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低碳經濟發展與政府環境規制研究

2014-04-09 11:33:57許慧
財經問題研究 2014年1期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許慧

摘要:政府環境規制是社會性規制的形式之一,由于溫室氣體減排和低碳經濟發展存在著市場失靈,政府在制定減排政策、選擇減排工具方面需承擔重要責任。因此,研究環境規制在低碳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探索經濟增長與環保相容的均衡發展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文闡述了低碳經濟與政府環境規制的內涵,對比分析了不同環境規制政策的特點,梳理了我國政府環境規制的實踐情況,提出了完善我國政府環境規制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低碳經濟;環境規制;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0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14)01011206

氣候變化是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使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快速增加,成為引起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全球氣候變暖威脅生態安全、水資源安全以及糧食安全,因此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減排問題已經越來越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在低碳約束下尋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也成為各國政府制定政策的出發點。

一、低碳經濟與政府環境規制的內涵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

2003年,英國政府在《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能源白皮書中首先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即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低碳經濟為創造更高生活標準和更好生活質量,為先進科技的研發推廣和創造新的商業及就業機會提供了契機。之后,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低碳經濟的概念進行了界定,目前并未形成統一的定義,但都包含了共同的內涵:低碳經濟是在保證社會成員福利水平的基礎上,通過能源技術改進、新能源開發利用以及制度創新等多種手段,實現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達到環境、經濟及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是一種保證社會與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模式,通過發展低碳經濟,選擇高效節能的生產消費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消費方式和價值取向,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發展低碳經濟,促進溫室氣體減排是一種典型的同時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產品,如果單純依靠市場力量,由私人經濟主體提供和生產,部分社會成員經過權衡之后,無須繳納任何費用便可以享用公共產品和服務,成為免費搭車者,而免費搭車者的存在使得提供公共產品的成本難以通過定價的方式予以收回。另外,大氣環境容量具有天然的產權模糊性,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有著明顯的外部性。某個經濟主體的生產或消費活動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過量會產生負的外部性,而對于溫室氣體排放采取的控制行為則會產生正的外部性[1]。當存在外部性時,自由市場難以界定外部環境成本或外部環境收益的歸屬。所以自由市場經濟在溫室氣體減排中不能發揮理想的作用。由于溫室氣體減排和低碳經濟發展存在著市場失靈,因此,在引導節能減排和保障低碳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在制定減排政策、選擇減排工具方面需承擔重要責任。

(二)環境規制的內涵

規制是指規制者依據一定的規則對被規制者的活動進行限制的行為,通??梢詫⒁幹品譃榻洕砸幹坪蜕鐣砸幹苾煞N類型。經濟性規制是在存在自然壟斷和信息不對稱的領域,為了防止資源配置低效率和確保需要者的公平利用為主要目的,通過許可和認證等手段,對企業的進入、退出、價格、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投資、財務、會計等有關行為加以限制。社會性規制是指以保障勞動者和消費者的安全、健康、衛生、環境保護、防止災害為目的,對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以及隨之而產生的各項活動制定一定標準,并禁止、限制特定行為的規制[2]。

政府環境規制是社會性規制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指政府及相關機構通過制定相應政策、法律以及采取其他措施對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和行為進行控制和干預的過程,從而解決環境保護中因存在公共產品以及外部性等因素帶來的市場失靈,以達到環境和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目標。環境規制的類型可以分為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激勵型環境規制和信息披露型環境規制。20世紀70年代以前,環境規制主要以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為主。隨著人們對外部性認識的逐步深入,建立在外部性理論基礎上的環境規制工具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20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80年代,除了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以外,激勵型環境規制開始成為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的重要補充。進入20世紀90年代,信息披露型環境規制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這種類型的環境規制鼓勵公眾的參與,利于降低交易費用,提高減排效果[3]。

二、政府環境規制的類型及效應比較

(一)環境規制的類型

環境規制的類型可以分為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激勵型環境規制和信息披露型環境規制。

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是指政府通過制定法律、法規、標準及相關制度的方式規定環境表現的一定水平及方式,直接控制排放者的污染排放數量,從而達到限制環境污染的程度,實現環境目標的目的。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環境標準、投入品標準、排放標準、技術標準以及其他形式的規章制度等。環境標準通過設定污染減排要求來限制環境中的污染物濃度,投入品標準從輸入端控制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投入品,排放標準是對排污者排放污染物的濃度或比例所做的限量規定,技術標準是對生產中使用特定工藝或生產技術在一定范圍內的統一規范[4]。

激勵型環境規制是一種以市場為導向的激勵措施,利用環境經濟手段引導排污者的行為,鼓勵減排技術手段的創新,從而以較低的減排成本實現特定數量的污染減排,實現外部效應內部化。激勵型環境規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排污權交易制度、排污收費(稅)制度、補貼以及押金返還制度等。排污權交易是在污染物排放總量一定的前提下,允許排放額在排污源內部之間進行交易。排污收費(稅)是排污者為其排放的污染物支付費用(稅)的制度。補貼是指通過稅收減免、信貸、技術支持等手段對企業實行的補助。押金返還政策是排污者在購買可能會對環境造成影響的商品時先交納一定數額的押金,使用結束后把商品交還到相關部門加以回收時,再將押金返還的制度。

信息披露型環境規制是建立在自愿參與實施的基礎之上的,一般不具有強制性約束力。信息披露型環境規制的工具包括環境認證、公眾參與、生態標簽和自愿協議等。環境認證是對企業或組織制定、實施、評審和維護環境方針所需的組織結構、操作程序、過程和資源進行的認證。公眾參與是指公民參與政府決策的過程,包括環境信息公開化、環境決策民主化和環境訴訟程序化。生態標簽由政府部門或獨立機構依據一定的環境標準,向申請者頒發的一種特定標志,獲得者可將它貼在商品上,向消費者表明該產品與同類產品相比,在生產、使用、處理等整個過程或其中某個過程,符合特定的環境保護要求。自愿協議是指政府和企業或其他組織簽訂的非法定的自愿性協議,以自我約束的方式實現環境質量的改善。

(二)不同類型環境規制的比較

從規制成本看,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要求標準和法律法規的制定主體掌握大量充分的信息,針對不同的環境問題制定出相應的規制標準,而實踐中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廣泛存在,這就意味著政府部門在搜集、處理信息的過程中會花費巨大的成本,導致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的低效率。激勵型環境規制以市場為基礎,對企業實施收費、稅收、補貼以及排放權交易等措施,實現排污外部成本的內部化,避免了政府制定行政命令所需花費的大量行政成本和信息搜集成本。信息披露型環境規制鼓勵公眾自愿參與環境保護,因此,在運行成本方面能降低糾正外部性的交易費用,以較低的規制成本實現減排目標。

從激勵作用看,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使企業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產生激勵作用。激勵型環境規制和信息披露型環境規制則有利于促進企業改進生產技術,減少環境污染和排放量,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程度都比較高。

從規制效果看,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雖然運行成本較高, 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程度較低, 但環境改善效果最為顯著。而激勵型環境規制和信息披露型環境規制的環境改善效果是不確定的,如表1所示。

三、我國政府環境規制的應用

(一)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工具的應用

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工具在我國的應用較為廣泛,是目前我國在政府環境規制的各種工具手段中使用最多的方式。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陸續出臺了促進節能、節水、節電、節油等各項直接控制排污者排放數量的法律、規章、規劃方案以及各項標準。表2列出了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手段在我國的應用情況。

表2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在我國的應用政策工具1政策名稱及頒布年份法律1《環境保護法》(1989),《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1995),《煤炭法》(1996),《節約能源法》(1997年頒布,2007年修訂),《清潔生產促進法》(2003),《可再生能源法》(2005),《循環經濟促進法》(2008)規章1《中國節能產品認證管理辦法》(1999),《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辦法》(1999),《交通行業實施節能法細則》(2000),《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定》(2000),《節約用電管理辦法》(2002), 《能源效率標識管理辦法》(2004),《建筑門窗節能性能標識試點工作管理辦法》(2006),《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及考核實施方案和辦法》(2007),《節能項目節能量審核指南》(2008),《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2009),《輕型汽車燃料消耗量標識管理規定》(2010),《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管理辦法》(2010),《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暫行辦法》(2010)規劃及方案1《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綱要》(1995),《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2004),《“十一五”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實施意見》(2006),《核電中長期規劃》(2007),《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07),《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2007),《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2007),《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2007),《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規劃》(2008),《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2011),《“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2011),《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工業節能“十二五”規劃》(2012),《工業清潔生產推行“十二五”規劃》(2012)標準1包括《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2001),《核設施退役安全要求》(2005),《重型汽車排氣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統耐久性要求及試驗方法》(2007),《煤層氣(煤礦瓦斯)排放標準(暫行)》(2008),《環境標志和聲明》(2009),《產品生態設計通則》(2009),《通信產品節能分級導則》(2010),《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2011),《環境空氣質量標準》(2012)在內的環境保護方面的標準共計340余項(二)激勵型環境規制工具在我國的應用

我國目前使用的激勵型環境規制工具主要包括財政投入政策、稅收政策、收費政策和碳排放權交易等幾種形式。

1財政投入政策

財政投入政策由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資金、財政補貼、政府采購等多項措施構成。中央預算內投資主要用于節能項目;專項資金主要用于諸如激勵企業進行節能技術改造、主要污染物減排、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風電規?;l展等特定事項;財政補貼主要是對消費節能產品進行補貼、對于提高能效的工程項目提供投資補貼以及投資能效項目的財政貼息等;政府采購主要是指各級政府部門在進行采購活動時優先采購節能產品。表3列出了我國“十一五”期間的財政資金投入情況[5]。

2能效標識

能效標識是我國目前使用的主要信息工具。2005年3月,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能源效率標識管理辦法》,我國于2005年5月31日正式實施能效標識管理辦法。截至2013年2月,共發布了10批《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能源效率標識的產品目錄》,包括家用電冰箱、房間空氣調節器、電動洗衣機、單元式空氣調節機、自鎮流熒光燈、高壓鈉燈、中小型三相異動電動機、冷水機組、家用燃氣快速熱水器和燃氣采暖熱水爐、轉速可控型房間空氣調節器、多聯式空調(熱泵)機組、儲水式電熱水器、家用電磁灶、計算機顯示器、復印機、自動電飯鍋、交流電風扇、交流接觸器、容積式空氣壓縮機、電力變壓器、通風機、平板電視、家用和類似用途微波爐、打印機、傳真機、數字電視接收器、遠置冷凝機組冷藏陳列柜、家用太陽能熱水系統和微型計算機等28類產品。

3低碳宣傳教育

開展低碳宣傳、教育、示范、培訓等活動可以提高公眾的節能意識,改變公眾的行為方式,從而實現低碳生產、低碳消費,保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分別于1996年12月和2011年5月發布了《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1996—2010年)》和《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2011—2015年)》,強調通過加強環境宣傳教育工作,增強全社會的環境保護意識,推動建立全民參與環境保護的社會行動體系,為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另外,我國開展低碳試點的各省市也積極推進低碳概念和低碳知識的科普宣傳,開展低碳主題示范活動,鼓勵公眾體驗低碳生活。

4環境認證

我國的環境認證包括環境管理體系認證(ISO14001)和環境產品標志認證(ISO14020和ISO14024)。1994年5月,中國環境標志計劃的管理機構“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委員會”正式成立,1994年7月,中國環境標志正式開始運行。1996年1月,國家環境保護局成立國家環境管理體系審核中心,同年8月,第一批5家企業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試點工作正式啟動。1997年4月,國務院批準成立中國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指導委員會,具體指導ISO14000系列標準在我國的實施工作。通過進行環境認證,可以促使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考慮其對環境的影響,減少環境負荷,加強環境管理。

四、促進低碳經濟發展,完善我國政府環境規制的政策建議

政府環境規制是由具有不同特點的規制工具手段構成的政策體系,命令控制型規制工具成本較高、缺乏激勵效應,但政策效果最為顯著,激勵型環境規制工具和信息披露型規制工具成本較低,激勵作用較強,但規制效果存在不確定性,因此,不同類型環境規制的相互協調與相互補充十分重要。我國目前的環境規制主要以命令控制型規制為主,激勵型環境規制的使用范圍相對有限,信息披露型環境規制的運用還處于嘗試階段,今后在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選擇上,應優化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在發揮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充分運用激勵型環境規制,擴大并強化信息披露型環境規制,提高環境規制的效率,充分發揮其在促進低碳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優化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

第一,構建完善的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具有強制性的法律法規是約束社會成員行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是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制度基礎。目前我國低碳立法雖然已經初步建立起基本體系,但還缺少能夠全面體現能源戰略和能源政策的綜合性法律,另外部分法律內容已不符合經濟發展的要求,缺乏可操作性。因此,需要健全和完善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快空缺法規的立法工作,依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及時進行法律法規的調整和修訂,完善輔助性法規及實施細則,增強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構建一個層次清晰、相互協調、相互支撐的低碳法律法規體系,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加強標準限制。加快包括環境標準、投入品標準、排放標準和技術標準在內的環保標準體系建設,完善標準的制定和修訂程序,對標準實行動態化管理,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產品的生產,鼓勵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生產方式,引導低碳的消費需求。

(二)充分運用激勵型環境規制

第一,確保財政投入,完善環境稅制。我國環境保護財政投入的絕對量和相對量都在逐年增加,但環保資金投入在整個財政支出中所在的比重較低,因此應進一步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建立長期穩定的環境保護經費增長機制,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環境保護方面的財政支出在整個財政支出中的比重,通過財政補貼、政府采購、建立專項資金和轉移支付等工具手段的運用,鼓勵低碳科技研發,支持節能減排,同時注重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效率[6]。我國稅制中目前尚無獨立的環境稅稅種,在未來環境稅制的構建中通過設計新的獨立環境稅稅種,重構現有的稅種,完善與環境相關的稅收政策,構建起我國環境稅收制度的基本架構,促進節能減排,實現可持續發展[7]。

第二,推進碳交易市場建設。從目前世界范圍的碳交易市場情況來看,發展歷史相對較短,各國的碳交易市場還處于探索階段,發展尚不完善,還沒有形成全球統一的碳交易市場。因此,我國碳交易市場的建設應采取穩健推進的策略,制定碳交易市場相關的法律法規,結合國際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經驗,設計符合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特點的碳交易制度,同時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強化監管機制和評估機制,累積一定的試點經驗后再逐漸推廣,從而保證我國碳交易市場的穩步有序發展[8]。

(三)擴大并強化信息披露型環境規制

加強低碳宣傳教育,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建立低碳信息平臺,及時公布環境信息,形成有效的信息反饋機制,保證公眾參與的渠道暢通。擴大自愿協議、環境認證、能效標識等信息工具的應用范圍,鼓勵企業生產和銷售低碳產品。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在低碳經濟發展中的價值引導和信息傳播作用,推動我國節能減排的進程[9]。

參考文獻:

[1]盧現祥,柯贊賢,張翼論發展低碳經濟中的市場失靈[J]當代財經,2013,(1):12-15

[2]植草益微觀規制經濟學[M]朱紹文等譯,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21-2

[3]趙玉民,朱方明,賀立龍環境規制的界定、分類與演進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6):89-90

[4]彼得·伯克,格洛麗亞·赫爾方環境經濟學[M]吳江,賈蕾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247-248

[5]齊曄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201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63

[6]張松波,宋華企業綠色采購制約因素內部機理研究[J]商業研究,2012,(12):119-127

[7]寇鐵軍,高巍資源稅改革的國際經驗借鑒及未來政策構想[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3,(6):56-62

[8]孟耀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向和政策選擇——基于遼寧省的分析[J]經濟與管理,2012,(7):85-89

[9]孫海婧代際公共品供給視角下的環境規制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2,(5):17-20

(責任編輯:孟耀)

3低碳宣傳教育

開展低碳宣傳、教育、示范、培訓等活動可以提高公眾的節能意識,改變公眾的行為方式,從而實現低碳生產、低碳消費,保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分別于1996年12月和2011年5月發布了《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1996—2010年)》和《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2011—2015年)》,強調通過加強環境宣傳教育工作,增強全社會的環境保護意識,推動建立全民參與環境保護的社會行動體系,為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另外,我國開展低碳試點的各省市也積極推進低碳概念和低碳知識的科普宣傳,開展低碳主題示范活動,鼓勵公眾體驗低碳生活。

4環境認證

我國的環境認證包括環境管理體系認證(ISO14001)和環境產品標志認證(ISO14020和ISO14024)。1994年5月,中國環境標志計劃的管理機構“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委員會”正式成立,1994年7月,中國環境標志正式開始運行。1996年1月,國家環境保護局成立國家環境管理體系審核中心,同年8月,第一批5家企業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試點工作正式啟動。1997年4月,國務院批準成立中國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指導委員會,具體指導ISO14000系列標準在我國的實施工作。通過進行環境認證,可以促使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考慮其對環境的影響,減少環境負荷,加強環境管理。

四、促進低碳經濟發展,完善我國政府環境規制的政策建議

政府環境規制是由具有不同特點的規制工具手段構成的政策體系,命令控制型規制工具成本較高、缺乏激勵效應,但政策效果最為顯著,激勵型環境規制工具和信息披露型規制工具成本較低,激勵作用較強,但規制效果存在不確定性,因此,不同類型環境規制的相互協調與相互補充十分重要。我國目前的環境規制主要以命令控制型規制為主,激勵型環境規制的使用范圍相對有限,信息披露型環境規制的運用還處于嘗試階段,今后在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選擇上,應優化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在發揮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充分運用激勵型環境規制,擴大并強化信息披露型環境規制,提高環境規制的效率,充分發揮其在促進低碳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優化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

第一,構建完善的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具有強制性的法律法規是約束社會成員行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是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制度基礎。目前我國低碳立法雖然已經初步建立起基本體系,但還缺少能夠全面體現能源戰略和能源政策的綜合性法律,另外部分法律內容已不符合經濟發展的要求,缺乏可操作性。因此,需要健全和完善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快空缺法規的立法工作,依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及時進行法律法規的調整和修訂,完善輔助性法規及實施細則,增強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構建一個層次清晰、相互協調、相互支撐的低碳法律法規體系,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加強標準限制。加快包括環境標準、投入品標準、排放標準和技術標準在內的環保標準體系建設,完善標準的制定和修訂程序,對標準實行動態化管理,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產品的生產,鼓勵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生產方式,引導低碳的消費需求。

(二)充分運用激勵型環境規制

第一,確保財政投入,完善環境稅制。我國環境保護財政投入的絕對量和相對量都在逐年增加,但環保資金投入在整個財政支出中所在的比重較低,因此應進一步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建立長期穩定的環境保護經費增長機制,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環境保護方面的財政支出在整個財政支出中的比重,通過財政補貼、政府采購、建立專項資金和轉移支付等工具手段的運用,鼓勵低碳科技研發,支持節能減排,同時注重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效率[6]。我國稅制中目前尚無獨立的環境稅稅種,在未來環境稅制的構建中通過設計新的獨立環境稅稅種,重構現有的稅種,完善與環境相關的稅收政策,構建起我國環境稅收制度的基本架構,促進節能減排,實現可持續發展[7]。

第二,推進碳交易市場建設。從目前世界范圍的碳交易市場情況來看,發展歷史相對較短,各國的碳交易市場還處于探索階段,發展尚不完善,還沒有形成全球統一的碳交易市場。因此,我國碳交易市場的建設應采取穩健推進的策略,制定碳交易市場相關的法律法規,結合國際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經驗,設計符合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特點的碳交易制度,同時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強化監管機制和評估機制,累積一定的試點經驗后再逐漸推廣,從而保證我國碳交易市場的穩步有序發展[8]。

(三)擴大并強化信息披露型環境規制

加強低碳宣傳教育,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建立低碳信息平臺,及時公布環境信息,形成有效的信息反饋機制,保證公眾參與的渠道暢通。擴大自愿協議、環境認證、能效標識等信息工具的應用范圍,鼓勵企業生產和銷售低碳產品。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在低碳經濟發展中的價值引導和信息傳播作用,推動我國節能減排的進程[9]。

參考文獻:

[1]盧現祥,柯贊賢,張翼論發展低碳經濟中的市場失靈[J]當代財經,2013,(1):12-15

[2]植草益微觀規制經濟學[M]朱紹文等譯,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21-2

[3]趙玉民,朱方明,賀立龍環境規制的界定、分類與演進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6):89-90

[4]彼得·伯克,格洛麗亞·赫爾方環境經濟學[M]吳江,賈蕾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247-248

[5]齊曄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201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63

[6]張松波,宋華企業綠色采購制約因素內部機理研究[J]商業研究,2012,(12):119-127

[7]寇鐵軍,高巍資源稅改革的國際經驗借鑒及未來政策構想[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3,(6):56-62

[8]孟耀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向和政策選擇——基于遼寧省的分析[J]經濟與管理,2012,(7):85-89

[9]孫海婧代際公共品供給視角下的環境規制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2,(5):17-20

(責任編輯:孟耀)

3低碳宣傳教育

開展低碳宣傳、教育、示范、培訓等活動可以提高公眾的節能意識,改變公眾的行為方式,從而實現低碳生產、低碳消費,保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分別于1996年12月和2011年5月發布了《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1996—2010年)》和《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2011—2015年)》,強調通過加強環境宣傳教育工作,增強全社會的環境保護意識,推動建立全民參與環境保護的社會行動體系,為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另外,我國開展低碳試點的各省市也積極推進低碳概念和低碳知識的科普宣傳,開展低碳主題示范活動,鼓勵公眾體驗低碳生活。

4環境認證

我國的環境認證包括環境管理體系認證(ISO14001)和環境產品標志認證(ISO14020和ISO14024)。1994年5月,中國環境標志計劃的管理機構“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委員會”正式成立,1994年7月,中國環境標志正式開始運行。1996年1月,國家環境保護局成立國家環境管理體系審核中心,同年8月,第一批5家企業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試點工作正式啟動。1997年4月,國務院批準成立中國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指導委員會,具體指導ISO14000系列標準在我國的實施工作。通過進行環境認證,可以促使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考慮其對環境的影響,減少環境負荷,加強環境管理。

四、促進低碳經濟發展,完善我國政府環境規制的政策建議

政府環境規制是由具有不同特點的規制工具手段構成的政策體系,命令控制型規制工具成本較高、缺乏激勵效應,但政策效果最為顯著,激勵型環境規制工具和信息披露型規制工具成本較低,激勵作用較強,但規制效果存在不確定性,因此,不同類型環境規制的相互協調與相互補充十分重要。我國目前的環境規制主要以命令控制型規制為主,激勵型環境規制的使用范圍相對有限,信息披露型環境規制的運用還處于嘗試階段,今后在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選擇上,應優化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在發揮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充分運用激勵型環境規制,擴大并強化信息披露型環境規制,提高環境規制的效率,充分發揮其在促進低碳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優化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

第一,構建完善的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具有強制性的法律法規是約束社會成員行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是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制度基礎。目前我國低碳立法雖然已經初步建立起基本體系,但還缺少能夠全面體現能源戰略和能源政策的綜合性法律,另外部分法律內容已不符合經濟發展的要求,缺乏可操作性。因此,需要健全和完善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快空缺法規的立法工作,依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及時進行法律法規的調整和修訂,完善輔助性法規及實施細則,增強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構建一個層次清晰、相互協調、相互支撐的低碳法律法規體系,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加強標準限制。加快包括環境標準、投入品標準、排放標準和技術標準在內的環保標準體系建設,完善標準的制定和修訂程序,對標準實行動態化管理,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產品的生產,鼓勵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生產方式,引導低碳的消費需求。

(二)充分運用激勵型環境規制

第一,確保財政投入,完善環境稅制。我國環境保護財政投入的絕對量和相對量都在逐年增加,但環保資金投入在整個財政支出中所在的比重較低,因此應進一步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建立長期穩定的環境保護經費增長機制,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環境保護方面的財政支出在整個財政支出中的比重,通過財政補貼、政府采購、建立專項資金和轉移支付等工具手段的運用,鼓勵低碳科技研發,支持節能減排,同時注重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效率[6]。我國稅制中目前尚無獨立的環境稅稅種,在未來環境稅制的構建中通過設計新的獨立環境稅稅種,重構現有的稅種,完善與環境相關的稅收政策,構建起我國環境稅收制度的基本架構,促進節能減排,實現可持續發展[7]。

第二,推進碳交易市場建設。從目前世界范圍的碳交易市場情況來看,發展歷史相對較短,各國的碳交易市場還處于探索階段,發展尚不完善,還沒有形成全球統一的碳交易市場。因此,我國碳交易市場的建設應采取穩健推進的策略,制定碳交易市場相關的法律法規,結合國際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經驗,設計符合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特點的碳交易制度,同時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強化監管機制和評估機制,累積一定的試點經驗后再逐漸推廣,從而保證我國碳交易市場的穩步有序發展[8]。

(三)擴大并強化信息披露型環境規制

加強低碳宣傳教育,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建立低碳信息平臺,及時公布環境信息,形成有效的信息反饋機制,保證公眾參與的渠道暢通。擴大自愿協議、環境認證、能效標識等信息工具的應用范圍,鼓勵企業生產和銷售低碳產品。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在低碳經濟發展中的價值引導和信息傳播作用,推動我國節能減排的進程[9]。

參考文獻:

[1]盧現祥,柯贊賢,張翼論發展低碳經濟中的市場失靈[J]當代財經,2013,(1):12-15

[2]植草益微觀規制經濟學[M]朱紹文等譯,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21-2

[3]趙玉民,朱方明,賀立龍環境規制的界定、分類與演進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6):89-90

[4]彼得·伯克,格洛麗亞·赫爾方環境經濟學[M]吳江,賈蕾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247-248

[5]齊曄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201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63

[6]張松波,宋華企業綠色采購制約因素內部機理研究[J]商業研究,2012,(12):119-127

[7]寇鐵軍,高巍資源稅改革的國際經驗借鑒及未來政策構想[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3,(6):56-62

[8]孟耀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向和政策選擇——基于遼寧省的分析[J]經濟與管理,2012,(7):85-89

[9]孫海婧代際公共品供給視角下的環境規制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2,(5):17-20

(責任編輯:孟耀)

猜你喜歡
可持續發展
城鄉規劃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探討
分析林業可持續發展中苗圃育苗的重要性
針對綠色城市規劃設計的研究
南極環境保護法律規制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3:25:13
生態文明視角下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3期)2016-10-18 12:40:58
我國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27:50
江蘇省出口產品結構優化升級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22:30
中小家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12:24
建筑節能新材料應用探究
全球資源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與愿景
人民論壇(2016年27期)2016-10-14 13:24:43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第5页| 人妻熟妇日韩AV在线播放|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 青青网在线国产|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国产又色又刺激高潮免费看| 日本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AV色爱天堂网|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日本91视频| 九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国产午夜不卡| 国产成人无码播放| 人妻21p大胆| 亚洲午夜片|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播五月综合|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伊人色天堂|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丝袜|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国产精品999在线| 91无码国产视频|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亚洲综合香蕉|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亚洲不卡网|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蜜芽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狠狠v日韩v欧美v| 成人国产三级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日韩视频欧美一区| 精品国产女同疯狂摩擦2|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欧美激情首页| 午夜天堂视频|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伊人查蕉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亚洲欧美极品| 亚洲床戏一区| 精品视频第一页|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欧美一区福利|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久草视频一区|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波多野一区|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婷婷|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