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瑋
王策三教授在《教學論稿》中說到所謂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統一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同時,身心獲得一定的發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
初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在于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感性認識,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經過學習,要讓初中學生具有信息采集、傳遞、編輯和實用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質,將信息技術作為自己終身學習和交流學習的主要方法,為適應信息社會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徹底改變教師在課堂上的“霸權主義”,給學生平等的權力
《三字經》中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一個“嚴”字,賦予教師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在課堂中有著絕對的權威。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金科玉律,學生不能質詢。在現代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打破這種陳舊的思想,讓學生充分享受課堂的平等權力。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民主精神,充分調動兩方的積極性,經過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
在講文件的復制操作時,我對同學們講:“今天我們來試著把文件夾A中的文件1復制到文件夾B中。我的操作步驟是(選擇課本上的一種方法):選中文件1,然后單擊編輯菜單選擇復制,打開文件夾B,然后單擊編輯菜單選擇粘貼。”學生練習掌握后,我對學生們說:“同學們,我剛才教了大家一個方法,有沒有誰上來也教老師和同學們一種新方法?”大家通過合作學習,很快掌握了書上的另一種操作方法,我讓學生演示并點評。除了課本上的操作方法外,還有同學介紹了課本以外的操作方法。通過民主合作原則來進行學習,讓教師和學生做到認識共振、思維同步和感情共鳴,同學之間也能做到優勢互補、能動配合,形成教學合力,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努力提高業務水平,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產生知識“吸引”,讓學生成為自己的“粉絲”
有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師要向學生釋放知識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豐富的寶藏。”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對這方面的要求似乎更高。除了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外,還得有扎實的實際操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能較為熟練的操作計算機,還得學會多種操作方法,掌握多種應用軟件的使用。教師掌握知識越多,對學生產生的知識“吸引”就越大。
記得有一次上文字輸入課,我講完課后讓學生們練習。文字輸入方法是學習計算機的基本技能,但是練起來比較困難,雖然采用了“小企鵝學打字”軟件來提搞學生的興趣,但是,時間一長,也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我不停的在一邊督促,看坐姿、看指法。當練習第一階段結束后,有一個學生問我:“老師,你只是讓我們進行練習,不知你打字怎么樣呀?”當我用五筆輸入法進行文字快速錄入時,學生們除了給我熱烈的掌聲外,還有他們那驚訝、敬佩的目光。下課后學生們圍著問我:“老師,我也可以打這么快嗎?”“老師,練習多長時間才能打這么快?”“老師,我一定好好練習,我也要成為打字高手!”還有許多問我電腦知識的,我都一一給他們回答。在以后的課堂里,我講過操作之后一定要讓學生重做幾遍,要么快速操作,要么用多種方法。在講制作校園小報這節課上,我用Photoshop和Flash做了幾個加字的圖片和簡單的動畫,在他們眼里我好像特別“神奇”,以后的日子里他們好像更喜歡和我接近,問我問題。還有的說愿意天天上信息技術課。扎實的業務基本功,讓我的腰板挺的更直,讓學生們都變成了我的“粉絲”。
三、處理好教師角色和學生的個性思維發展的關系
信息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首先表現是學生學習的引路者。教師作為引路者應充分發揮愛心,了解與輔導學生,引導其積極參與全面的發展,要堅信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潛力,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多樣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在上課時要寬容的呵護學生的創造思維火花,多鼓勵學生,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要確立現代教師理念觀;第二要在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個性發展;第三要重視信息技術課程的實踐,鼓勵學生參加技能創造。信息技術的學習不是整齊劃一的操作技能培訓,沒有統一結論和答案。信息技術課的關鍵是要學習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方法,創造出獨特性、兼容性、多樣性的作品。
四、合理利用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應用很重要,應用得當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以任務驅動法為例來介紹一下教學流程式。任務的提出后,其各個環節應根據不同學習內容和學生情況來決定。我的教學流程大體上是這樣的:(1)創設任務情景導入新課,明確教學任務,并著重讓任務更加貼近學生當前的生活。(2)提出任務,導入課前設計好的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任務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3)自主探索學習。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如何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出解決該問題的線索,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能力。(4)小組交流合作學習。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一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5)學生演示及教師點評說明。由學生講解自己完成任務的方法,教師作最后的補充說明,并對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點評。(6)課堂練習,以鞏固本節課學到的知識。實踐證明,合理的利用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五、注重知識的整合創造
傳統的學科教育往往只重視線上的延續,忽視了面上聯系,這樣很難培養出具有創造素質的人才。而計算機學科的工具特性,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跨學科教育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教師應引導學生多進行知識的整合創造。如用“附件”里的“畫圖”工具進行簡筆畫的練習;用“Word”制作新年賀卡、制作班級小報;用“Excel”分析班級成績、制作課程表;用PowerPoint制作課件;用網絡與遠方的親人進行語言或視頻交流等。這種學以致用的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任務,又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使“兩個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為正在進行的課程改革提供幫助,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習其他學科的橋梁。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不斷發展的學科,缺少現成的教學經驗供我們學習參考,但是探索新環境下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卻是每一名信息技術教師刻不容緩的職責。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創造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而奮斗。
(作者單位:江蘇省豐縣常店鎮馬樓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