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銘
(遼寧大學 經濟學院,遼寧 沈陽 110026)
商業銀行引導下影子銀行的風險防范
——基于系統性風險壓力指標的視角
張宏銘
(遼寧大學 經濟學院,遼寧 沈陽 110026)
近3年來,影子銀行的規模擴大了3倍,總量高達20萬億元。中國銀行體系貸款總額占GDP的130%,而通過影子銀行提供的借貸總額占中國GDP的40%。中國影子銀行的快速擴張,是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之間的一場博弈,在央行收緊貨幣政策、配合金融機構去杠桿的形勢下,影子銀行信貸規模成今后市場預期風險最高的業務領域。本文從系統性風險壓力指標的視角,通過數據分析表明,宏觀經濟發展狀況與銀行業的經營運轉對商業銀行引導下影子銀行的風險壓力最大,并以此提出防范風險的政策建議。
商業銀行;影子銀行;風險壓力指標;風險防范
最新數據顯示,全球影子銀行的規模為71萬億美元,其中美國占26萬億,占比37%;歐元區22萬億,占比31%;英國9萬億,占比12.7%;日本4萬億,占比5.6%。影子銀行占全球整體金融資產的1/4,相當于銀行業資產的1/2。影子銀行的繁榮發展通常是伴隨著銀行信貸體系發展的滯緩和信貸資金的不足。中國影子銀行的迅猛發展,正是在長期利率管制和短期緊縮貨幣政策的雙重效應下,以傳統商業銀行出現的信貸規模增速受限為背景的。
當前金融環境下,中國影子銀行最活躍的兩部分:一是以商業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為代表的表外業務,以及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銷售的信貸類產品,如信托公司銷售的各類信托產品;另一部分則是以民間借貸為代表的民間金融體系。商業銀行表外業務是影子銀行的第一主體,影子銀行通過將銀行貸款證券化進行信用無限擴張,其核心是把傳統的銀行信貸關系演變隱藏在證券化中。
(一)商業銀行與影子銀行的相關關系
傳統銀行體系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存款,在留存一定存款準備金后再進行貸款業務,而現代金融體系的資金來源較基礎存款更為廣泛,資產也更加多樣化,這種轉變形成了商業銀行與影子銀行的聯系。
1.影子銀行依附于商業銀行而存在
以國家宏觀政策及產業政策為導向,商業銀行將信貸資金配給在國有大型企業或經營情況良好、信譽度較高的企業,使其良性循環;然而風險高、信譽低、經濟效益差的企業信貸資金無法得到滿足。商業銀行作為經營特殊商品 (貨幣)的企業,追逐利益最大化,因此,為規避信貸政策,通過創新的金融工具設計和分散風險將貸款通過各種途徑包裝、銷售進行業務革新,擴大了金融體系的效率邊界和服務群體,特別是滿足了緊縮條件下的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最終產生了影子銀行。中國影子銀行業務與現代金融市場聯系非常緊密,它以各種金融創新工具的形式出現,通過影響金融市場流動性、以市場為基礎進行信用創造。
2.影子銀行是商業銀行的有益補充
商業銀行突破現有的銀行監管制度與體系,在傳統金融機構與創新金融理念的縫隙之間形成一套新的運作模式——影子銀行。影子銀行在金融創新理念和技術的支撐下,主動滿足全社會的貨幣需求,并以銀行機構內部的影子銀行業務為主(袁增霆,2011;路小康,2011;周莉萍,2011)。
隨著全球自由化和金融創新的不斷發展,當原有的傳統銀行金融機構已經不能滿足豐富的金融市場需求時,就會開拓新的領域,為原來不能完成的融資打開新的融資渠道,與此同時擴大了金融體系的群體,這些新興的金融創新活動繞過了監管區域,以監管套利的形式出現,成為影子銀行。影子銀行有效的補充了傳統金融機構和金融體系不能滿足的市場需求。
(二)商業銀行引導下影子銀行風險的本質
1.期限錯配
目前中國最典型的商業銀行內部影子銀行業務包括理財業務、代付業務、受益權轉讓業務、與擔保公司合作的業務等。影子銀行通過期限轉換的形式發行短期流動性負債用以購買長期的、流動性較差的資產與商業銀行建立聯系,商業銀行借助影子銀行從貨幣市場獲得大量資金將資產負債表內的業務轉移到表外,從而導致資產負債期限的不匹配;或者將期限較短的客戶資金投資于期限較長的資產,導致客戶資金期限和資產運用期限的不匹配。
2.信用隱藏
商業銀行和影子銀行之間通過信用衍生品工具等方式轉移信貸資產,但沒有將信用風險完全轉移。影子銀行的經營主要是通過發行債券或其他的融資工具——證券化技術或報表項目設計提高銀行資金的流動性,隱藏實際貸款數量。影子銀行業務意在盤活銀行的存量貸款,減少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從而達到規避監管的目的,隱藏了信用風險。
3.金融資源配置失衡
為調控通脹預期,從2011年開始,中央銀行逐步收緊市場流動性,金融總量調控趨緊,而融資需求沒有收縮,供需兩端開始加速失衡。大量社會閑置資金被重新配置,從而在監管薄弱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銀行表外業務中產生風險溢出效應。
目前,“影子銀行”業務資金提供方一年期以上年息大都在10%左右,遠高于一年期銀行貸款6%的基準利率。地方政府或實體經濟恐怕難以承受這樣的資金成本。借新還舊和債務展期成了必然和唯一選擇。[3]
(三)商業銀行引導下影子銀行的風險傳播途徑
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繞過信貸規模管制,間接對借款企業進行資金支持,在保留優質客戶的同時把風險轉嫁給投資者,商業銀行這種隱形支持和擔保的行為會使風險從影子銀行溢出至商業銀行,并形成系統性風險。因此,理財產品成為影子銀行和商業銀行之間風險傳播的一種途徑。委托貸款的資金通過銀行貸款進入資金池后,再流入社會融資鏈條,商業銀行作為受托人,收取正常貸款利息和手續費,風險管控意識薄弱,監管角色被淡化,在信息不對稱和時空差異下,委托人和借款人的關系不再緊密,風險暴露無疑。因此委托貸款成為又一風險傳播途徑。影子銀行發生風險,會加大銀行間資金壓力,必然出現銀行同業間貸款展期風險,因此金融機構同業資金往來成為影子銀行和銀行體系間的一個間接傳播風險的渠道,通過這種途徑,影子銀行發生風險將逐漸蔓延至整個金融系統。
(一)指標選取的依據
中國目前的金融結構中,以銀行主導、間接融資為主。影子銀行體系主要表現為內部與外部相結合,資金方面嚴重依賴銀行信貸,與銀行體系的密切關系使金融體系不同行業、市場與機構的關聯性提高。[1]本文將選取代表影子銀行、銀行業、宏觀經濟形勢3方面的子壓力指數。
指標的選取主要基于以下考慮:首先,商業銀行內部影子銀行運作模式是以銀行理財產品、金融機構的委托貸款和未貼現銀行票據為代表。借鑒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基于準確性、可獲得性和有代表性考慮,選取三者作為商業銀行引導的影子銀行組成部分;其次,銀行業正常運轉的基礎是流動性和安全性,流動性風險極易造成批發性恐慌而形成風險壓力,因此選取反映銀行業流動性狀況的指標——流動性比率和資本充足率,基礎資產安全性選取不良貸款率與存貸比;最后,構建宏觀經濟形勢子壓力指標,基于普遍觀點,選取宏觀經濟的風向指標GDP增長率和反映通貨膨脹狀況的指標CPI。
(二)實證分析
商業銀行內部的影子銀行起步較晚,相關數據信息不僅嚴重缺失,而且所收集的數據時間序列、連續性都極為有限。目前,國際上也缺乏有效的風險定量分析工具,特別是對于金融關聯性風險的定量分析工作仍在討論中。因此,沒有勉強的使用計量方法進行風險定量分析,以免失去風險指標體系的構建意義,故根據趨勢分析進行定性的判斷。
1.宏觀經濟風險壓力
近年來,國內外經濟環境復雜多變,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逐漸向自主平穩增長過渡,GDP增長率在2007年達到歷史新高14.6%,從2010年開始平穩回落,2013年全年GDP增長率為7.7%。然而,中國CPI漲幅超出市場預期,特別是由于缺乏勞動力和資源性產品等要素的供給,加固了通貨膨脹預期。雖然在2011年CPI增長率達到5.4%后,物價增長得到遏制,2012年CPI增長率為2.5%,2013年CPI增長率為2.6%,但是全球流動性寬松格局將慣性延續,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存在進一步上漲空間,未來物價有上漲壓力。目前,中國經濟金融運行環境總體平穩,但外需疲軟,國內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國經濟潛在增長水平趨緩,隨著經濟金融改革深化,金融市場加快開放步伐,物價上漲和信貸擴張可能帶來的潛在金融風險不容小覷,經濟金融風險跨境傳染與擴散的可能性加大。
2.銀行業風險壓力
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中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比例都超出25%的要求,居于40%左右的水平上,存貸比都在60%-70%之間,低于75%的監管要求,因此,中國銀行業的流動性整體較為充足,應對潛在風險的能力上升空間也很大。
作為影子銀行產品的基礎貸款資產,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各項貸款質量總體向好,不良貸款余額從2007年的1.27萬億到2012年的0.49萬億,逐年下降,但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已經達到0.56萬億,不良貸款率與不良貸款余額雙升,可見,經濟波動影響了銀行資產質量。
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顯著提高,整體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從 2003年底的 -2.98%到 2004年轉正,到2011年和2012年分別升至12.7%和13.25%,核心資本充足率也從2010年開始一直保持在10%以上,商業銀行引導下的影子銀行,基礎貸款質量整體較高,信用風險指標整體呈樂觀態勢。
3.綜合分析
商業銀行內部影子業務占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逐年增大,從2008年的1.4萬億,占社會融資規模的20%,到2012年的4.3萬億,占社會融資規模的27.3%。
綜合以上數據趨勢,GDP和CPI的下降將會伴隨商業銀行引導下影子銀行占社會融資比例的上升,資本充足率的上升與影子銀行的占比成正比,而流動性比例的增加將使得影子銀行的占比下降。因此,影子銀行體系直接而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外界環境,即宏觀經濟形勢的發展,和銀行業本身的運轉情況。如果二者壓力加大,則造成影子銀行體系的壓力增大。原因是影子銀行體系的大部分業務和資金往來都源于銀行業,且影子銀行體系信用膨脹的部分根源是經濟上升時期對融資的需求。商業銀行和信托公司大力支持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項目造成的潛在信用風險,理財資金和委托貸款資金多集中投向房地產行業,房價下降,或者中間資金鏈條斷裂無法收回貸款,將帶來違約風險,加大包括商業銀行引導下影子銀行在內的金融體系的信用風險敞口。雖然近幾年不斷加大金融監管力度,但是對金融創新與金融發展的抑制可能會進一步刺激影子銀行尋求更多、更隱蔽的監管套利渠道。
近年來,中國影子銀行的快速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金融業的發展模式,影子銀行與商業銀行業務基礎的轉變關系密切,完全消除風險不現實,應從幾方面入手防范風險。
第一,引導金融機構完善利率定價機制。利率管制是造成目前經濟中投資浪費及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增強人民幣基準存貸款利率的彈性,增加企業和居民對利率變動的敏感性,促進價格型工具發揮作用,能根源上規避影子銀行風險。
第二,發展金融組織的多層次化。打破金融資源配置過程中的壟斷和不公,放開金融市場的準入,讓更多優質民間資本自由地進入市場服務于實體經濟。
第三,構建理財產品等影子業務的風險管理體系。首先,構建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監測、風險控制等子系統,規范資產池類理財業務經營模式及分散風險;其次,構筑影子業務的風險“防火墻”,真正隔離表內資產與表外資產的風險;最后,建立第三方評級、評價機制,為客戶提供揭示、分析、比較各種類型產品、各種理財機構信息的準公共品信息服務平臺。
第四,完善我國金融消費者保護的基本制度。從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健全金融消費者保護自律機制、建立合格消費者(投資者)制度等角度出發,更好的落實金融消費者保護理念,使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不被侵害。
[1]唐紅娟.影子銀行體系:功能、脆弱性與監管改革[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124.
[2]謝鑒,黃儒靖.中國影子銀行體系及其風險監管問題探討[J].時代金融,2013(4):129.
[3]鐘偉.中國式影子銀行:宜疏宜遠宜發展[J].國際金融,2013 (9):3-6.
[4]王剛,徐浩然.影子銀行體系:發展沿革、風險表現及國際監管動態[J].華北金融,2011(10):9-12.
[5]巴曙松.加強對引資銀行系統的監管[J].中國金融,2009(14):24.
[6]張曉撲.影子銀行的風險與監管[J].中國金融,2011(3):41.
[7]袁增霆.中外影子銀行體系的本質與監管[J].中國金融,2011 (1):82.
[8]Gary G.Metrick A.,Securitized Banking and the Run on Repo[R]. Yale ICFWorking Paper,2010(11):9-14.
[9]Paul Mcculley,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ed Hyman Minsky’s Economic Journey,The Research Foundation of CFA Institute2009.
【責任編輯 曹 萌】
F832
A
1674-5450(2014)03-0053-03
2013-12-09
張宏銘,女,遼寧沈陽人,遼寧大學金融學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