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琴
摘 要 二十一世紀是科技的時代,信息技術的時代,計算機多媒體也走進了我們的課堂。在現代音樂課堂教學中,正確使用計算機多媒體,它可以突破傳統教學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開闊學生的視野。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言簡易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使枯燥的學習內容形象化,使虛幻的音樂具體化;使復雜零亂的知識簡單化、條理化,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給音樂教學增添了無窮的魅力;也大大激發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拓寬思路,激發思維。
關鍵詞 多媒體技術;小學音樂教學;有機整合
音樂教育是小學藝術教育的重要學科,它在素質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音樂課程改革新理念的推廣,音樂課的內容已經不僅僅滿足于唱唱歌而已,而是變得越來越豐富、全面了。多媒體技術作為一個全新的教育手段,出現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它突破了傳統教學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言簡易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使枯燥的學習內容形象化,使虛幻的音樂具體化;使復雜零亂的知識簡單化、條理化,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給音樂教學增添了無窮的魅力;也大大激發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拓寬思路,激發思維。因此,多媒體的運用對于音樂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起著一個不容忽視的作用。
一、多媒體技術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學習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教師的督促和簡單的說教。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主要對形象具體,形式新穎的事物而引發的好奇。而演示型的多媒體課件能將文字、圖像等直觀地展示出來,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動能靜的教學情景,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器官,把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的審美體驗推向高潮。
例如,在教唱歌表演《兩只小象》時,為了讓他們更好的理解想象歌曲的音樂形象,可將歌曲和有關小象的畫面剪輯成小影片,課前在大屏幕上循環播放,讓學生合著音樂,看著畫面,律動進課堂。憨態可掬的小象用鼻子問好,在河邊嬉戲的畫面一下就吸引了學生,使學生情不自禁的萌發了學習這首歌曲的興趣。
二、多媒體技術可突破教學中的難點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往往是通過教師的反復強調或示范練習,才能使學生理解。但這種方法形式單一,學生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多媒體把抽象的理論形象化,使虛擬音樂形象變得直觀具體。讓學生直觀地感覺教材,使重點突出,難點化易,這樣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我在講解《春天的音樂會》這一課時,播放了春天的美麗景色及春雨、春雷等自然現象的錄像片段,讓學生充分體會了春天的美麗,春天給人們帶來的無限活力,激發了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接著便進行了“強、弱”等音樂知識的教學滲透。請學生模仿小雨的聲音“沙沙沙、沙沙沙”(弱)和春雷的聲音:“轟隆隆、轟隆隆”(強),使音樂知識的學習不僅融入了情感,而且為音樂知識充實了豐富的情感,學生能輕易地去認識和理解音樂。
三、多媒體技術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奧爾夫說過:“讓孩子自己去實踐、自己去創造音樂,是最重要的”。我們傳統的小學音樂教育,強調的是基本音樂知識的傳授和基礎音樂技能的培養。這個“雙基”落實在大多數小學的音樂課上,造成現在教師死扣教材,學生機械模仿的現象。忽視了學生在思維過程中的主體性和形象思維的個性化特點,阻礙了學生思維空間的擴大,教師們往往看不到孩子進行創造性音樂活動的潛在本能。那么在進行音樂教育時,我認為要讓學生不僅聽音樂,還要通過積極的聯想和想象,以及視覺、觸覺去感受、去體驗、去創造音樂和表現音樂。多媒體信息網絡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啟發、引導學生進行獨立自主或協議流式的學習,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和自由度,發展他們的個性潛能和聰明才智。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欣賞美、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別有助于發展他們創造美的能力。
如在“力度記號”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觀看錄像,火車由啟動向遠處開去,然后由遠處向近處開來,想一想聲音有哪些變化?然后分小組討論,并請學生用自己理解的動作和圖形表現出來。雖然學生們所創編的動作和畫的圖形各不相同,各式各樣,但是所表現的力度是一致的:由強到弱,再由弱到強。這時我乘機解釋音樂王國中的力度記號漸強“<”、“>”漸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創編動作、畫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實踐證明:將多媒體運用到音樂教育中,不僅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世界得到了滿足,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通過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將生動的視覺形象和優美悅耳的聽覺藝術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產生聯想,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將會更加廣泛的應用到音樂課堂教學上,全面提高音樂教學水平和質量。
參考文獻:
[1]《中小學音樂教育》(2009、11)浙江省音樂學會
[2]《全國音樂教育獲獎論文精選》(2005版)人民音樂出版社
[3]《音樂多媒體課件制作》(2004)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