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楊
(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湖南長沙410081;長沙理工大學,湖南長沙410114)
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問題,是國際法學界一直討論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既牽涉到國際法的基本理論問題,也涉及國際法和國內法在實踐中產生的問題。國際法的理論問題涉及到國際法的性質、國際法的效力根據、國際法的主體等國際法上帶有根本性的問題。本文主要以法理學為視角,從國際法基本理論層面來探討國際法和國內法的關系。
關于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理論上曾經出現過多種學說,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有早期的二元論、國內法優于國際法的一元論、國際法優于國內法的一元論和協調論。我國主要有相互聯系論、法律規范協調論、利益協調論等。本文將從這些考察這些學說開始,探討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
“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主要涉及兩個問題:一、國際法和國內法是一個法律體系還是兩個不同的法律體系?二、國際法優于國內法或是國內法優于國際法,還是國際法和國內法是兩個互相獨立而不發生一個優于另一個的法律體系?”①Lauterpacht'Collected Papers,I,p.152.轉引自:王鐵崖.國際法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80.關于國際法和國內法的關系問題,早期的學說主要有兩派:一派認為國際法和國內法是兩個不同的法律體系,國際法與國內法各自獨立,互不隸屬,此即“二元論”。另一派認為國際法和國內法屬于一個法律體系,即“一元論”。“一元論”中又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國際法優于國內法,另一種則認為國內法優于國際法。20世紀50年代時出現了突破二元論和一元論的協調論。
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的早期學說中,最早出現的是二元論。19世紀末,由于強調國家主權以及主權國家國內立法權的加強,出現了二元論。二元論認為,國際法和國內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構成兩個不同的法律體系。二者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主體、法律淵源、法律實質都不相同。二元論的創始人是德國的特里派爾(Triepel)。特里派爾在他1899年出版的著名的《國際法與國內法》一書中闡述了二元論的觀點。他的結論是:“國際公法和國內法不只是屬于法律的不同的分支或部分,而是各自構成不同的法律體系;兩者雖有密切的關系,但彼此不相隸屬。”②Triepel,in Recueil des cours,Vol.I,1923I,p.83.轉引自:王鐵崖.國際法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82.二元論的典型代表人物還有意大利的安吉洛地(Anzilotti)、德國學者沃爾茲(Walz)、英國的奧本海(Oppenheim)等。
對于二元論,一元論者對其進行了抨擊,其他學者也對其進行了評價。如凱爾森就對二元論進行了批判,認為其“在邏輯上不能自圓其說”③[奧]凱爾森.純粹法理論[M].張書友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126-131.。我國國際法學家周鯁生先生如此評價:“二元論的國際法國內法對立或平行說固然比較能為實在法學派所接受,但也偏于強調兩者形式上的對立,而忽視它們實際的聯系。”④[10]周鯁生.國際法(上)[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17.15.韓國的柳炳華先生對二元論進行了批判,認為“二元論從非現實假設出發,其理論構成存在矛盾。因此,它不是完美的理論”。⑤[韓國]柳炳華.國際法(上卷)[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51.我國國際法學家李雙元、黃惠康教授認為:“二元論從實在法出發,揭示了國際法與國內法的不同性質,論證兩者隸屬不同的法律體系。這是國際法理論上的重大突破。但這種學說在強調國際法與國內法各自獨立的一面時,忽略了兩者之間的相互聯系,對兩個法律體系的解釋帶有片面性和絕對化的趨向,造成兩者的截然對立,最終難以全面闡釋實際的法律現象以及國際法與國內法兩者所特有的復雜關系。”⑥李雙元,黃惠康.國際法[M].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0.36.
綜合學者的評價,二元論應當是有其本質的缺陷的。其本質缺陷就在于片面的強調了國際法和國內法不同的地方,而忽略了二者的聯系。而實際上,國際法和國內法相互補充、相互依賴,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關于它們的聯系本文將在第三部分中具體闡述。
這種理論認為國際法作為法律與國內法屬于同一法律體系。在這個法律體系中,國際法的效力來源于國內法,國際法是國內法的一部分,適用于國家的對外關系。由于國際法的效力來源于國內法,因此國內法要優于國際法。國際法甚至被稱為國家的“對外公法”。這種學說起源于黑格爾的國家絕對主權理論,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產生于德國,代表人物有德國學者耶利內克(Jellinek)、佐恩(Zorn)、溫澤爾(Wenzel)、伯格霍姆(Bergholm)。耶利內克認為“國際法的效力在于國家的自我限制”。⑦Strupp,in Recueil des cours,Vol.47,1934 I,p.280.轉引自:王鐵崖.國際法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85.佐恩和溫策爾認為:“國際法的根源在于國內法,只是國內法的一個分支,適用于國家的對外關系。”⑧王鐵崖.國際法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84.伯格霍姆認為:“國際法是法律,但是,一切法律都出自國家的意志,國際法的法律效力在于國家的意志的自我限制。”⑨Strupp,in Recueil des cours,Vol.47,1934 I,pp.278-279.轉引自:王鐵崖.國際法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85.
對于這種學說,很多國際法學者對其進行了批評。周鯁生先生認為:“這樣推論的結果可至于根本打消國際法的效力。”[10]李雙元、黃惠康教授是這樣評價的:“它的錯誤在于:1.理論上缺乏依據。如果每個國家都可以有自己的國際法,這樣各國都可以有自己的國際法。這就改變了國際法的性質,使其成了‘對外公法’。2.核心錯誤。抹殺了國際法的作用,從根本上否定了國際法存在的意義。3.為侵略者濫用。這種把國家意志絕對化,從而否定國際法效力的做法,是為適應強國向外侵略擴張的需要,以達到把本國意志強加于國際社會,實現統治全球的目的。”[11]李雙元,黃惠康.國際法[M].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0.34.35.
綜合學者的觀點,國內法優于國際法的一元論,歸根結底是否定了國際法,否定了國際法的效力和存在的意義。因此這一理論早已經為國際法學界所拋棄。
“國際法優于國內法的見解是一元論的主要代表,因此,提到一元論通常是指持國際法優于國內法的見解的一元論。”[12]王鐵崖.國際法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86.這種理論主張國際法和國內法屬于同一法律體系,在這個法律體系中,國際法優于國內法,或者說,國際法的效力高于國內法的效力。該學說興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一些學者為了批評和取代19世紀末盛行的二元論,提出了國際法優先于國內法的一元論。這種理論來源于康德(Kant)哲學,其首先倡導者和正統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凱爾森(Kelsen)。凱爾森主張國際法與國內法秩序共同構成統一規范體系。在這個統一體系中,國際法秩序高于國內法秩序,國際法中的一般國際習慣法處于這個法律體系的第一位階,然后依次排除第二位階、第三位階[13][奧]凱爾森.純粹法理論[M].張書友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123-135.。
除凱爾森外,一元論的代表人物還有奧地利的菲德羅斯(Alfred Verdross)、英國的勞特派特(Hersch Lauterpacht)等。菲德羅斯是一元論的支持者,但對一元論有修正。他把凱爾森的觀點稱為極端的一元論,把自己的理論稱為溫和的或有組織的一元論[14]菲德羅斯.國際法(上冊)[M].李浩培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42-143.142.。他認為極端的一元論和二元論都是不能維持的。因為前者主張凡違反國際法的國內法規范都是無效的,后者主張國際法和國內法完全分離。他認為:“只有這樣的一個理論是符合法律實際的,這個理論雖然承認在國際法和國內法之間可能發生抵觸,然而也看到這些抵觸并不是確定性的,而是可以在法律體系的統一性中得到解決的。……這個理論維持了國際法和國內法的差異,而同時強調指出了它們在國際法社會憲法的基礎上結合在一個統一的法律體系中。”[15]菲德羅斯.國際法(上冊)[M].李浩培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42-143.142.菲德羅斯堅持一元論的同時吸收了二元論的一些意見,強調國際法決定國家行動的范圍,國家在行使其管轄權時應受國際法的約束。
學者們對這種學說亦有不少評價。周鯁生先生認為:“這種國際法優先說顯然既不符合客觀事實,在理論上也很難說得通,特別是所謂最高規范本身的效力從何而來,提不出說服人的論據,而其邏輯的結果將至否定國家主權。”[16]周鯁生.國際法(上)[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16-17.李雙元、黃惠康教授認為:“由于國際法優先說帶有古典自然法學派的痕跡,它否定國際法基礎和國家主權,與現代國際社會的現實格格不入,其錯誤在于:1.理論上缺乏根據。在現代多元化的國際社會中,各國共同意志下的‘最高規范’難以形成,金字塔型的‘法律階梯’缺乏法理基礎。2.核心錯誤。按照國際法優先說主張的國內法從屬于國際法,則國內法所賴以存在的國家主權必然會遭到破壞。3.導致不良后果。這一學說最終否定國家意志、否定國家主權,難免成為霸權主義者侵略擴張、制定‘世界法’和建立‘世界政府’的理論工具或幌子。”[17]李雙元,黃惠康.國際法[M].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0.34.35.
綜合學者們的看法,國際法優先說的本質錯誤在于否定了國家主權,因此在現實中是無論如何站不住腳的。
早期的“一元論”和“二元論”都存在著本質的缺陷,越來越多的法學家對它們提出了質疑,并且試圖提出一些新的理論。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際法學界興起了一種協調論。該理論認為,國際法和國內法在不同領域內運作,在各自領域內都享有最高地位,二者不會發生沖突。如果存在有矛盾的地方,二者亦能夠自然地協調。協調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菲茨莫里斯、盧梭、布朗利、奧康奈爾等。菲茨莫里斯認為,“既然二者運作的領域不同,兩種法律秩序作為體系就不會發生沖突。他們在各自領域內都享有最高地位。但是,可能存在義務的沖突。國家在國內法層面上未依國際法所需的方式運作,其結果并不是國內法的無效,而是國家在國際層面上要承擔責任。”[18]Ibid.79-80.Anzilotti,Cours de droit international,i.(1929),57.轉引自:[英]伊恩·布朗利.國際公法原理[M].曾令良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9-40.盧梭也認為:“國際法是一種協調法,不會使與國際義務發生沖突的國內法規自動廢止。”[19]Droit international public (1953),10-12;93 Hague Recueil(1958,I),473-4.轉引自:[英]伊恩·布朗利.國際公法原理[M].曾令良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0.奧康奈爾在論及協調論時說道:“任何法律秩序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人并不單純在國家的法律秩序中生活著,也不是單純在國際法律秩序內生活著。因此,國際法與國內法是和諧一致的,就其對特定的人類行為而言,它們是各自獨立的,但就其政體的目的在基本人類利益而言,則是協調的,一個體系并不高于另外一個體系,但兩個體系是在一個水平上;兩個體系并不互相沖突而不允許互相矛盾的法律規則;如果在事實上有互相矛盾的規則,這些規則并非無效,而應該協調相抵觸之點而消除矛盾。”[20]O'Connell,D.P.,International Law,Vol.I,2 nd edition,Stevens&Sons,1970,pp.43-46.轉引自:萬鄂湘.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9-20.
協調論受到了一些國際法學者的贊同。如周鯁生先生在論及國際法和國內法關系時就認為:“……國際法和國內法按其性質來看,不應該有誰屬優先的問題,也不能說彼此對立。……從法律和政策的一致性的觀點說,只要國家自己認真履行國際義務,國際法和國內法的關系總是可以自然調整的。”[21]周鯁生.國際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17-18.但是也有一些質疑。如李龍、汪習根教授就認為協調論“看似全面,實則回避了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的實質,即‘國家如何在國內執行國際法的問題,也就是國家履行依國際法承擔的義務的問題’。如果缺少一種保證國家履行國際法義務的法律機制,作為國家意志反映的國內法又何以能與國際法自然而然地協調起來呢?進一步論之,它勢必會滑向自愿義務論的誤區,……”[22]李龍,汪習根.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的法理學思考——兼論亞洲國家關于這一問題的觀點[J].現代法學,2001,(1).
筆者認為,協調論突破了一元論和二元論的框框,改變了以往考察國際法和國內法關系的視角,避開了國際法和國內法非要分個孰優孰劣的問題,承認國際法和國內法的區別但是更著眼于他們之間的聯系,并進一步認為二者是協調一致的,為研究國際法和國內法的關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對于國際法和國內法為什么能夠協調一致以及如何協調一致,協調論并沒有深入探討,而這正是涉及到國際法和國內法關系的本質的問題。
我國著名的國際法學家梁西先生在其主編的《國際法》一書中提出了“相互聯系論”。梁西先生認為:“一方面,國際法與國內法,在性質、主體、淵源、效力根據、適用范圍、調整對象和實際執行等方面,都有著顯著區別,但是,另一方面,現代國際實踐也向我們表明,這兩個不同的法律體系的存在與發展,并不是彼此孤立無關,而是相互聯系著的。”[23]梁西.國際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18.梁西先生具體論證了國際法和國內法發生聯系的幾個方面,并將其概括稱為“國際法與國內法相互聯系論”。
國內大多數學者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支持“相互聯系論”,但是觀點都和“相互聯系論”相似。大體都是認為國際法與國內法相互區別,但是又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聯系。
2001年,我國學者李龍、汪習根兩位教授共同撰文提出了“法律規范協調論”。該理論認為:“法律規范的和諧一致是準確把握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的理論起點,法的內在特質的普遍性與形式特征的共同性以及法治社會對法律體系融合協調的基本要求,決定了國際法與國內法必須且只能在法律規范的統領下和諧共生、協調一致。”[24]李龍、汪習根教授進一步提出并論證了“法律規范的和諧統一是科學地認識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的邏輯起點;法律價值的善惡與否是理性地判別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的基本標準”[25]李龍,汪習根.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的法理學思考——兼論亞洲國家關于這一問題的觀點[J].現代法學,2001,(1).的基本觀點。
對于“法律規范協調論”,國內有一些學者對其進行了評價。如孫笑俠教授[26]孫笑俠.合乎時代的理論創新——評《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的法理學思考》[J].現代法學,2001,(1).、萬鄂湘教授[27]萬鄂湘.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6-33.57-58.、張興平教授[28]張興平.論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以國際政治為視角[J].甘肅社會科學,2003,(5).都對這一理論進行了分析和評論。學者們認為,“法律規范協調論”從法律規范的層面來討論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指出了他們之間的同一性,為當代法學界討論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提供了新的視角。但是,學者們同時也指出了這種理論的不足。綜合起來,主要的質疑在于:該理論所探討的法律規范的協調一致是我們能夠看到的表面,而決定法律規范形成和發展背后的深層次的因素應該是探討二者協調一致的原因不可或缺的路徑;對國內法和國際法善惡進行價值判斷的主體是誰,良法標準是否能夠發揮協調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的功能。
2011年,我國著名國際法學者萬鄂湘教授主編的《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研究》一書正式出版,對于國際法和國內法的關系,該書提出了“利益協調論”。該理論認為:“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不是誰主導誰和誰取代誰的關系,而是和諧共處和互濟共贏的關系;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關系在本質上也應該是利益關系,二者之間的協調從本質上來衡量也應歸屬于利益上的協調;促成國際法與國內法協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因素是人類對利益的追求。”[29]萬鄂湘.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6-33.57-58.該書詳細地分析并論證了這種理論。
因為這是剛剛提出不久的理論,筆者還未看到學界對這一理論的評論。筆者姑且以自己粗淺的學識簡要評論之。“利益協調論”受到“法律規范協調論”的啟發,從國際法和國內法協調一致的原因入手,透過二者在法律規范的協調一致的表面,從更深層次探討了二者協調一致的本質。作者以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為大背景,運用建構主義的認識論、經濟分析的方法,對國際法和國內法的關系進行了深層次的、動態的分析,得出了有力的結論。應該說,“利益協調論”完全跳出了“一元論”和“二元論”的框框,豐富并深化了“協調論”,比“法律規范協調論”更能反映國際法和國內法關系的本質,是一種全新的、科學的論斷。如果一定要說不足,那么可能是:未能從更長遠的角度來分析國際法和國內法關系在利益協調下的發展趨勢。
1.國際法與國內法的區別
(1)國際法與國內法的效力根據不同。國際法的效力根據來自多個國家的共同意志,國內法的效力根據則來自本國的單獨意志[30]梁西.國際法(修訂第二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17.。
(2)國際法與國內法的淵源不同。根據《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的規定:“國際法的淵源包括國際條約、國際習慣和一般法律原則,司法判例及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家學說作為確立法律原則之補助資料。”[31]《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全文,參見王鐵崖.國際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10.國內法的淵源一般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制定法、判例法、習慣法、法理、國際協定和條約[32]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77-78.。而各國國內法的淵源依各國法的歷史和現實而不一樣。例如在英美法系國家中判例法是重要的法的淵源;而大陸法系國家中判例法一般不是法的淵源。總之,從法的淵源來看,國際法和國內法是大不相同的,雖然國內法也承認國際協定和條約作為淵源,但是那畢竟只占國內法淵源的很小一部分。
(3)國際法與國內法的法律關系主體不同。在國際法律關系中,國家是主要的主體;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條件下,國際組織和正在爭取獨立的民族也可以成為國際法的主體。個人一般不是國際法的主體。國內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國家有時也可以成為國內法律關系的主體但不是國內法律關系的基本主體。
(4)國際法與國內法的調整對象不同。國際法的調整對象是國家之間的關系。而國內法調整的是一國范圍內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組織之間的關系,是各國內部發生的關系。
(5)國際法與國內法的制定方式不同。國際社會沒有統一的最高立法機關來制定法律,國際法是作為國際杜會平等成員的各國,在相互協議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無論國際條約還是國際習慣,都必須有主權國家的明示或默示同意才能生效。而各國國內一般都有專門的立法機關,國內法一般是國家立法機關依據一定的程序制定的。英美法系國家的判例法則是由法官的判決作出。
(6)國際法與國內法的實施方式不同。國際法的實施是指國家自覺履行其承擔的國際法義務,將國際法引入其國內法的活動和過程。對違反國際法的行為,國際社會沒有專門的暴力機構,因此在強制執行力方面,國際法是比較弱的,因此被稱為“軟法”。國內法的實施包括國內法的執行、適用和遵守,具體來說,是指所有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及其公職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實施法律的活動以及公民、社會組織和國家機關依照法律的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活動。對違法國內法的行為,國家擁有暴力機關對其進行制裁。
2.國際法與國內法的聯系
國際法和國內法兩個體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際法與國內法的制定者都是國家。“國家是國際法和國內法發生聯系的最重要的紐帶和動力。……國際法和國內法都以國家的存在及及其意志活動為前提,均以此為法律效力的根據。”[33]梁西.國際法(修訂第二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19.
(2)國際法調整的國際社會關系和國內法調整的國內社會關系存在密切的聯系。例如,關于國籍問題,國際法有一般規定,而國籍的取得喪失則需各國制定具體的規則;國際法關于領土、海洋的規定不可能不與各國關于領土、領海及漁業的法律制度發生關系;等等。國際法和國內法的規則如果一致,則產生互相支持及補充的效果;如果不一致,則可能在法律關系中發生抵觸,需要從法律效力和適用范圍上解決兩者之間的沖突問題。
(3)從國際法方面來看,國際法如果只存在原則性的規定,那么它往往需要借助國內法加以更具體的規定。而國家在制定國內法時,通常都應考慮國際法的原則和規則。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一般并不能直接在國內適用,國際法關于國家間權利的規定,其效力原則只及于作為國際法主體的國家,一般不能直接及于國家內部的組織和個人。這就要求國家在制定國內法時充分考慮國際法的原則和規則,將國際法轉化為國內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履行其國際法上的義務,行使國際法上的權利。
(4)從國內法方面來看,國際法對國內法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國際法在國內具有的法律效力是客觀存在的[34]李雙元,黃惠康.國際法[M].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0.37.。國內法的制定和修改往往受到國際法趨勢的影響。有些國家甚至直接規定國際法是國內法的淵源之一。
(5)國際法與國內法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換。國家作為國內法與國際法之間的紐帶使得兩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一方面,國際法上有些原則規定通過國內法作出了具體的規定,國際法由此轉化為國內法。將國際法轉換為國內法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將國際法采納為國內法承認其國內法上的效力(稱納入方式或編入理論);一種是為給予國際法國內法上的效力需要特別立法轉化為國內法(轉化方式)[35]松井芳郎等.國際法[M].辛崇陽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17.。另一方面,國內法中的一些原則、規則,經大多數國家承認并在國際社會中反復運用,可能逐漸形成為“習慣國際法”,如果被吸收進國際條約中,就成為“協定國際法”的一部分。例如,主權平等、不干涉內政等就是吸收了國內法的規定而逐漸形成國際法基本原則的。
國際法和國內法是有著本質區別但是又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的兩個法律體系,而且二者在各自利益的推動下協調發展。
萬鄂湘教授提出的“利益協調論”詳細的論證了國際法和國內法協調發展的內在因素。萬教授首先從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的本質出發,揭示二者關系的本質仍然是一種利益關系,主要是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和國家自身的利益關系。接著,對促成國際法與國內法協調的因素進行分析。認為全球化使國際社會與國內社會成為利益共同體;全球治理和國際規制對國際社會利益和國內社會利益起到了連接和衡平的作用;國家作為連結國際社會利益和國內社會利益的主要介質,在制定和實施國內法時必須顧及國際社會的利益,參與制定和施行國際法時也一定會考慮國內社會的利益。然后,分別論述了國際社會的利益和國內社會的利益在協調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中各自發揮的作用。最后得出結論:“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不是誰主導誰和誰取代誰的關系,而是和諧共處和互濟共贏的關系。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關系在本質上也應該是利益關系,二者之間的協調從本質上來衡量也應歸屬于利益上的協調;促成國際法與國內法協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因素是人類對利益的追求;國際法與國內法在利益水平上的協調是動態的協調;國際法與國內法的協調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和諧世界的法治基礎。”[36]萬鄂湘.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57-58.
筆者非常贊同萬教授的觀點。恩格斯曾說過,每一個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出來。小到人與人之間、人與組織之間、大到組織與組織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本質上都是都是一種利益關系。人類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過程中又尋求著一種與他人關系的平衡,這種利益的博弈最終促成了人類社會的總體的協調。國家也是如此。每一個國家在追求本國的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又尋求與他國利益的平衡,各個國家的利益的博弈體現為共同制定國際條約、遵從國際慣例等。而國際法和國內法的關系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磨合、不斷的滲透、不斷的協調。
當今社會,隨著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的迅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已是這個時代的典型特征和發展趨勢。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各國的國內法、區域性聯盟的法律以及國際法,也在不斷交叉、滲透和融合,以調整全球化的政治經濟新秩序。在這個過程中,國際法和國內法的趨同化走勢日益顯著。
關于法律的趨同化,李雙元先生曾撰寫一系列的文章對其進行了詳實、全面的闡述。《中國與當代國際社會法律的趨同化問題》一文中對法律趨同化的含義進行了界定。先生認為,“法律的趨同化,乃指不同國家的法律,隨著社會需要的發展,在國際交往日益發展基礎上,逐漸相互吸收,相互滲透,從而趨于接近甚至趨于一致的現象。其表現是在國內法律的創制和運作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涵納國際社會的普遍實踐與國際慣例,并積極參與國際法律統一的活動等等。”[37]李雙元.中國與當代國際社會法律的趨同化問題[A].載李雙元.走向21世紀的國際私法:國際私法與法律的趨同化[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585.585-586.同時,他認為:“當今世界各國的法律制度之間,隨著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的活動的不斷擴大和國際間文化的相互傳播,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在不斷加強的法律的這種趨同化走勢,已變得越來越顯著。”[38]李雙元.中國與當代國際社會法律的趨同化問題[A].載李雙元.走向21世紀的國際私法:國際私法與法律的趨同化[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585.585-586.
筆者認為,在當今社會,法律的趨同化不僅包括各個國家的國內法的趨于接近甚至一致,還包括國內法和國際法的趨于接近甚至一致。具體表現在:國際法內化為國內法日益明顯和普遍;國內法外化為國際法的情形亦十分普遍;國際法和國內法互相融合,甚至界限越來越模糊。
因本文乃國際法和國內法關系的“法理”思考,而趨同化理論的得出需要建立在國際法和國內法關系的實踐基礎上,故淺嘗輒止,僅提出這一理論而未作具體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