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星亮
語文實踐課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充分發揮其學習主體的作用,在具體而真實的現實生活中學習語文的一種活化的語文教學活動。它對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新課標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在立足于突出閱讀與寫作板塊教學的基礎上,增加了語文實踐活動板塊的教學內容,在七、八年級的每個學期都安排了三次實踐活動課,就是要貫徹落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的要求,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文綜合運用能力。但是,當前的農村初中語文實踐課教學狀況并不樂觀,存在諸多問題,分析探討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迫在眉睫。
一、語文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農村初中語文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既有主觀人為造成的,也有客觀條件制約導致的,主要表現為如下兩個方面。
1.觀念和認識不到位
在我國素質教育盡管已經提了很久,但是應試教育的觀念根深蒂固,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中學語文教學受到“高考指揮棒”和“中考指揮棒”的影響,很多學校至今仍以考試成績論英雄,還在實行與素質教育相悖的考試成績“末位淘汰制”,迫使教師的教學拼命追求學生的分數。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會對中考難以涉及的語文實踐課草草應付,甚至完全棄之不顧。
新課程背景下,一些教師我行我素,在這些教師的眼里,實踐活動課費時費力費精神,對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并沒有什么明顯的優勢。因此,語文實踐課就只好靠邊站,被挪做閱讀課或者作文訓練課。還有一些教師將語文實踐課等同于語文課外活動課,認為開展起來必須在戶外進行,存在安全隱患,也只好偃旗息鼓。
2.教學設施不齊全,資源開發意識淡薄
教學硬件設施不齊全是農村初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根據語文實踐活動課的教學內容,其正常開展需要學校提供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多媒體教室和互聯網絡等多種設施。但是,一些偏遠農村學校因為規模小,上述設施很難齊全,有的全校只有一個多媒體教室,圖書館里藏書有限,只有一些廢棄的教材和大多過時的期刊;一些學校即使配備了上述設施,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而不能正常使用;加上農村學生具備家庭電腦上網條件的很少,語文教師上課只能依靠一支粉筆、一張嘴和一本書,要開展“網上讀寫交流”(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等實踐活動讓教師深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嚴重制約了他們開展語文實踐課的積極性。
二、解決語文實踐教學中存在問題的策略
1.轉變觀念,提高認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語文教學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語文教師要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積極貫徹落實新課標精神,轉變教育觀念,從應試教育的枷鎖中解放出來。提高自身認識,認識到語文實踐課是聯系語文與社會、生活的紐帶,是促進語文回歸生活和貫徹落實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動手、動腦,開發學生潛力,以及開闊學生視野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重要課程,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只有這樣,語文教師才能理直氣壯地開展語文實踐課的教學及研究,提高語文實踐課教學的效率。
2.加強硬件設施建設,強化資源開發意識
增加學校投入和加強學校硬件設施建設,改變農村學校教學設備落后的現狀,當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義不容辭。學校也要發揮自身優勢,多渠道籌集資金,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語文教師更要積極行動起來,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并形成資源開發意識,靈活高效地實施語文實踐課的教學。比如“走進圖書館”(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的實踐活動課教學,學校沒有圖書館或者圖書館藏書太少,教師可以發動學生從家里搜集一些圖書集中起來,建立“班級圖書角”;也可以利用網絡多媒體帶領學生走進“360網上圖書館”等網絡圖書館,并建立班級的網絡圖書館,讓學生在圖書的海洋里遨游。
3.聯系生活豐富實踐課教學內容
教師還可以結合本校和學生的實際,調整和補充實踐活動課的內容。比如八年級的“市場新品調查”,學生對信息的了解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但農村中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橋,我就將這一實踐課的內容改為“說不盡的橋”。學生經過調查發現,橋的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有木橋、石板橋、水泥橋,有大橋、小橋,有拱橋、平橋,有長橋、短橋,有古代橋、現代橋等,獲得了大量的有關農村橋梁的知識。我要求學生進一步了解這些橋的構造和歷史,將其寫成說明文,促進他們實踐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責任編輯陳劍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