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曙
(湖南女子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穿越影像世界,探求法律真諦
——《影中覓法:尋找電影中的法律世界》評介*
王 曙
(湖南女子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翻開屈振輝先生的新著——《影中覓法:尋找電影中的法律世界》*屈振輝. 影中覓法:尋找電影中的法律世界[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3.23.,一行這樣的文字赫然映入我的眼簾:“法律電影是法治的現實反映,也是法治的藝術再現與升華,是法治與藝術最完美的結合。通過觀看影片了解法律常識,既增添了普法教育的趣味性,又能深化人們對法律的理解。更為重要的是,它讓我們深切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的無所不在。”也正如這段話所說,在本書中,作者以法律學人的特有眼光為我們展現出一個色彩繽紛的“電影中的法律世界”。而該書其實也是他近年來在長沙市幾所本科高校開設公共選修課“電影中的法律世界”,大膽進行高校大學生普法教育改革創新嘗試的成果。
作者在這本書中根據教育部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確定的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專業16門核心課程,對應地精心挑選了中外16部電影作為研究素材。在這其中,他解讀了《建國大業》、《東京審判》等影片中的憲法、國際法問題,并在講述這些法律知識時融入了愛國主義的教育;他漫談了《肖申克的救贖》、《費城故事》和《一級恐懼》等影片中的刑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和刑事訴訟法知識,并在講述這些法律知識時揭露了西方法制的不足。他更將香港無厘頭影片的代表作《九品芝麻官》納入書中,將中國法制史這個晦澀難懂的內容在嬉笑怒罵中講了個清楚明白;而根據莎士比亞名篇《威尼斯商人》改編的同名影片,經過他的詮釋竟然成為了比較專業的國際私法知識的素材。特別是他對影片《武俠》從法理角度所進行的獨到解讀,更是體現了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在他這本書中,既從反映反壟斷、公司并購和跨國公司等時代法制主題的《反托拉斯行動》、《搶錢世界》和《跨國銀行》等國外影片中引出經濟法、商法、國際經濟法的有關問題,也從具有我國濃郁鄉土氣息的《秋菊打官司》、《馬背上的法庭》等國產影片中析出了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的有關內容;甚至連比較專業的知識產權法、環境法,也被他在對影片《靈光乍現》、《永不妥協》深入淺出地分析中變得不再陌生。當然也有與我們日常生活最息息相關的民法,如借用對奧斯卡獲獎影片《雨人》中相關民法問題的分析,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民法的無所不在。
本書也浸潤著作者對法律的文化理解,這點使我印象最深刻地就在“從《雨人》看民法”這章中。為了說明民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無處不在,在結合片中片段展開分析時引用了大量民間俚語。例如,在談及買賣合同時他借用“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來說明其流程,在提到借款合同時他借用“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來說明其義務,在說起遺囑和遺產時他借用“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來說明其特點。而他更是用一句“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總結了我國《民法通則》中“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條款的內容。與此同時,該書中也留出了許多思考性的法律問題。例如,“從《肖申克的救贖》看刑法”這章末尾的反思中,將片中主人公安迪通過越獄自我救贖和著名的“蘇格拉底之死”進行了比較,并提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面對司法中的不公時,特別是通過正當合法程序而無法實現正義時,是像片中主人公那樣越獄逃脫,還是堅守自己對法律的信仰而繼續服從法律,這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個難題。”這是既令常人更令我們法律學人深思的問題。
近幾年來,涉及在校大學生的各類刑事案件在我國頻頻發生,例如復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殺害室友、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用硫酸潑熊,就更不用提當年轟動一時的馬加爵事件了,這些都從側面反映出當代大學生法制意識的淡薄。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其法制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未來我國法治的進程,因而對大學生進行普法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高校普法教育本就薄弱,加之傳統普法教育枯燥、無味,使很多大學生喪失了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好萊塢則拍攝了大量以法律為題材的商業電影,在向民眾普及法律知識的同時也賺取了巨額的票房。為什么枯燥無味的法律通過電影這種形式的展現,就能讓人們在掏了腰包后還津津樂道?換言之,如何提升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讓他們在輕松、愉快中掌握法律基本常識,這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在這方面,源于歐美大學法學院的電影教學法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啟示。“如今在美國,幾乎所有的法學院均采用了法律電影教學法,有的學校甚至專門開設法律電影課程,引導學生就電影中涉及的相關法律問題,如法律與文化、法律與習俗、法律與宗教、法律與道德以及法律與理智、情感之間的關系進行獨立思考,并就不同的觀點組織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論辯。”*李長城. 淺談法律電影教學法在法學教育中的作用[A].王文舉,王傳生,趙慧軍. 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C]. 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1.368.在本書中,作者大膽引入國外這種先進的法學教育方法,其勇氣可嘉。也正是依據這樣一本頗為“另類”的作品而開設的選修課程頗受學生青睞,選課者期期都是“人滿為患”。
雖然本書作者自己將該書定位在普法通俗讀物之列,但我認為若就本書的內容和深度而言,它完全可作為高校法學專業新生的專業入門讀物,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法學專業的積極性和趣味性。高校法學專業的教師也可以將該書每章的內容,作為自己講授每個部門法課程的課程導引。正如本書在前言中所指出的,“電影也是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它常常是現實生活的掠影和縮影。”法學專業非常教學注重案例分析。而西方國家的法律電影,有很多都是根據著名的經典案例改編而來,例如本書所提及《費城故事》、《永不妥協》等影片。在法學專業課程教學中,講述這些電影故事遠比教師或教材編者杜撰的案例更活色生香、吸引學生。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在本書中,沒學過法律的“外行人”可以看到法律的“熱鬧”,而學習過法律的“內行人”可以理解法律的“門道”,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內外皆宜。另外,本書在編排上每一章都相對獨立。讀者不必從第一章開始逐章地閱讀,而是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隨意選取一章閱讀,而這又不會影響到對該書的整體理解。該書的每個章節簡明扼要,讀者完全可在閑暇之余輕松讀完,從而也減輕了讀者的閱讀負擔。這正體現了作者作為法律人的人本精神。
古籍《虞氏春秋》中有云“不是窮愁肯著書”。據我所知,這本書是作者在完全沒有獲得任何項目支持和資金資助下撰寫和出版的,他在寫作期間還歷經了家庭的巨大不幸,但終究還是完成了這部作品。人們常說“人如其名”,而他卻是“人如其姓”,具有強烈的求索精神。正如他在本書前言中所寫到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國邁向高度文明、民主、法治的社會還有相當長的過程,需要我們這代法律人不斷地為之奮斗,本書只是這漫漫征途中一顆小小的石子。”如果其書其人真是“一顆小小的石子”,那也是一顆讓人為之一“振”、熠熠生“輝”的石子!
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能完美無暇。該書在某些方面也存在著不足。但是瑕不掩瑜,這仍是一部不可多得、值得一讀的好作品。
2014-04-05
王曙,男,湖南女子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國際法、法律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