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
摘 要:城鎮化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當前中國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但是城鎮化發展模式亟待轉型。金融支持是推動新型城鎮化順利發展的重要條件。通過對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存在的融資困難問題進行闡述的基礎上,明確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內容,最后提出完善中國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金融支持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金融支持;融資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6-0137-02
引言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鎮化進程”,目前中國城鎮化進程成效顯著,到 2012 年中國的城鎮化水平已經達到 52.57%,但傳統的城鎮化模式積累的問題較多,城鎮化發展模式亟待轉型。為此,2012 年十八大報告中多次提及“城鎮化”,特別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指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新型城鎮化不僅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必由之路,而且也是現階段擴大有效需求、推動經濟增長的現實選擇,更是中國實現經濟轉型的關鍵所在。然而由于存在融通資金制約難題,推進城鎮化需要金融政策的支持,而且金融與城鎮化之間存在的互動機制也揭示了金融方式的轉變、信貸結構的調整等必然對城鎮化進程產生極大的影響;特別是現階段新型城鎮化的特點對金融支持提出新需求,如何使金融適應新型城鎮化進程的發展要求、創新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的路徑成為現階段需要探索的重大課題。
一、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支持城鎮化發展缺乏戰略眼光
中國金融機構對金融支持城鎮化發展缺乏戰略眼光,重視程度明顯較低,沒有將金融發展同城鎮化戰略緊密結合,沒有充分意識到有效運用金融杠桿的作用能夠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主要體現在:
首先,金融機構的市場定位與城鎮化發展戰略存在矛盾。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大多定位于大中城市,只有少數銀行定位于立足城鄉,服務三農。金融服務體系對小城市、農村的金融支持明顯不足,難以滿足城鎮化發展的需要。一直以來,金融機構在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升級以及社會保障、就業等各方面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政策措施,難以對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和指導作用。其次,金融機構對城鎮化進程中的金融需求變化趨勢的認識不足。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城鄉二元結構的打破必將帶來巨大的金融需求。農戶在城鎮化進程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是多元化的,然而金融機構缺乏多元的金融產品提供給客戶,做到個性化服務。再次,金融機構之間存在惡性競爭。金融機構沒有認識到金融合作有利于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金融機構往往利用存貸款利率市場化進行惡性競爭,極大地降低了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
(二)金融支持手段單一
在城鎮化發展的金融支持手段上,中國主要運用銀行信貸方式,形式單一,商業金融支持城鎮化建設力度有限,缺乏多渠道的融資機制。從融資結構而言,中國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比重比較低,難以滿足城鎮化進程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國有商業銀行實行集團化的發展戰略,信貸權力主要集中在總行以及各省分行,分支機構并沒有設立在城鎮地區、欠發達地區,由于縣級國有商業銀行基本上缺乏信貸自主權,主營業務是吸收存款,最終導致城鎮地區的資金大量外流,自身的金融信貸需求卻難以得到滿足。目前,城鎮化建設中的金融服務需求主要由農村信用社來解決,而農村信用社的定位是面向三農服務,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得不到有力的金融支持。金融市場水平決定一個國家的城鎮化水平,由于中國目前金融市場化程度有待提高,資本市場發展不完善,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之間未能發揮其協調配置金融資源的作用,不利于城鎮化建設中資金的供給,嚴重地影響中國城鎮化的順利推進。
(三)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缺口嚴重
城鎮化建設的金融需求主要來源于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和住宅建設,這些投資項目普遍具備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等公共產品屬性,然而公共物品建設所需資金量巨大、建設周期長,而且還款來源受限制,政府承擔提供公共物品的首要責任,但是僅僅依靠政府財政是無法滿足的,必須促進金融機構發揮融通作用。對于商業金融而言城鎮化建設投資收益低但是風險大,金融機構的逐利目標與城鎮基礎建設的公益性產生矛盾,因此在當前信用體系不完善的城鎮建設初期,商業性金融不愿意過多地為城鎮化建設提供資金。農村信用社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的金融支持更是受到諸多限制,作為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國家開發銀行,雖然信貸業務包括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但其主要定位是支持國家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因此,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供需嚴重失衡,國家應該加強相關政策增加對城鎮化發展中的資金供應。
二、健全中國推進城鎮化進程中金融支持的路徑選擇
(一)加強政府政策指導和協調
中國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鼓勵各地探索相關政策和辦法,合理確定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的規模。各地政府應該做好政策指導和協調,促使金融機構以及金融服務部門依據城鎮化相關發展規劃,積極穩妥地推進中國城鎮化順利向前發展。政府通過與金融機構簽訂合作協議等手段,根據當地的經濟環境、產業規模和城鎮發展規劃確定相關投融資計劃。政府應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機制協助金融機構防范信貸風險,包括建立風險預警機制、把好貸款發放關以及把好貸后管理關。政府還應建立完善的農村信用評級制度,制定中小企業以及農民信用等級評定規則,準確反映企業和個人的信用狀況和償債能力,為金融機構的信貸行為提供保障。
(二)探索多元化的籌資方式
當前,中國城鎮化建設中的金融支持以“政府主導、市場輔助”提供金融支持服務,今后應該建立“市場主導型”的資本形成機制。(1)繼續加大對城鎮基礎設施、公共事業等公益性項目的財政投入,充分發揮財政杠桿機制,通過減免稅、貼息、稅率、利率等途徑鼓勵包括民間資本在內的大量資金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2)在難以依靠傳統的銀行信貸等間接融資方式的情況下,積極利用直接融資渠道,充分發揮資本市場配置金融資源的作用,發行城投債、市政債券等來解決新型城鎮化資金不足問題;(3)制定積極的政策制度促進銀行信貸資金支持城鎮化建設的相關項目,采取稅收優惠等激勵措施鼓勵商業金融機構以優惠利率對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發放中長期貸款;另外利用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社會性、公益性、超前性等特點,使其進入新型城鎮化領域,擴大開放性金融在城鎮化基礎設施、公共事業建設等領域中的資金投入。
(三)準確識別新型城鎮化關鍵投資領域
中國過去三十年的城鎮化是以物為核心的城鎮化,而未來的新型城鎮化發展將轉變為以人為核心,即圍繞人的需求發展城鎮化建設,將產生很多新的投資領域。為做好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規劃,防止投資低效問題,政府準確識別新型城鎮化投資的關鍵領域,才能在此基礎上正確引導資本流向,提高資本運作效率。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鍵投資領域主要包括:
第一,環保領域。中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但與此同時,工業生產消耗過量的原材料,大量工業廢物沒有得到有效處理,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同時,由于空氣質量下降、水污染等造成的嚴重健康問題,全社會對于環境知識以及信息的了解增強,環境質量已經成為衡量社會幸福感和滿意度的重要指標。因此,環保領域必將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重要投資領域。
第二,健康領域。目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節奏日益加快,各方面壓力的增加導致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同時,環境污染對于人類健康的負面影響不斷加劇,國內居民的身體健康狀況令人堪憂,普通人處于亞健康狀態的趨勢逐步顯現。未來,這種趨勢還將隨著城鎮化的建設而繼續加強,因此,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健康領域必將成為城鎮化進程中的投資熱點。
參考文獻:
[1] 黃勇,謝朝華.城鎮化建設中的金融支持效應分析[J].理論探索,2008,(3) .
[2] 饒華春.金融發展、產業結構升級與城市化進程[J].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09,(4) .
[3] 谷小菁,王定祥.中國金融發展與城市化進程[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9) .
[4] 孫浦陽,武力超.金融發展與城市化:基于政府治理差異的視角[J].當代經濟科學,2011,(2) .
[5] 趙崢.金融支持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實證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2,(1) .
[6]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中國發展報告 2010:促進人的發展的中國新型城市化戰略[Z].
[責任編輯 陳鳳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