)合作市法院
合作市人民法院共有干警32人(5人離崗待退),其中少數民族干警21人(4人離崗待退),占干警總數的65.6%,回族2人,占少數民族干警的9.5%;滿族2人,占少數民族干警9.5%;藏族17人,占少數民族干警81%。共有法官22人(4人離崗待退,2人兼職法警、法官),占干警總數的68.8%,少數民族法官13人(3人離崗待退,1人兼職法警、法官),占法官總數的59.1%,其中,回族1人,占少數民族法官的7.7%;滿族1人,占少數民族法官的7.7%;藏族11人,占少數民族法官的84.6%。雙語人才8人,占干警總數的25%。
(三)夏河縣法院
夏河縣人民法院共有干警43人(5人離崗待退),少數民族干警26人(1人離崗待退),占干警總數的60.5%,其中,回族2人,占少數民族干警的7.7%;藏族24人,占少數民族干警的92.3%。共有法官25人(4人離崗待退,4人兼職法警、法官),占干警總數的58.1%,其中,少數民族法官13人(3人兼職法警、法官),占法官總數的52%。雙語人才8人,占干警總數的18.6%。
(四)碌曲縣法院
碌曲縣人民法院共有干警34人(5人離崗待退),少數民族干警23人(5人離崗待退),占干警總數的67.6%,其中,回族2人,占少數民族干警的8.7%;藏族21人,占少數民族干警的91.3%。共有法官14人(3人離崗待退),占干警總數的41.2%,少數民族法官8人(3人離崗待退),占法官總數的57.1%,其中,回族1人,占少數民族法官的12.5%;藏族7人,占少數民族法官的87.5%。雙語人才4人,占干警總數的11.8%。
(五)舟曲縣法院
舟曲縣人民法院共有干警43人(6人離崗待退),少數民族干警14人(3人離崗待退),占干警總數的35.6%,全為藏族。共有法官27人(6人離崗待退,3人兼職法官、法警),占干警總數的62.8%,其中,少數民族法官6人(3人離崗待退),占法官總數的22.2%,全為藏族。雙語人才8人,占干警總數的18.6%。
(六)瑪曲縣法院
瑪曲縣人民法院共有干警28人,少數民族干警23人,占干警總數的82.1%,其中,回族1人,占少數民族干警的4.3%;藏族22人,占少數民族干警的95.8%。共有法官13人,占干警總數的46.4%,其中,少數民族法官11人,占法官總數的84.6%,全為藏族。雙語人才18人,占干警總數的64.3%。
(七)臨潭縣法院
臨潭縣人民法院共有干警54人(3人離崗待退),少數民族干警28人(1人離崗待退),占干警總數的51.9%,其中,回族4人,占少數民族干警14.3%,藏族24人,占少數民族干警85.7%。共有法官32人(2人離崗待退),占干警總數的59.3%,其中,少數民族法官14人,占法官總數的43.8%,回族1人,占少數民族法官7.1%;藏族13人,占少數民族法官92.9%。雙語人才3人,占干警總數的5.6%。
(八)卓尼縣法院
卓尼縣人民法院共有干警43人(4人離崗待退),少數民族干警31人(2人離崗待退),占干警總數的72.1%,全為藏族。共有法官25人(2人離崗待退,1人兼職法警、法官),占干警總數的58.1%,其中,少數民族法官18人(1人離崗待退,1人兼職法警、法官),占法官總數的72%。雙語人才2人,占干警總數的4.7%。
(九)迭部縣法院
迭部縣人民法院共有干警31人,少數民族干警17人,占干警總數的54.8%,其中,回族2人,占少數民族干警的11.8%;藏族15人,占少數民族干警的88.2%。共有法官15人(3人兼職法警、法官),占干警總數的48.4%,其中,少數民族法官6人(1人兼職法警、法官),占法官總數的40%。雙語人才9人,占干警總數的29%。
(一)能夠同時從事藏漢雙語審判和翻譯的法官很少。據以上數據,真正能夠即懂藏語又懂漢語,具備藏語的聽、說、讀、寫和翻譯能力的只有7人,很難承擔全州的審判和翻譯工作。
(二)全州法官的法律基礎普遍薄弱。全州法官中真正接受過系統法律教育的非常少,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和實踐,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礎知識和理論素養。
(三)語言交流的困難。由于藏語大致可以分為衛藏語系、康巴語系和安多語系,而甘南州基本以安多語為主,但是各縣市之間也存在語言交流的困難。比如迭部和舟曲的藏語與碌曲、瑪曲、夏河、合作的藏語之間有區別,而迭部和舟曲的藏語也有區別,甚至迭部的上迭和下迭之間也存在著差別。這些語言之間的差別就造成了法官與當事人之間交流的困難。
(四)法律專業術語與藏語翻譯對接的困難。由于法律術語的專業性和精確性,要求在適用時必須做到準確。但是藏語在發展過程中并沒有發展出與之相對應的專業術語,這就造成了在翻譯過程中法律術語與藏語翻譯對接的困難,其中包括口頭翻譯和書面翻譯,都存在著一些困難。
(五)部分干警對藏族歷史、習俗和習慣法不太了解。由于藏區特殊的地理、傳統、文化和歷史因素,在糾紛解決過程中,更多地是以調解的方式來解決糾紛。在調解過程中,當地的歷史、傳統和習俗,尤其是習慣法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在調研過程中也發現,部分干警不了解藏族的這些傳統,尤其是習慣法的發展、意義等。
2013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徐家新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召開的少數民族雙語法官培訓座談會上提到,加強雙語審判人才培養,是當前少數民族地區法院隊伍建設面臨的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關系到憲法法律賦予少數民族群眾基本權利以及訴訟權利的有效保障,關系到保證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是落實司法為民、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需要,是加強法院基層基礎工作的重要內容[1]。結合甘南州實際的情況,少數民族法官的培訓十分必要,主要體現在:
(一)有利于提高少數民族法官的法律基礎知識和理論素養,對于判決書的書寫、調解過程中法律規定的解釋都有很好的幫助。在調研中發現,許多法官的法律基礎知識比較薄弱,沒有系統地學習過法律專業基礎課,在對法律的理解和適用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尤其是面對少數民族同胞需要對現有法律規定進行通俗地、有效地解釋時存在著困難。
(二)有利于糾紛的有效、及時解決,維護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如果這些法官能掌握雙語交流,又有一定的法律基礎,將能夠有效地與當事人進行溝通,能夠很好地理解當事人的訴求,為有效及時解決糾紛提供支持。調研中發現,許多糾紛的解決不僅僅是依靠法律就可以化解的,法官對民族語言的掌握、民族文化和習俗的理解、民族歷史的了解等都會影響到糾紛的有效解決。因此,加大對少數民族法官的培訓,讓法官掌握民族語言、文化、習俗、歷史等,都將有助于糾紛的有效、及時解決,維護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
(一)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教學的特點和規律,該專業教學班級人數一般在20—30人之間。通過系統地學習藏語基礎和法學專業課程,包括實踐教學等教學環節,使學生能夠在聽、說、讀、寫、譯等方面較熟練地掌握和應用藏語,具有扎實的藏語和法學基礎,且熟悉藏族歷史文化,能夠在基層法院從事藏漢雙語審判、翻譯、研究和管理等工作的應用性干警。
(二)培訓時間和方式
1.培訓時間:根據各法院了解的情況,法官除了日常的審判工作和業務之外,還存在著諸如維穩、雙聯等工作任務,因此建議培訓時間以短期為宜。另外根據培訓的內容和方式,建議培訓時間為5—6周時間。在每周的內容安排上,宜采取上午理論教學、下午模擬審判和實戰翻譯相結合的方式。
2.培訓方式:采取理論講授、模擬審判和實戰翻譯的方式。理論講授主要是針對法律基礎和藏語知識、藏族歷史、習慣法等內容;模擬審判有助于提高法律知識和藏語言的實踐運用;實戰翻譯有助于提高翻譯能力,勝任審判工作。
(三)加強課程體系建設
結合甘南州的實際情況,主要開設兩大類課程,即藏語言類基礎課程和法律基礎課程。
1.藏語言類基礎課程:基礎藏語、藏語會話、藏語語法、藏語修辭學、藏漢翻譯與技巧、藏文寫作等專業主干課程。通過學習基礎藏語課程,使學生正確掌握藏語拼讀方法及其規律;藏語會話課程主要訓練學生的動口即會話能力;還有與此相配套的專業課程群,如藏語語法、寫作、藏語修辭和藏漢翻譯等課程的開設,使學生所學知識形成有機整體和技能。同時開設一定量的文史類課程,如藏族歷史與文化、藏族民俗學、藏族習慣法、藏傳佛教等課程,使學生所學的語言知識與歷史文化互為表里。通過對以上語言類課程和文史類課程的系統學習,使學生對藏語藏文能夠比較熟練地掌握的讀、說、聽、寫、譯的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以及歷史文化知識。
2.法律基礎和民族學知識:主要包括憲法、法理學、刑法、民法(包括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等)、草原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民族自治條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審判和調解技巧等。
3.具體課程設置建議:

課程名稱 擬講授學時藏語修辭學 12藏語語法 12基礎藏語 16藏語會話 16藏漢翻譯與技巧 16藏文寫作 12

藏族歷史與文化 8藏族習慣法 8藏傳佛教 8藏族民俗學 8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 8宗教學 8法理學 8刑法學 8刑事訴訟法學 8民法總論 8合同法學 8物權法學 8侵權責任法學 8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 8民事訴訟法學 8行政訴訟法學 8民族自治條例 4審判、調解技巧 4
1.根據語言教學的特點和規律,以及教學實際需要,由相關學校現有教師中從事語言類、法學類教學,并有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擔任該班級的基礎課或主干課程的教學任務,同時,培養和選調1—2人(30—35歲以下)專職藏語文教師,從事過藏語文教學,有一定的法律背景和實踐經驗,并有一定的教學經驗,發音準確(安多語),口齒清楚,藏漢語基礎扎實的老師。用1—2年時間,重點培養雙語師資,到相關民族院校的雙語專業進行短期教學觀摩或培訓學習,盡快掌握教育教學理念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以及教學方法的應用能力,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發揮主導作用。
2.培訓教材:目前藏漢雙語的培訓教材很少,可以先借助法律出版社的《漢藏法律大詞典》進行翻譯的基本教學,尤其是翻譯課程的培訓可以以此為基礎。在此基礎上,盡快組織力量編寫法律基礎教材,然后結合培訓的藏族師資力量對其進行翻譯,最終能用此教材進行系統培訓。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結合基層法官的特點,重點加強語言類課程的課堂教學和課堂實踐訓練,讓法官多讀、多練、多翻譯,加強動口、動手能力,通過布置作業加強法官課外實踐活動。根據語言教學的實際需要,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和方法,采取互動式、討論式、模擬審判實驗的方式,科學組織課堂教學,不斷提高會話及藏漢互譯能力。
[1]參見 http://www.court.gov.cn/xwzx/fyxw/zgrmfyxw/201304/t20130411_183233.htm[EB].201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