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馨
現階段日本臨時工問題探析
陳馨
泡沫經濟崩潰后,由于社會經濟形勢的變化,日本的臨時工正在逐年增加。這一變化對傳統的終身雇傭制度形成了沖擊,也導致建立在終身雇傭制基礎上的社會保障系統出現了混亂。為此,日本政府在社會保障、職業培訓、企業招聘人員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以保障臨時工的權益。
日本 雇傭關系 臨時工 非正式雇傭 社會保障
泡沫經濟崩潰之后,日本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年的經濟低迷,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在這樣的情況下,臨時工開始逐年增加。雖然臨時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日本企業的人事支出,促進了就業,但是它也帶來一些新的社會問題。日本現有的經濟體制和相關的規章制度并不能保障臨時工的合法權益。臨時工在社保、雇傭穩定、工資、培訓升遷等方面都面臨著不公。若不妥善解決,勢必會影響到日本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安定。目前,日本社會各界正在積極地研究和探討,試圖解決這些問題,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日本的經驗教訓對于中國解決臨時工這一社會問題,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臨時工主要是相對于日本企業內以終身雇傭為基礎的正式雇員而言[1],日本社會也稱這類從業人員為非正規雇傭勞動者。它與正式雇員在勞動時間、雇傭期限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差異。在日本,臨時工主要是指短工[1]、兼職人員、派遣社員[2]和契約社員[3]等。20世紀90年代,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日本傳統的終身雇傭制度被重新審視和定義。同時,泡沫經濟崩潰之后,長期不景氣的經濟現狀也沖擊著這種雇傭方式。雇傭方式開始出現多樣化發展趨勢。臨時工逐年遞增,在企業的雇傭人員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據2012年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局的調查數據顯示[2]: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臨時工人數不到600萬,占總雇傭人數的15%,之后隨著臨時工的不斷增加,1995年突破1000萬人,2002年超過1500萬人,到2012年臨時工的人數已達到1813萬人,占總雇傭人數的比重也達到35%。其中以短工、兼職人員和契約·囑托社員所占的比重最大。人數最多的是短工,由原來的360萬人激增到現在的888萬人。而兼職人員和契約·囑托社員[4]的人數也達到353萬人和354萬人。
從男女比重來看,女性臨時工占臨時工總數的比重有七成之多,而女性臨時工占女性勞動者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32.5%激增到2005年的52.5%,隨后緩慢增長到現在的54.7%;與女性相比,男性臨時工的人數較少,占男性勞動者的比重也小,但是男性勞動者中臨時工的比重增加卻是不容置疑的事實,由1995年的7.4%的比重上升到現在的19.9%。同時男女臨時工分布的類別不同,在短工中有九成為女性,女性具有壓倒性地位,而在契約社員等方面,男性卻比女性多。
從年齡階段來看,雖然在所有年齡段的男女臨時工的人數均有增加,但是各年齡段中臨時工的比重有所不同。男性方面,以15—24歲和55—64歲年齡段的臨時工的比重最高,其他年齡段的比重較低。55—64歲年齡段的男性臨時工的比重為28%,即在這一年齡段中,3人就有1人為臨時工。還有15—24歲年齡段的比重也上升到25.1%。女性方面,由于從事短工等工作的家庭婦女較多,女性臨時工的比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由15—24歲年齡段的35.4%上升到55—64歲年齡段的64.0%。
從產業分布來看,在近十年中,各行各業中臨時工的人數都在增加,除建筑、電氣、石化和自來水行業以外,其他行業臨時工的比重均超過行業總從業人數的10%。第三產業臨時工的比重較高,以餐飲住宿業為最,比重達到了69.8%;其次是零售業,臨時工的比重也有五成之多。短工和兼職人員多從事餐飲住宿業或者是零售業。在派遣社員中,從事制造業和金融保險業的居多。在情報通訊業中,契約社員的比重最高。
1.臨時工的增加沖擊日本的社會保障制度。
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建立在日本原有的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等基礎之上,已不適用于非正式雇傭勞動者增加的現實情況。目前,在臨時工中厚生年金和健康保險的參與率為剛超過五成;雇傭保險的參與率略高,有六成多。在三種保險中,契約·囑托社員、派遣社員的參加率普遍較高,約有七到八成的參加率[3]。而短工的參加率偏低,大體上只有三到五成的參加率。臨時工參加這些保險比例偏低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達不到參保的條件;二是參保所要交納的保險費用過高。厚生年金是為了保障勞動者的晚年生活制定的,而有近半數的短工沒有參加,勢必會影響未來這部分人的晚年生活。健康保險的參加率過低也會造成看病難的問題。臨時工本身的流動性較大,存在雇傭不安定等問題,而近四成的臨時工沒有參加雇傭保險,會加劇其對工作不穩定的恐慌,容易激化社會矛盾,造成社會不安。
2.臨時工的待遇偏低影響日本社會發展。
首先,臨時工的工資普遍較低。除少數具有專業知識或技能的人才擁有高收入外,絕大多數的臨時工的工資都不高。據調查結果[4]顯示:2012年正式雇員的月平均工資為31.28萬日元,而臨時工的工資僅為19.5萬日元。其中約九成的短工和兼職人員的年收入不到200萬日元。其次,雖然在初期臨時工的工資和正式雇員的工資之間差距不大,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明顯,55歲的年齡段的差距竟有一倍之多。第三,有45.6%的臨時工擁有獎金待遇,只有12.6%的臨時工享有退休金。即便是擁有退休金,和正式雇員之間存在差距,29.9%的人擁有和正式雇傭一樣的退休金,有24.6%的人拿到的退休金尚不到正式雇員的兩成[5]。臨時工轉正非常困難,能夠成為正式雇員的不到臨時工的一成。生活的拮據,改變雇傭現狀無望,再加上雇傭的不安定,很多臨時工對未來不抱信心。拮據的生活造成臨時工消費能力不足,對拉動日本內需不利,促使日本更加依賴國際市場,增加了貿易風險;同時工資偏低也影響臨時工的戀愛、結婚和生育,加劇了日本的少子化現象。
3.臨時工現狀導致日本企業整體技能水平的下降。
臨時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勞動力的流通,為企業提供了廉價勞動力,節約了人事成本,緩和了社會的就業壓力。但是臨時工的流動性較大,且從事的工作技術含量不高,所以企業并不重視對臨時工的內部培訓。據統計[6]:2012年有57.2%的企業重視對正式雇員的工作崗位培訓(OJT),同比只有28.3%的企業會對臨時工進行崗位培訓;在集體培訓(OFF-JT)中,有68.5%的企業會對正式雇員進行再培訓,而在臨時工中只有33.2%的人可以享有培訓的機會。企業規模越小,臨時工得到技能培訓的機會就越小。技能培訓的缺乏不僅影響到勞動者個人能力的提高,企業也會因不夠重視對職員的職業技能培養而相應地削弱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對企業的長遠發展不利。同時,在少子化和老齡化日益嚴重的現在,“年經人的技能得不到提升,勢必會影響日本未來經濟的發展”[7]。
臨時工的增加已經嚴重影響到日本社會的發展。為解決這些問題,日本社會正在探求解決方法。
1.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臨時工的合法權益,保障雇傭安定。
(1)放寬臨時工的厚生年金和健康保險參保條件。厚生年金[5]和健康保險現有的參保條件規定:臨時工一周的工作時間必須達到30小時,才可參保。現在日本出臺相關法律規定,到平成28年(2016)10月,對臨時工放寬參保條件,即一周工作20小時以上,月收入超過8.8萬日元,在人數在501人以上的企業工作一年以上,在審查三年的經濟狀況后,合格者即可參保。此舉讓更多的臨時工可以享受到社會保險。
(2)逐步廢除第三被保險者制度。第三被保險者[6]制度一直是日本一種比較特殊的制度,它使得有相當一部分人在不勞動的情況下能夠享受到社會保險,對付出勞動而不能享受到相同待遇的勞動者極為不公。而且第三被保險者基本上都是家庭婦女,有計劃地廢除第三被保險者制度,可以促進女性就業,為將來人口減少的社會做準備。
(3)修改部分雇傭保險法。平成21年(2009)對雇傭保險法進行了部分修改,將臨時工的參保基準由雇傭期限一年以上縮短到六個月以上,但還是有很多的臨時工滿足不了參保條件。平成22年(2010)又將參保基準由六個月以上縮短到31天以上。為彌補雇傭保險的財源不足,暫定從失業金中籌借一部分資金。
(4)修改勞動契約法,促進雇傭安定。平成24年(2012)修改了部分勞動契約法,規定有期勞動超過五年,再次續簽新勞動契約時,勞動者有權提出申請,將有期勞動契約改為無期勞動契約;簽訂無期勞動契約之時,遵循原先有期勞動契約的勞動條件。
2.政府開設公共職業培訓機構,為勞動者提供提升自身技能的機會。
“企業為節省開支,減少了對臨時工的職業培訓,臨時工的職業技能培訓逐漸成為政府職能工作之一。”[8]對于失業人員給予求職援助,免費為其提供一定職業技能培訓的機會。首先,公共職業培訓方面的培訓項目必須和企業的需求相一致。參加職業培訓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就業。其次,公共職業培訓提供的服務要和地方的企業、組織和行政機構有機結合,要對培訓課程進行專業資格鑒定,設定統一能力判定機制,以提高培訓技能的含金量,使所錄用的企業更加信賴勞動者的職業技能。第三,保障勞動者在培訓期間的基本生活需要,使勞動者能更安心地進行職業技能的培訓。培訓期間,只要滿足培訓的相關要求就可以領取每月10萬日元和定額交通補貼。但如采取不正當的方式獲取相關補貼,一經查出,罰款相當于所給予的補助金的3倍。
3.出臺各種獎勵措施鼓勵企業更多地雇傭正式雇員。
如設立中小企業雇傭安定化獎勵金、短時間勞動均衡待遇推進等助成金、年輕人等正式雇傭化的特別獎勵金和派遣勞動者雇傭安定化的特別獎勵金等。企業如有其下的任何一個措施,均可獲得相應獎勵:將臨時工變成無期契約雇員或者正式雇員;加強對臨時工的職業培訓;提高臨時工在公司的相關待遇;為一定人數的臨時工提供勞動義務安全法規定以外的健康體檢;放寬對臨時工的社會保險適用條件等。獎勵多為直接的資金獎勵,也有一些政策上的優惠。日本政府希望通過這些獎勵措施刺激企業自發地改善對臨時工的態度,以便為臨時工提供更加公平的工作環境,保障雇傭安定,促進臨時工向正式雇員的轉換。
[1](日)阿部正浩.非正規雇用者增加の背景とその政策対応[J].総合研究開発機構『就職氷河期世代のきわどさ高まる雇用リスクにどう対応すべきか』(NIRA研究報告書)2008.http://www.nira.or.jp/pdf/0801a be.pdf.
[2][4][6](日)非正規雇傭の現狀[J].厚生労働省2012年報告.http://www.mhlw.go.jp/seisakunitsuite/bunya/k oyou_roudou/part_haken/genjou/.
[3](日)戸田典子.非正規雇用者の增加と社會保障[J].レファレンス,2006,(2).
[5](日)塚原正.非正規労働の現狀と課題[J].レファレンス,2012,(3).
[7](日)五十嵐吉郎.非正規雇用の現狀と課題~若者の問題を中心として~[J].立法と調査,2009,(1).
[8](日)藤井將王.非正規労働者の增加に伴う課題と政策[J].香川大學経済政策研究,2010,(3).
陳 馨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
(責編 樊 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