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春 羅麗華 董競
商業保險作為經營與管理風險的特殊行業,與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聯系十分密切,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商業保險如何深度參與加強和創新我國社會管理機制建設,厘清其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路徑,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是保險業需要高度重視和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本文就上述課題開展初步研究。
2012年,全國保險業保費收入約1.549萬億元。截至2012年年底,全國保險業的資產總額增至7.35萬億元,同比增長22.29%;投資總額為4.51萬億元,同比增長19.50%。截至2013年年末,全國保險業總資產突破8萬億元。保險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為國家GDP的穩步增長和經濟結構調整作出了貢獻。而以中國人壽為代表的國有大型保險公司保費收入、資產總量、盈利能力、隊伍規模、品牌價值不斷提升,總體實力持續增強,確保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截至2012年年底,已經獲批的國內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不包括港澳臺)有16家,可以開展保險資金委托的有13家,已經獲批在香港設立資產管理公司的有4家。2012年6月,保監會“大連投資改革會議”之后,“投資新政13條”陸續出臺,極大地拓寬了保險資金的投資范圍,風險對沖工具和參與利率市場化的工具是其中最大的亮點。保險公司可利用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平臺向全面資產管理進軍。保險公司在支持金融改革、國企改制和上市、資本市場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等方面,已經而且還將更有力地支撐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商業保險作為經營與管理風險的特殊行業,其風險防范機制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的發生頻率,以保險賠付為主要特征的經濟補償制度對化解和消除風險更具有獨特的重要作用,能有效避免社會動蕩,保障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2012年,我國保險業原保險賠付支出為4716.32億元,同比增長20.03%。2013年1月至8月,產險業務賠款2061.61億元,同比增長21.35%;壽險業務給付1601.07億元,同比增長52.75%;健康險業務賠款和給付248.59億元,同比增長27.04%;意外險業務賠款68.5億元,同比增長12.72%。這些保險賠付及時向遭受意外沖擊的社會成員提供了經濟補償,使患病人員或保險事故的傷亡人員得到及時救助,減輕了政府財政和事務負擔,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安定。
依托城鄉服務全覆蓋的網絡優勢和規范透明、服務優質的專業優勢,商業保險積極參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從直接效益來看,此舉一是可以為政府節省費用支出。比如,中國人壽參與的江蘇宜興模式,新農保收取的管理費不到100萬元,而在其他鄰近的地、市,政府要花1000萬元。二是可以增強經辦力量。以目前的狀況,政府承辦新農保,是1個人為1萬人提供服務,而保險業參與后,是5到6人為1萬人服務,服務質量得到保證。三是可為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提供更多附加服務和增值服務。如在經辦新農保時,可為農民同時提供失地保險、醫療保險等其他保險服務。
從間接效益來看,商業保險參與社會保障經辦,能夠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改善農村地區社會保障的相對滯后狀態,保障貧困農民的基本生活,穩定民心,緩解各種社會矛盾,實現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1.商業養老保險
解決當前社保特別是養老保險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引入市場因素,大力發展企業年金。企業年金作為社會養老保障的第二支柱,是一項基本養老補充制度,是對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延伸和完善,是對基本養老制度的有益補充。企業年金能夠增強企業凝聚力,為企業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能夠改善員工退休生活;能夠應對老齡化危機;能夠應對家庭人口結構變化;能夠縮小企業職工與行政事業單位職工退休收入差別。
從20世紀90年代啟動到2005年,我國的企業年金發展較慢。2006年至2010年,企業年金基金由910億元增至2809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2.55%。到2010年底,我國有50多家年金業務經營主體。2012年,國壽養老、平安養老、長江養老、太平養老、泰康養老等五大養老保險公司企業年金繳費達661.7億元,同比增幅高達61.2%。截至2012年年末,五大養老保險公司企業年金受托管理資產規模及投資管理資產規模分別為2009.01億元和1711.16億元。但由于企業年金稅優缺失的發展瓶頸,目前企業年金參保人數不到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的10%,企業年金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
2.商業健康保險
商業保險能充分發揮運行高效、保障靈活、服務全面的專業優勢,積極參與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有助于創新醫療保障管理服務機制,豐富保障層次,提高保障水平。2012年,我國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為862.76億元,而2013年1月至8月,我國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已達742.45億元。長期以來,商業健康保險對完善我國的醫療保障體系發揮的作用并不明顯,我國健康保險賠付占醫療總費用的比例始終在2%以下,而發達國家商業健康保險的賠付比例一般在12%以上。一方面,這說明我國商業保險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另一方面,又說明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潛力巨大。
隨著新醫改的不斷推進,商業保險公司參與醫保經辦服務,成為國家醫改事業發展的新生事物。新形勢下,商業保險公司對發展目標、空間和路徑予以明晰,將會在很大程度上為其健康有序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如,近年來,在新農合醫保改革實踐中,中國人壽探索形成了“宜興模式”、“新鄉模式”“番禺模式”“洛陽模式”和“鄭州模式”等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典型經驗,醫療費用補償范圍和補償機制不斷完善。2012年5月,中國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赴河南調研時充分肯定了中國人壽在新農合工作中走出了一條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障合作共贏的道路。
3.特殊群體保險
商業保險通過開展針對特殊人群的保險業務,對特殊群體的權益提供專門保障,能夠進一步擴大保險業服務經濟社會的覆蓋面,提高商業保險參與社會管理與服務的滲透度,從而能夠從更深層次有的放矢地消除潛在的不穩定因素。目前,商業保險公司針對特殊群體開展的保險業務主要有殘疾人保險、計劃生育家庭保險、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女性安康保險、軍人保險、大學生村官保險等。
4.公益慈善活動
保險行業本身就是一個扶危濟困、互助分擔的行業。商業保險公司開展公益慈善的方式很多,不僅僅限于開展單項的救災、助學、扶貧等慈善活動,還可建立慈善基金會,開展慈善活動。如中國人壽的“國壽慈善基金會”、中國人保的“人保慈善基金會”、平安保險的“平安公益基金”、天安財險“天慈基金會”、明亞保險經紀公司的“天使守護基金”等。目前,保險業已經開始探索從事公益慈善事業的長效機制,注重持續性投入和專業化運作。尤其是大型保險企業在社會公益慈善方面投入規模大、運作專業,已經形成了較強的企業公民意識以及較為成熟的公益理念。
在地震、泥石流、臺風等重大災害發生時,商業保險公司投入抗災救災和災后重建,是國家災害救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的南方低溫雨雪冰凍、5·12汶川地震,2010年的甘肅舟曲縣特大泥石流災害、隴南市8·12特大暴雨洪澇災害以及云南省貢山縣特大泥石流災害等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保險公司及時響應,積極參與搶險救災;同時以現場救助、捐款捐物、贈與保險、及時理賠、志愿活動等方式主動、積極、快速、高效地抗擊各種自然災害,幫助災區重建家園,恢復生產,實現社會穩定。
在 北京7·28東五環重大交通事故、伊春8·24空難、北京4·25大興火災事故、7·23高鐵追尾事故等事件發生后,商業保險公司在第一時間成立了工作小組,主動查詢遇難人員及受傷人員信息,密切關注事件發展情況,及時妥善做好理賠服務工作,積極履行保險業責任與義務,最大限度地降低突發事件引發的社會動蕩,維護了社會穩定。在2003年抗擊非典的斗爭中,各保險公司開發應對非典的保險產品,通過客戶服務電話、互聯網和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宣傳非典防治知識,增強了人民群眾戰勝非典的信心。
商業保險公司通過對數據庫內大量損失數據的規律進行識別、分析和評估,提煉并總結出各類風險發生的誘因、概率和時空分布等情況及特征,為社會防災防損部門進行風險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據和最基本的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及時防范和化解了風險,從而保障社會財富的安全,減少社會財富滅失。
商業保險公司通過建立健全交強險、醫療險、校園險、旅行險、承運險等責任保險機制,參與基礎性社會關系管理。用商業保險手段解決責任賠償等方面的法律糾紛,利用市場機制防損減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事故善后處理由政府“一肩挑”的局面,有利于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和公眾切身利益,提升社會整體安全度,同時有利于降低訴訟成本,提高解決糾紛的效率,為維護政府、企業和個人之間正常、有序的社會關系創造有利條件。同時也可以有效分擔部分政府責任,為我國政府的轉型創造條件。
農村不僅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而且也是保險業和保險公司回報社會、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參與社會管理的重要領域。中國正從農業大國加速向工業化、城鎮化轉型,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是成功實現轉型的關鍵環節之一。除參與“新農保”“新農合”等政策性健康保險以外,商業保險公司還通過創新涉農保險產品、推進“保險村”建設等工作積極參與農村社會管理,促進農村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創新涉農保險產品主要包括農村小額保險、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務工人員人身意外傷害綜合保險和政策性農業保險等。“保險村”建設是商業保險公司參與和支持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與“保險村”建設相配套,保險公司以縣級分支機構為龍頭,以駐村服務員為延伸,建立廣覆蓋、高效率的“縣、鄉、村”三級服務體系,實現“鄉鎮進點,人員進村”,為周邊農村提供便利、優質的保險服務。通過“保險村”建設,能幫助農民提高風險意識、增加保險知識,健全完善農業保險體系,確保農民安心生產、舒心生活,加快致富步伐。
保險業作為金融業重要組成部分,在創造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方面也能作出積極的貢獻。資料顯示,我國保險從業人員達150多萬人,為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占金融業就業總量的44%。為解決目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商業保險公司積極探索和創新人才引進模式。一些保險公司不僅進校園招聘,還先后與相關院校以“訂單”方式開展人才培養合作。這種模式既創新了專業人才培養方式,又增加了大學生就業機會,為解決就業困難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