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列
(沈陽師范大學 招生就業指導處,遼寧 沈陽 110034)
新時期以“知識經濟”為主要發展特征,新時期更加強調知識的靈活運用與合理運用,知識是高校存在的前提,高校又是傳播創新知識的媒介。在新時期背景下,高校創業教育的功能更加完善地體現了知識對適應經濟發展的廣泛應用性,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講,我們要高度重視高校創業教育的培育。
在現實生活當中,人們常常就把“創立自己的事業”稱之為創業,把“創辦自己企業的人”稱之為“創業者”。創業,即創立基業。在新時期,對于創業我們應該賦予更多的內涵,從而使“創業”不僅僅局限于書面上的理解范疇,對于創業,我們要更多的理解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一種開拓進取的意識和一種堅持不懈的素質。創業不僅僅是個人行為,更需要團結和合作;創業不僅僅是謀取利益和物質上的回報,更要學會感恩和無私的奉獻;創業不僅僅是指創立屬于自己的企業,更是要對人類社會發展做出貢獻與創造。總而言之,創業的內涵十分廣泛,我們不應該把“創業”單一的理解為創造一份事業以滿足個人的需求,更要將它擴展為使創業的成果福慧更多的人群,促進社會的發展。
高校作為新時期里傳播創新知識的教育圣地,為新時期國家的發展作出了許多不可磨滅的貢獻。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新時期的發展要求高校的教育內容不斷增添新的內涵,同時也促使很多教育學者和教育專家在高校教學內容與教育方式上做出了很多探索與發現。在1989年北京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針對“21世紀的教育哲學”的問題研究,各界人士達成統一觀點:三項因素關乎未來人的發展與進步,分別是學術性成就、職業性成就、事業心和開拓能力的證明。在此會議的基礎上,還提出了“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隨后該概念被譯成“創業教育”。創業教育強調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的培育,開發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潛在機遇并樂于動手實踐,從而開拓適合自己發展的廣泛天地,走向前途光明的成功之路。創業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創業教育囊括了高校的課程體系、教育方法和教學內容等內涵,協調三者的比例以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狹義的創業教育側重點比較具體且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要求采取有效的具體措施針對性地提高高校大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比如開設創業課程使大學生具備自主創業的能力,提供創業咨詢和創業貸款等方式來鼓勵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
我國大學生的創業活動起步較晚,最早的可追溯為16年前清華大學研究生舉辦的“清華大學創業設計大賽”,這次比賽共成形了114份創業計劃書,其中不乏有許多市場前景光明能夠成功運行的商業計劃書。創業計劃就是為一項具有市場發展前途的新產品或新服務做出詳細的市場計劃報告,若計劃觀點新穎、市場前途廣闊,就會吸引不少商家的注意,從而獲得一筆豐厚的回報。首屆“清華大學創業設計大賽”成功舉行,并幫助不少大學生創立了一番自己的事業,成為貨真價實的“百萬富翁”。此后在1999年舉辦的第二屆清華大學創業計劃大賽,更是吸引了全國各知名高校3 000多人的參與,其規模更大,這項活動的成績可圈可點,當屬高等學校創業教育的開端,從這些活動中使越來越多的教育界人士看到了創業活動對于大學生的吸引力。1999年,團中央、中國科協、全國學聯決定在全國各高校每年舉辦兩次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與此同時,教育部也出臺了一些相關政策,鼓勵并支持高效創辦大學生創業活動。自此之后,大學生的創業熱潮一直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截至2001年6月,在北京海淀區北京科技大學等4所大學由師生創辦的企業就達98家,這其中年總收入達千萬的已經超過12家。隨著就業形勢日趨嚴峻,政府政策的積極鼓勵和各個高校的“綠燈”支持,今后選擇自主創業的人數必將逐年增多。
任何事情的發展都不可能完全是一帆風順的,大學生的創業活動也是一樣,總的來說是成功與失敗并存。1999年在上海舉辦的第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上,由清華大學邱虹云等3名在校大學生創建了第一個大學生高科技創業公司——“視美樂”公司。其核心技術是多媒體超大屏幕投影機。該公司一直發展運作良好,截至目前在北京已經擁有自己的研發中心,面積達1 500平方米,在“科技新貴”青島建成了面積達3 500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和一條完整的年產達10萬臺產品的生產線,邱虹云更是因為其天馬行空的構想和卓越的創造能力被清華大學前校長王大中貼切的稱為“清華愛迪生”。在大學生創業活動中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數,然而失敗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另一個清華學生創業團隊易得方舟(FanSo.com)則是一個失敗的案例,基本上互聯網站的種種設備易得方舟都具備齊全,而且按照當時的水平來說以達到國內的先進水平,雖然易得方舟從一開始就定位于“教育娛樂ICP”,并號稱是中國教育與科研網的網絡門戶,但是有關于市場盈利方面的款項問題,他一個都沒解決好。回顧看來,FANSO團隊運作與清華嚴謹的學風大相徑庭,也許正是因為如此他們的失敗從成立那一天就是命中注定的了。從易得方舟的例子可以歸結出來大學生創業失敗的原因不過有三:一是心理承受能力較弱,抵抗風險的能力不強,欠缺創新的發展思路;二是缺乏完善的商業指導和商業發展規劃;三是經驗不足,準備不充分。
人格的培養貫穿高校教育內容的始終,人格是關乎人才發展的重要心理素質,培養創業者獨立完整的人格是知識經濟社會對現代高等教育提出的一項重要要求。教育的最終目的應定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即促進學生的身體、心理、價值觀念、審美等各方面共同發展,培養青年學生成熟獨立的精神和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能夠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要著力完善高校創業教育體系,構建完整的創業教育模式原則,在人才培育上,全面統籌,精心設計,注重主體性、開放性和創造性,有計劃、有步驟的加以實施和規劃。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高校教師更多的是起到教育和引導支持的作用,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要使他們認識到自主創業的樂趣與成就感,發揮想象與創造力,享受創業的過程,在其中完成自我發現、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等過程。注重學生的主體性,要承認個性的存在,善于挖掘每個學生的特長與潛能,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并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和自我發現,多多組織相關的創業活動,為學生展示自我提供平臺,使每個學生在活動中都能夠得到鍛煉與發展,為今后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創造的現實意義毋庸置疑,其實每個人都有創造能力,只是強弱的不同和領域范圍的差異。創造力的發揮以調動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造激情為前提,創造的成果依賴于學生具有的技巧和能力。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創新創造能力對于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至關重要。所以,在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關鍵,除了強調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更注重高校教師、管理人員、科研人員創造性思維的提高,為青年學生的事業發展提供科學指導和動力支持。
世界是一個聯系的統一整體,要想真正培養具有獨立創造精神的人,就要以全方位、多層次的姿態辦學,將高校教育置于全社會的監督平臺之下,接受全社會的監督指導,使高等教育真正成為國家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助推器。
[1]段雪輝.美國高校創業教育模式分析[J].前沿,2011(6):195-197.
[3]王金華,習金文“.兩層次,三平臺”創業教育模式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0(4):47-50.
[4]鄔智,胡冰玉.中美創業教育模式的比較及啟示[J].教育導刊,2010(7):61-63.
[5]張穎,張文武.高校開放性創業教育模式的探析[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2):69-70.
【責任編輯 詹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