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珍
【摘 要】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新課程倡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課堂上教師和學生雙方都積極參與活動,教師通過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培養能力,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初中數學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2.152
新課程教學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一、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開發智力、挖掘潛能的鑰匙,也是推動人們行動最好的動力。只有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才能使學生具有發現問題并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將自己對數學的探究內化為一種需要,一種樂趣和一種強的內驅力。要在數學課程中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善于激趣。我們的課堂應借助開放、互助的教學形式與方法、手段,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的濃厚興趣。激趣的方式是靈活多變的。
二、創設探究問題情境
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我們應該善于誘發學生產生自我實現的需求,多給他們一些思維創造的時間和空間,為他們創設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教學關系。人的創新意識不存在于現成的認識成果中,而活躍在形成結論成果的探索過程中。只有認知發展的積極活動,才能釋放創造潛能,驅動主體去發現真理。因此在探究式學習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身心發展的規律以及數學活動自身的特點,精心創設和諧的學習情境與豐富多彩活動;要善于把課本中的知識、問題設計成學生感興趣的一個個情境,創設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或能引起認知沖突的問題或作業;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創設生動的教育教學情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體驗,激起求知欲望;要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促使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培養學生數學想象和聯想能力
數學創造性需要想象,在數學發現活動中往往是以猜想的形式呈現。數學猜想不僅是科學性與假定性的辨證統一,也是數學抽象邏輯思維和數學形象思維的辯證統一。而創造想象正是數學猜想的一個重要來源。想象提供理想化的思想方法,理想化的思想方法是研究對象極大的簡化和純化。數學創造性思維的結果是思維的自由創造物與想象物,沒有一種心理機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對象內在的本質。想象能使人開拓嶄新的思路,開創新的探索方向和研究領域,提出新的假設和理論。想象與構造是基于深刻邏輯分析基礎上的高度綜合。想象推動創造,創造得益于想象。
四、引導學生合作交流
每個學生作為學習的個體在探究過程中開展獨立的、個人化的自主學習,其形成的自己的問題、自己的見解,是合作性學習交流與合作的基礎;而合作學習促使探究結果的提升,它促進學生社會化發展。但學生又是有差異的。而這種差異往往就是很好的課程、教學資源。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指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合作小組的組建,一般需要教師的參與。如果讓學生自由組合,往往會形成同質分組,往往成績好能力強的學生在一組,成績差能力弱的學生在一組。教師參與異質分組時要均衡學生的成就、能力、性別和家庭背景,保證同一個合作學習小組內有學習成績好、中、差的學生;有口頭表達能力強的學生,有觀察能力強的學生,有思維比較深刻的學生等;同一小組內有男有女,有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成員,可豐富小組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視角。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合作性學習小組中共同努力,積極的相互依靠,促進性的相互作用,承擔個人責任和學會社交技能和評價反思。同時,保持小組的小規模。小組的規模越小,個人責任就越大,一般以3-6人為一組合適。問題的難易分為A、B、C,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去解決層次不同的問題,使層次低的同學通過合作交流得到成功。開展知識分層次遞進,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師要重視以下合作技能的培養:
1.善于傾聽:要培養學生專心傾聽別人發言的習慣,要能聽出別人發言的重點,對別人的發言作出判斷,有自己的見解。
2.善于表達:要培養學生敢說的勇氣,說話時要聲音響亮、條理清楚、語句完整,語言簡練且能突出重點。
3.尊重他人:不隨意打斷他人的發言,善于采納他人的意見,及時修改、補充自己原先的想法,體會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緒。
4.提高合作效率:學會根據任務性質來決定應該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先明確分工再合作,使每個成員都可以發揮自己的所長,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務;或先獨立思考再合作討論,達到開闊每個人思路的目的等等。
五、加強課外實踐
數學教學突破課堂和教室這狹窄的時間和空間,更多地融入社會,體現教學的過程性,體現大數學教學觀,這也是數學教學教育性的重要體現,也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老師可不斷向學生提出一些專題調查任務,或為課堂教學收集材料,或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
初中數學探究性學習,必須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親自參與探索研究的全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活動空間和時間。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要注意學生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鼓勵學生自己完成探究過程,要及時肯定學生的積極表現,鼓勵創新,哪怕只有微小的進步或幼稚的想法,也要給予熱情的贊揚。教師要與學生平等地進行交流和討論,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氣氛。促進教學相長,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改革傳統的教學思想和方法,著眼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成為富有創造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雷芹,新課程下初中數學探究性教學探討,《考試周刊》,2009年第36期.
[2]徐飛君,初中數學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探討,《新課程:教研》,2011年第1期.
[3]宋藝,關于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性探究活動的探討與實踐,《數學通報》,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