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的共同和長遠的利益是可持續發展的永恒追求,而要實現這一永恒追求,人類的相互合作是必然的選擇。合作是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方法,是可持續發展的永恒主題,明確合作的本質與意義,建立可持續發展合作機制,對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理性人;合作;本質與意義;可持續發展
在資源稀缺的客觀前提下,當一種資源不具有排他性所有權時,也即這種資源具有眾多的不確定的擁有者時,理性人便會爭先恐后地使用這種資源,甚至會沒有節制地濫用這種資源,結果導致該種資源的枯竭,例如人類過度砍伐森林、過度捕撈漁業資源等,這便是所謂的“公地悲劇”問題,它的成因正是由于個體利益之間的對立與沖突而產生的非合作性博弈,從而導致人對自然的無限制利用與索取。人類在對自然進行不斷利用和不斷索取,使社會經濟呈指數增長的同時,人口危機、資源危機以及環境危機也在全球加速蔓延、不斷加深。在這些危機十分尖銳的情況之下,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人類社會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可持續發展追求人類共同和長遠的利益,人類只有選擇合作,拋棄個體理性,走向集體理性,才可能實現這一永恒追求。
1 合作的需要——理性人假設的困惑
所謂理性人,或稱個體理性,是經濟學家的一種通常假設,即在機會成本為既定的條件下,理性人系統而有目的地盡最大努力去實現其目標,也即所謂的實現利益的最大化。理性人假設的困惑是合作的需要。
首先,機會主義或僥幸獲利動機會導致非合作。僥幸獲利是理性人的選擇,當人們只顧追逐個體理性的時候,往往會將他人的利益以及社會的利益拋諸腦后,有時甚至會犧牲這些利益來牟取個人利益。基于這種原因,不同的利益主體往往會選擇背叛而非合作,因為一旦選擇合作就意味著要承擔背叛的風險,“囚徒困境”便是不合作現象的最簡單抽象。機會主義或僥幸獲利動機是合作困難的原因。當個體以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為目的時,最終也會損害自己的利益,違背利益最大化的初衷。
其次,正外部性的獲得需要協調與合作。一個理性的產品制造者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不會考慮其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染成本。同樣,這些產品的消費者也不會在意這種成本的產生。于是,大量的污染物可能會不斷排放,破壞生態環境,影響人身健康,負外部性也就由此產生。根據科斯定理,如果存在產權劃分,交易成本較低且參與人數較少的時候,人們可以通過私下協商談判來解決外部性問題。這就是說,解決外部性問題可能可以用市場交易形式即自愿協商的方法來予以解決,從而實現外部效應的內部化。因此,要解決外部性問題,協調與合作至關重要。因為不合作,也會最后損害到個體利益。
2 合作的本質——集體理性的選擇
集體理性是與個體理性相互矛盾的概念,它是一個以群體利益為出發點的追求效用的行為,它追求的目標是高效率、內部穩定和成員間的公平。通過生產和配置努力提高人們活動的效率,即以盡可能小的代價獲得盡可能多的效用,是集體理性的基本行為。集體理性是理性人假設的深層要求或必然要求。資源稀缺的客觀前提是導致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產生沖突的根源,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對立與沖突又造成了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之間的矛盾。由于個人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全,個體理性總是有限的,從而導致決策時往往忽視一些長遠的,公共的利益。然而,如果大家都只從自己得益多少出發考慮問題,大家都只是打自己的小算盤,結果是誰都不作為,結果鎖定在“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局面。因此,如果我們要盡量解決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對立與沖突,必然要尋求合作之路,合作正是一種既利己又利他,努力追求雙方或是多方利益最大化的集體理性。
在人口危機、資源危機以及環境危機日益加深的當今世界,人類要求得自身發展的延續,就必然要打破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尋求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可持續發展的永恒追求是人類的共同和長遠的利益,既然人類面臨共同的危機,要尋求共同的出路,無合作而不行。事實上,不同利益主體無論是相互對立還是彼此合作,兩者的最終目的都是一致的,不同利益主體相互對立無非是為了實現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合作的最終落腳點也是對最大化利益的追求。而且,正因為合作的本質是集體理性的選擇,集體理性是一個以群體利益為出發點的追求效用的行為,因此,不同的利益主體可以突破“囚徒困境”,共同努力追求同一性,尋求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的均衡點。合作是典型的“非零和博弈”,是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方法,是可持續發展的永恒主題。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進行合作,要達成合作,就必須建立起對他人的誠信以及對過去和未來的誠信,不企圖爭取最大利益,放棄機會主義或僥幸獲利,追求雙方或多方利益最大化,實現互利與共贏。
3 合作的意義——獲取人際資本,實現共同利益最大化
要談論合作的意義,首先需要明確一個概念——人際資本。所謂人際資本,是指存在于人際之間(包括自然人與法人),表現為人際關系并對未來生產和交換有所助益的價值存量。其內涵是一種他人的信息、特殊的關系、一般的形象以及合作習慣,具有生產性、投資性和基本無形三種特點。因人際資本是隨交易的次數增加而增加,交易的成本隨交易的次數增加而減少,所以人際資本的功能就在于能夠促進交易,節約交易成本。人際資本表現為人際關系,信用與聲譽是人際關系的財富,人際關系之目標乃是要建立幸福人生、和諧組織、安定社會與世界大同,這也正是可持續發展的題中之義,因此,人際資本于此處就顯得至關重要。而合作的意義正是在于增加人際資本的投入,降低交易成本,獲取機會利益,打破信任危機,實現從個體理性走向集體理性,從而促進經濟活動的良好進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使社會獲得整體意義上的進步。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因素構成的復合系統,全人類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整體。在這樣的客觀大環境下,加強國際合作共謀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也指出:“合作共贏,就是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增進人類共同利益。”自然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人類社會發展,對資源的需求卻是不斷的增長,如果人和自然的關系處理不當,必然會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以只有建立合作機制,解決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的矛盾沖突,修正不同利益主體間的利益格局,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人類社會創造的文明才能夠得以延續和進步。
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性原則強調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是人類共同的道義和責任。既然可持續發展是人類所要面對的共同問題,那么人類就必須攜手合作,同舟共濟,互信互助,通過建立合作機制去尋求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的平衡點,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實現整個人類社會的互利與共贏,走一條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李荃輝,龔永輝.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與合作機制[J].軟科學,2008(7).
[2]羅可佳.可持續發展合作的本質與意義[J].改革與開放,2012(6).
[3]田磊.合作的本質和意義[J].群文天地,2012(5).
[4]劉大椿.自然辯證法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美)曼昆著,梁小民,梁礫譯.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第6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6]王則柯.博弈論平話[M].中信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林鑫(1989,10-),男,四川南充人,成都理工大學文法學院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科技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