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梅ZHENG Li-mei;張默ZHANG Mo
(遼寧水利職業學院,沈陽 110122)
(Liaoning Water Conservancy Vocational College,Shenyang 110122,China)
考試是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構成要素,也是測量教育教學效果的工具,它與教育教學活動相伴而生,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并使教育教學活動不斷提升到新的可控水平。目前考試是大多數高職院校教育評價和質量管理的主要手段。在教育系統以外的人才市場上,考試也被用來作為職業資格鑒定和人才選拔的基本工具。按照“以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和全面發展”的國家教育發展的戰略主題和“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目標,高職教育課程如何通過考試理念來引導,如何改變一張卷紙定人才的考試模式,使考試真正成為人才選拔和教育教學活動效果測評的手段將考試改革的主要內容。
1.1 確定高職課程考試目標 高職課程考試目的是考試主體根據培養目標要求對考試活動功能和價值的主動選擇和確定,考試目的直接決定考試的種類、程序、內容、標準及組織形式,指引著考試活動的方向。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指出: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與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培養學術型人才,強調學科體系的系統性與嚴密性不同,高等職業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直接為社會服務的能力,強調專業技能的掌握。應該明確的是,與中職教育強調培養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還不同,高職教育還要求學生具備“系統的應用知識”,沒有系統的知識,沒有必要的理論,沒有定量的計算能力就不是高等教育,這是“高職”區別于“中職”的重要內容[1]。所以說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目標,也是高等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區別于普通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層次區別于中等職業教育的特征。在這一培養目標指導下,考試的目的也就更加明確,即高職教育考試的目的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專業技能的掌握,強調在系統應用知識的指導下解決問題的能力。
1.2 明確高職課程考試內容 對高職課程而言,尤其是專業課程,每門課程都需要傳授知識、提升能力、提高職業素養。對高職學生來講,更需要獲得的是一種能力,能力是需要“訓練”來獲得的,而不是單純的講解。學生只有在自己動手、動腦,解決盡可能接近現實崗位中會遇到的問題的過程中,才能鍛煉出能力。僅僅通過一張試卷,通過名詞解釋、選擇題、簡答題或論述題等題型的考試內容,難達到考核學生能力的目標。在課程考試中,如何設置能體現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內容需要教育者依據課程內容的不同而定,但基本的原則要遵循既能體現學生知識體系的應用,考核學生的實際素質和能力這一標準。科學、有效的考試內容應基于人才培養目標以及與之相應的課程目標,選擇能夠充分體現課程目標要求的具體知識、能力與素質要求,保證考試的全面性、客觀性和綜合性。
1.3 選取恰當的高職課程考試方法 考試方法主要研究考試方式和類型的科學選擇以及考試時間、空間的合理設定。[2]在對考試方法進行選擇時,要有利于我們在考試實踐中根據考試目的、內容要求正確選擇與靈活應用這些類型和方法,有利于全面客觀地評估學生學習成果,有利于促進學生技能、能力和素質的發展提高。
2.1 課程考試方法單一 目前,普遍采用的課程考試方法主要包括:閉卷考試、開卷考試、口試、成果試等方法。其中閉卷考試、開卷考試均采取試卷的形式,考核學生對基本知識和理論的記憶、理解、分析和簡單應用。高職課程考試的目標,是要綜合評價學生的知識、技能和素質,傳統的閉卷或開卷的方法已經無法實現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核。
2.2 課程考試命題簡單化,答案標準化 為方便課程考試成績的給定,實際考試命題中設定的場景過于理想化,在使用試卷為量表的考試中,教師會追求答案的標準化。學生通過強制突擊的記憶完成考試,而到工作中卻不能將知識運用。標準答案的設置也抹殺了創新思維,教師也是機械勞動,不能考查學生實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 重課程結果的考試,輕課程學習過程的考核 多數高職院校課程考試的時間都集中于期末階段,考試時間集中。期末分數分為平時成績和期末試卷成績兩部分構成,兩者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往往平時成績所占比例較小,多數做法還是以期末試卷的分數為評判標準。尤其是在學生數量規模較大的情況下,由于大班授課,教師很難全面掌握所有學生的情況,期末試卷分數就成了學生評價的重要量尺。有些學生只是在考前臨時抱“佛腳”也能取得不錯的分數,而有些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力和知識的應用能力等方面即使掌握很好,也許分數還不理想,亦或是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表現得非常好,但僅僅是期末考試沒有發揮好,造成分數不高。這種現象的出現,從另一個角度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因為大多數院校還是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定學生獎助學金和榮譽的標桿。同時,也是造成很多學生考試作弊行為產生的重要原因。
2.4 考試內容過分依賴教材,與社會實際相脫節 教科書是一個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是對學生進行教育、傳授知識、訓練技能和發展智力的主要工具。教材本身不過是個培養媒介或工具,培養目標是借助教材,達到培養學生知識、素質和能力的目標。而且,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教材本身編寫、出版、發行的周期無法完全適應更新速度。考試內容依賴教材,會讓學生更加關注知識本身而忽略對能力和素質的培養。[3]與此同時,社會對人才知識能力要求的更新速度逐年提高,尤其是對高職學生,企業希望縮短學生的適應時間,盡快進入角色,有的企業甚至希望,學生能在校期間就完成角色轉換,以降低成本,這對課程考試的內容提出了嚴峻挑戰。從某種意義上說,課程考試不再只是學校考核學生的工具,也是企業考核學校,選拔人才的工具。
3.1 正確認識考試,樹立新的考試觀念 正確認識考試的目的和意義,樹立新的考試觀念。考試是要以增強學生的信心,肯定學生的優點,幫助學生成長,把考試做為重要的人才培養工具。老師要秉持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提高的原則,設計考試考核模式,讓考試成為學生能力得到證明、自身得到鼓勵的機會,學生在為考試做準備的過程中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將不同的課程考試類型相組合,全面考核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
3.2 精于教學組織,突出學生主體,營造“樂考”氛圍教師要明確將課程考試的目標,考試的目的是為了學生能夠掌握知識、訓練能力、形成職業素養。考試改革要以教學改革為基礎,以教學方案設計為突破口全面展開。教師在教學策略上更注重教學組織,在教學方法上更提倡行動學習和項目化教學,在考試形式上更注重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采用學生熟悉和習慣的工具考試,依據課程類別不同,使用混合式考試方法。堅持以增強學生信心、鼓勵學生自主行動學習的理念,教師在整個課程考試過程中主要起任務設計、情景設置、課程評價等導師作用。通過考試讓學生行動起來,讓考試成為學生能力的證明,通過考試及時對學生的每一次行動做出肯定,通過考試樹立學生信心,見證學生的每一次成長,讓學生體驗考試的樂趣,形成樂考氛圍。
3.3 精于教學方式設計,改革考試方式,體現過程化考核 精于教學方式的設計,要改變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方式,試行小組討論式等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教學方法。在考試過程中可以大量采用啟發式、互動式、討論式等充分發揮學生自主能力的形式,突出學生主體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布置項目化作業,要求學生自主行動完成,并以“作品”的形式呈現,避免抄襲作弊,讓學生在行動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在社會活動中提升信心。變一次性期末考試為過程考試,在整個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關注學習的過程而非學習結果,在這個過程中鍛煉各種能力[4]。因此,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都要進行考試,以過程性考試為主,終結性考試為輔。
3.4 技能證書和競賽引領、技能協會支撐,形成特色的課程考試方法 職業技能培養是高職院校的重要職責,有效的機制創新有利于人才培養和質量的提高。職業資格證書考試是職業能力的標準,職業技能競賽是目前職業能力培養的有力平臺,找尋職業資格及技能競賽與課程考試的結合點,按照職業資格證書的標準,瞄準特定的在全國、全省、全行業有一定影響的賽事,將課程考試融入其中。通過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競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新考試模式。成立技能協會,充分發揮實驗、實訓資源的作用,讓學生自主管理、自主訓練。豐富學生的第二課堂,為學生能力訓練提供平臺,幫助學生完成職業資格的考試和職業技能競賽的訓練。改變原有的考試模式,用能力考試、素質考試逐步替代知識考試,不斷促進以賽代考,以證代考的采用多樣化的考試形式。
3.5 課程考試主體由企業、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 目前的課程考試的評價主體基本都是教師,教師擔任著考試的執行者、評價者,而忽視了企業對學生的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造成評價渠道的單一性,導致考核結果渠道單一。通過企業評價,實現深度的校企合作方式,使學校即使掌握企業需求信息,增強企業與學校的合作熱情;通過學生自評,使學生積極肯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結果,同時認識到自己不足的地方,提出改進計劃,從而在整個工作學習過程中得以成長。通過小組互評,同學之間客觀的評價小組內每位同學的社會能力、專業能力,建立和諧的團隊環境,提升團隊的學習激情。教師可以與企業共同制定課程考試合格的標準,企業按“員工”的要求來考試,使學生盡快融入企業人的角色,考試模式上可以與企業的績效管理模式相融合。
總之,改革考試模式是客觀評價學生能力的起點,一張試卷定人才的考試方式已不能適應人才的評價方式,尤其是職業教育工作者,更要不斷探討客觀評價學生的方式,讓考試成為引領學生不斷提高職業能力的有力工具,更好為人才培養服務。
[1]戴士弘,職教院校整體教改[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9.
[2]高職高專教育考試改革理論研究報告,http://lilun.hbee.edu.cn/html/ksll/2010-01/68181.html.
[3]陳耀敏.高職高專教育考核方法的改革[J].職業技術教育,2007(02):56-58.
[4]毛琳波.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績效考核方式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3(04):27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