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 上海 200433)
實現黨群關系密切、和諧,不僅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也是我們黨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偉大成就的基石。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盵1](P47)這反映了黨的群眾路線在新形勢下的基本內涵和根本要求。當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獲得了飛速發展,不僅對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諸多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更是對如何在新媒體時代構建和諧黨群關系提出了新的歷史性課題。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91億”[2]。伴隨著網民數量的激增,新媒體所具有的強大的傳播功能和輿論輻射力,推動我國社會逐步邁進“大眾麥克風時代”。日新月異、迅猛發展的新媒體開啟了黨群關系的全新時代,不僅日漸成為廣大民眾向政府進行利益訴求表達的重要渠道,也成為政府和官員了解民情、匯聚民智的重要途徑。中國共產黨只有抓住這一機遇,積極運用新媒體構建和諧黨群關系,才能適應時代發展要求,不斷做好新時期黨群工作,更好地發揮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最大政治優勢?!耙粋€和諧的黨群關系必然包括:黨與人民群眾交流賴以進行的機構設置、程序、原則,包括決策機制、監督機制、溝通機制都是符合人民群眾要求的,進而能贏得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支持,能夠有利于兩個交流主體各自特定的社會功能的實現,能夠有利于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一致。互動的過程應是全方位、多方面的”[3]。
在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平衡協調各種利益關系,拓寬利益表達途徑,暢通黨群溝通渠道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也給黨群溝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式,如網絡論壇、博客、微博、數字報紙雜志等,其主要特征是以數字化的網絡為平臺,支持對所有人的信息傳播。新媒體的出現,為黨群溝通拓寬了新的渠道。近年來,一方面,民眾們通過新媒體充分表達自己的政治意愿與利益訴求;另一方面,各級黨委、政府和官員們也開始積極利用新媒體與網民溝通互動,知民情、解民意、聚民心、匯民智,為其制定政策方針、作出決策、解決問題提供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有力的科學指導,這就促成了黨組織、政府和人民群眾之間的良性互動,在交流互動中密切了黨群關系。2006年人民網創辦了首個全國性的網絡問政平臺——《地方領導留言板》,該留言板主要采取留言-審核-發布-反饋的運行機制,為廣大網民表達利益訴求提供了一個規范性平臺。截至2013年12月初,全國累計已有51位省委書記、省長,400多位地市級一把手、近1000縣級領導通過留言板公開答復網民的留言19萬余條,并且陸續有19個省區市以“紅頭文件”形式,建立起回復辦理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留言的固定工作機制。網民留言辦理日益成為各地網上群眾工作開展的新抓手。
思想政治工作歷來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是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開放事業的“生命線”。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其用戶覆蓋面不斷擴寬,日益成為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教育引導群眾提供了新途徑。通過黨建類網站、網絡論壇、網上直播、短信發送等新媒體平臺,采取互動式的教育方式,不僅能夠使教育者隨時隨處了解接收到教育信息,思想教育得以擺脫時空限制,而且可以變傳統“說教”為自由瀏覽,使受教育者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和互動交流,有助于大力提升教育效果。再加上網絡等新媒體可以綜合運用文字、聲音、圖片、動畫等多種符號形式,形象而直觀,提高了趣味性,將宣傳教育工作內容有機地融入網絡文化和娛樂活動之中,使群眾在輕松愉悅的互動參與過程中升華思想認識,從而增強了教育引導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特別指出:“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是權力正確運行的重要保證?!盵1](P26)然而由于受傳統官本位思想以及官民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加之在傳統媒體時代,群眾的監督缺乏有效的渠道和工具,因而群眾監督的效果并不明顯。新媒體的出現尤其是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打破了這一個格局,為群眾實施監督打造了新利器。據人民網2009年1月進行的一項網上調查,參與調查的網民有87.9%非常關注網絡監督,當遇到社會不良現象時,93.3%的網民選擇網絡曝光。[4]目前基本形成了網絡公開或曝光→網絡搜索追蹤→網絡輿論→網絡集聚社會焦點和熱點→相關部門感到壓力→權力主體修正行為的網絡監督運行態勢。例如:2012年原陜西省安監局局長楊達才因在“8·26”延安特大車禍現場“開口笑”而引發網友關注,后被網友曝光其在不同場合戴帶多塊奢侈名表、高檔眼鏡和皮帶,其本人回應聲稱那些手表都是用其合法收入所購買。9月1日湖北三峽大學在校生劉艷峰向陜西省財政廳寄送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表,申請公開楊達才2011年度工資而遭到拒絕,更加引發網友的廣泛質疑和廣大媒體的關注。迫于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陜西省紀檢部門不得不對其進行調查,調查表明其確實存在嚴重違紀問題,9月21日陜西省研究決定:撤銷楊達才陜西省第十二屆紀委委員、省安監局黨組書記、局長職務,這是網絡監督的一次重大勝利。
黨的群眾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深入細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切實提高群眾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鞏固社會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在新媒體大規模興起之前,我國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態傳播的主要載體是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采取的方式一般有集體收聽收看、集體動員學習、面對面輔導授課等。這種傳播模式是單向的,執政黨是信息的占有者和傳播者,民眾只是被動接受者。與之相對應就形成了具有強制性、自上而下、集中統一的傳播體制。而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是全球性的媒體,且是一種雙向互動的傳播模式。一方面,新媒體的“把關人”功能進一步勢微。過去傳統媒體的把關權一直由大眾傳播精英壟斷,而現在由所有民眾分享,使得網絡中充斥的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增加了黨和政府管控輿論傳播的難度;另一方面,社會輿論的多樣性、離散性、復雜性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一是西方敵對勢力利用其自身所具有的信息技術優勢,通過新媒體大肆宣揚和傳播資產階級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加緊對我進行西化和分化;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正飽受經濟私有化、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民族分裂主義等思潮的強大沖擊。更有甚者利用全國兩會、重大事件的周年等敏感時機,通過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平臺,狂妄發表措辭激烈的不良言論或散布政治謠言,以造成群眾的誤判、錯信甚至對黨和政府產生質疑,嚴重削弱黨和政府執政的合法性和公信力。這都對黨和政府牢牢把握住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性,加強對輿論監督和引導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媒體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和發散性,民眾可以匿名進行互動交流,有人往往會感覺擺脫了傳統社會的管制和約束,加之由于技術等原因對新媒體資源的規范和管理難度加大,由此容易引發許多不良后果甚至危害。首先,有害信息屢禁不止。虛假、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等信息大量存在,擾亂了人們的視線,弱化了人們的道德自律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其次,“網絡攻擊”時有發生,“群體極化”效應嚴重?!叭后w極化”是指“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念。”[5]當前,“群體極化”效應中最值得警惕的是網絡極端言論。互聯網上的極端言論在選材方面具有一定的社會心理基礎,在內容和形式上盡其煽情、惑眾之能事,在結論上則直接損害到黨的各項政策的貫徹落實,制造或激化社會矛盾,給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增添了新的難度。第三,“網絡暴力”沖擊法律規范。網絡群眾運動肆意,有時已經超越了監督的門檻,開始爭奪網絡執法權,直接侵犯當事人的隱私和權利。第四,“網絡犯罪”愈演愈烈。網絡活動的隱蔽性,使網民容易淡忘自己的社會角色和責任,法律意識弱化,從而誘發犯罪。
在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一些突發的公共安全事件、群體性事件、事故災害等,往往會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國內外輿論熱點。及時全面準確地收集分析和掌握群眾的思想動態、愿望呼聲以及帶有傾向性的社會動態等,是黨和政府正確決策、加強預警、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重要前提。新媒體具有交互性和平等性的特點,民眾不再是單方面接受領導機關和黨務工作者灌輸的“木偶”,而是要求平等自由的溝通交流。因此,這對黨政機關和領導者的權威提出了嚴峻挑戰。再者,隨著新媒體日益成為各級領導干部密切黨群關系的重要媒介資源,一些領導干部的媒介素養與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不相適應,難以利用新媒體來引導輿情和解決問題。有的將新媒體視為“洪水猛獸”而敬而遠之;有的不善于利用新媒體來搜集和處理信息,缺乏運用用新媒體與各方互動的能力;有的遇事總是千方百計捂著、掖著,害怕“曝光”,對待新媒體信息采取簡單粗暴的“刪”、“封”、“堵”等做法,結果常常適得其反,甚至會擴大事態,演變成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給黨群關系造成極為不良的影響。
面對新媒體空間中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各種社會思潮,我們不能任其隨意發展,也不能因噎廢食,而是要大力打造我黨的新媒體陣地。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盵1](P29)首先,要時刻保持思想認識上的高度敏銳性和預見性,積極占據新媒體尤其是網絡發言權與話語權,加大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網絡宣傳教育,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當前,特別要僅僅圍繞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的宣傳教育這條主線,推動黨報黨刊、通訊社、電視臺等在鞏固傳統業務基礎上,加快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轉型步伐,大力發展網絡媒體、手機媒體及各類移動終端建設,有效搶占新媒體陣地。其次,在要圍繞新形勢,緊密結合新實踐,回答新問題,把理論學習、工作實踐、日常管理有機結合起來,改變思想政治教育與解決實際問題相脫節的現象。再次,及時釋疑解惑,特別是在重大問題或突發事件上要充分利用政府掌握的信息資源,相關黨政機構和領導干部應及時主動現身說法,分析事情原委,澄清事實真相,敢于與各種非主流意識形態的觀點、意見相碰撞,使廣大黨員和群眾在具體事件的真實感受中明辨是非,把握真偽,堅定信念。
鄧小平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6]制度建設對于黨的群眾工作至關重要,因而必須大力推進新媒體時代密切黨群關系的各種制度建設,以便形成黨與群眾良性互動的長效機制。
第一,要建立健全群眾利益訴求表達和利益維護機制。在社會轉型時期,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使社會利益訴求的分化和差異增大,如果這些利益訴求不能通過正常合法的渠道及時表達出來,其結果必然是黨政部門錯失反映和整合民意的機會,其決策也易失去部分民眾的理解、認同和支持。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建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1](P27)因而,在新媒體時代,一方面黨要著力拓展和暢通群眾訴求表達的渠道,不斷延伸群眾工作的信息網絡,切實保障群眾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例如:通過建設各級政府網絡留言板、開設政務微博等形式,不僅能夠主動發布權威信息,占據信息發布制高點,正確引導輿論;而且可以開展網絡民意調查,通達社情民意,為輿論引導和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另一方面,健全群眾利益維護機制。當前因征地、拆遷、醫療、社會治安等問題引發的并在網絡社會引起軒然大波的群體性事件層出不窮,借助網絡發現的問題必須要在現實中給予回應,特別是維護群眾的合法利益,對既定行為給群眾造成的利益侵害要給予合理補償,這樣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第二,要建立健全民事督促辦理和責任追究機制。一方面實行跟蹤督辦、層層督辦,提高黨員干部的執行力,使群眾通過新媒體反映的問題件件有落實、有回應,以增強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另一方面,真正把人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和成員考核的最高標準,增強黨員干部做好群眾工作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例如: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委、區政府主動適應新媒體時代群眾工作新要求,從2008年起在政府門戶網站顯要位置開設“黨政網上接訪平臺”,提出“高質量辦理、高時效結案”要求,并嚴格落實五項規定:一是“零距離”一對一互動交流。二是全程公開辦理。三是提速辦理期限。規定各類政策咨詢、建議類信訪件的辦理期限不得超過5個工作日,需調查處理的事項不得超過15天。四是明確要求案結事了。五是確保群眾來信無遺漏。截至2011年,黨政網上接訪平臺累計瀏覽量近50萬人次,收辦2556封信件,按時辦結率連續兩年超過95%。[7]
第三,建立權力監督制約機制,做到權為民所用,是密切黨群關系的關鍵。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推進權力運行公開化、規范化,……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1](P27)官員的貪污腐敗行為不僅非法侵害了人民群眾的公共權益,而且傷害了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感情,在全社會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因此,要探索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條件下廉政建設工作新機制,建設和發展網絡反腐平臺,用好網絡資源,擴大監督空間,拓寬監督渠道,實現黨內監督與黨外監督、專門機關監督與群眾監督相結合,發揮好輿論監督作用,增強監督合力。
第四,建立健全新媒體規范管理體制。一方面,要加強法制建設,為新媒體密切黨群關系提供堅實的法律保證。新媒體立法既要考慮有利于黨員干部開展群眾工作,又要兼顧群眾的切身利益,突出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健全管理體制,加強新媒體的協調統一管理。要在黨委統一領導下,形成新媒體各個管理部門的聯動機制。再者,落實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此外,加強各部門間的信息溝通,定期召開各部門聯席會議,加強對各部門掌握情況的研判,定期形成新媒體輿論的分析報告。尤其是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各部門應積極行動,統一步調,各司其職,形成解決問題的合力。
新媒體是新生事物,我們黨還有一些干部應用新媒體的知識缺乏、能力不足,無法適應新媒體時代黨委政府與群眾溝通聯系的要求,更談不上以超前思維引領新媒體的發展。因此,黨要做好新媒體時代的群眾工作,必須發動廣大黨員干部學習新媒體知識和技能,切實提高新媒體素養。一是要大力推進建立健全黨員干部新媒體培訓制度,組織專業人員編寫相關的實用培訓教材,依托各級黨校、行政學院每年分批次地對黨員干部進行新媒體課程培訓,并適時組織現場模擬,熟悉新媒體設施使用方法,明確信息發布、接待采訪的原則要求,掌握運用新媒體開展黨群工作的時機方法。二是加快培養一支既熟悉黨的政策主張,又掌握新媒體尖端信息技術的專業人才隊伍,使其成為能夠積極宣傳黨和政府政策主張、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有效疏導群眾情緒,化解社會矛盾的生力軍。如:當前設置的網絡發言人制度,就是政府部門為大力疏通民意,積極應對網絡監督,正確引導網絡輿論,推動政務公開,保障群眾知情權、表達權與監督權的一項網絡行政制度,為普通群眾與黨和政府之間架設了一條“連心橋”,是新媒體時代構建和諧黨群關系的新舉措。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1).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t20130717_40664.htm.
[3]吳堅.黨群關系的政治學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2):423-424.
[4]程少華,傅丁根.網絡監督:蓬勃中呼喚規范[N].人民日報,2009-2-3(8).
[5]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1)47.
[6]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7]王勇,龔曉敏.江北:黨政網上接訪平臺架起干群“連心橋”[J].寧波通訊,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