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煌
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如何聯系實際
利煌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教學改革除了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之外,還要多聯系實際,即聯系學生實際、社會實際和區域實際。這也是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有效途徑。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教學改革 聯系實際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本科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擔負著對大學生進行歷史教育、政治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任務。然而,教師在《綱要》教學中也面臨一些實際的困難。比如這門課程跨度大、內容多,教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的?學生在中學階段已經系統學過,教師如何做到不是簡單的重復?另外,《綱要》的有些內容,特別是現代史部分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有大量重復,如何處理這些特殊的內容?這些問題無疑加大了《綱要》教師教授這門課的難度。面對這樣的現實,《綱要》課的教師除了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之外,還要多聯系實際,即聯系學生實際、社會實際和區域實際。這也是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有效途徑。
大學教育是為了培養社會發展需要的富有創新精神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作為培養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綱要》課的教學,也應該充分表現對人的尊嚴和價值的關切,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1.了解學生現有的學習基礎。
由于學生在中學階段已經學過中國近現代史,那么老師最好課前去了解一下學生中學時學的內容的側重點,最好和學生做一下溝通,了解他們的知識基礎如何。了解了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的上課內容應適當調整,是深度上挖掘還是廣度上擴展,教師應心中有數,而不是中學教學的簡單重復。同時,教學方法也要較之中學有所創新。對于教材的第五章《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及現代史部分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重復的內容較多,需要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老師多交流,來確定自己講課的重點,避免內容重復,造成時間浪費,學生厭煩。
2.了解學生的興趣點。
興趣是最好的導師,也是學習的原動力。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梁啟超特別強調“趣味”教育,他說:“教育事業從積極方面說,全在喚起趣味;從消極反面說,要十分注意不可摧殘趣味。”[1]為了避免摧殘學生的趣味,梁啟超認為,教學時不可用“注射式的教育”,教師不得把書本上知識強迫學生去死記硬背。所以,筆者認為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前提應當是喚起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否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思想教育的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發現學生普遍喜歡聽生動的歷史故事,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名人數不勝數,教師在講到某些重要歷史人物時可以穿插生動有趣或催人淚下的歷史故事,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普遍反映喜歡看電影,歷史題材的電影有很多。像《圓明園》《南京大屠殺》這類記錄片播放效果就非常好,對學生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有些影視片斷也非常生動地再現歷史,比如《北洋水師》中鄧世昌駕駛“致遠號”撞擊日本“吉野號”,《我的一九一九》中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的精彩演講等等,教師把這些感人場面播放給學生看會比枯燥的愛國說教要有效的多。
另外,針對學生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心態(因為很多學生認真上課與否的標準是這門課是否對將來的工作和生活有用),教師可以組織演講、辯論或知識競賽等學習活動,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到了歷史知識,又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當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是一味的迎合學生,而是將學生的興趣與教學的最佳結合,對興趣的一種合理引導,從而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1.聯系社會上流行的熱門觀點。
這些年社會上流傳不少熱門觀點,教師可以引入這些觀點,讓學生來討論,然后教師來總結,并給予正確的引導。比如,“鴉片戰爭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西方文明”,即“侵略有理,侵略有功”論。我曾經給學生留過一個作業“鴉片戰爭對中國產生了哪些影響?”有的同學的結論是“鴉片戰爭促進了中國的進步”。我在講評作業的時候就糾正了這樣的看法,強調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危害是主要的、也是嚴重的,進步僅僅是客觀的、是侵略者不自覺的。在講到辛亥革命的時候,可以聯系到近些年流行的觀點“革命不如改良”。這里可以讓學生進行辯論,并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重點強調是革命還是改良應當是國情和歷史趨勢決定的,而不是人為的。在講到抗日戰爭的時候,會涉及到“中國共產黨是抗戰的中流砥柱”的問題,部分同學有異議,那么教師一定要聯系史料充分證明這個論點是正確的,讓學生信服。
2.聯系重要紀念日。
紀念日不僅是回顧歷史、牢記歷史的歷史教育,而且是國家展開全民思想政治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種重要途徑。教師可以聯系一些重要紀念日,比如九一八事變、建黨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甲午中日戰爭120周年,全國各界有很多紀念活動,高校也會舉行相應的紀念活動。其實,紀念也是對歷史問題的一次再思考。社會各界也會寫很多紀念性文章,尤其學術界會組織相關歷史研討會,總結大量研究成果。教師可以在相關教學中適當地聯系到,還可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演講或征文活動。
3.聯系國際上出現的相關事件。
近些年國際社會也出現過跟中國近現代史有關的熱點問題,比如二戰后日本對侵華戰爭以及南京大屠殺的態度問題(日本政府參拜靖國神社、安倍修憲)、釣魚島問題等等。教師在講到相關內容的時候可以引入這些事件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愛國情感以及對相關問題的冷靜思考。
4.聯系社會現實。
學歷史是為現實來服務的,而現實又是將來的歷史。尤其是現代史部分聯系社會現實素材非常多,比如農村土地流轉問題與中共土地政策演變、中國夢既是現實的也是歷史的等等都可融入相關教學當中。通過聯系現實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就在身邊,鍛煉他們用歷史的眼光去看待現實問題。當然,教師在聯系現實時,不僅是簡單的引入,也要作出分析,面對現實問題給學生一個理性的讓人信服的觀點。
《綱要》課涉及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非常多,教師可結合當地歷史文化資源融入教學。比如廣州及其周邊的高校就有很好的資源優勢。廣州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特別是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近代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都發生在廣州,今天廣州仍保留有許多革命舊址和歷史文化遺跡,其意義之重大、影響之深遠足以令廣州人引以為豪。廣州作為兩次鴉片戰爭的發生地,中國近現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國民革命的中心地,擁有全國其他城市所無法替代的近代史跡資源和財富。廣州的近代史跡資源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擁有顯著的優勢。廣州現有219處文物保護單位,這當中屬于近代史跡的就有122處。在19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就有15處屬于近代史跡,且絕大多數是革命類的舊址。對于這些歷史資源,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根據情況重點介紹或擴展介紹來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另外,廣州歷史名人眾多,而學生大多對歷史人物比較感興趣,教師不妨對洪秀全、鄧世昌、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葉劍英等人多做介紹。教師融入地方歷史文化可讓學生尤其是當地的學生更容易對這些人和事產生親近感和自豪感,這對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改進教學效果是有益的。
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是進行歷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綱要》課進行實踐性教學的重要基地。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大學生的教育作用,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大學生集體參觀一律實行免票。”[2]說明黨和國家相關部門對高校展開鄉土歷史教學是非常支持和重視的。所以有條件的高校可組織學生實地考察參觀,讓學生近距離地接觸歷史,感受歷史的律動,激發愛國主義情感。還可以讓學生參觀完后寫出小論文或調查報告,深化學生對歷史問題的理解和感悟。
總之,教師要把《綱要》課上好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教學方法、教學藝術、學生素質、教師個人素質等等都是應當探討的問題。在這諸多因素當中,筆者認為聯系實際是其中的一條可操作的有效途徑。聯系實際本身就是革命和建設的成功經驗,也應當成為《綱要》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教師能成功的聯系實際,那么歷史就不再是古董,不再遙遠,學生就會親近歷史,樂于學習歷史。
[1]梁啟超.飲冰室合集[M].上海:中華書局,1989.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R].中發[2004]16號.
利 煌 廣東培正學院思政部 講師
(責編 高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