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オ?
語文是一門以人為本,關注人類發展的學科,其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語文學習過程,是知識積累的過程,也是情感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知識與生活共建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一個個充滿活力的生命體,因此,語文教學實質是生命活動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貫穿生命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感悟生命的真諦,也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一、 生命教育的內涵
生命教育的思想在我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道家特別重視自己的生命,主張從紛繁的社會中脫離,回歸到原始的自然生存狀態中去;儒家將生命視為自己的責任,主張人們應該投入社會規范秩序以及道德倫理實踐中去,進而實現人的生命價值。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關注生命教育,不僅將生命教育付諸實踐,而且深入研究生命教育的理論意義。時至今日,我國學者對生命教育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逐漸形成了對生命教育的系統認識。
我國學者對生命教育的內涵作出了多種解釋。學者劉慧認為,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作為自己的研究視角,站在生命的視角上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自身之間的關系,并遵循生命的發展規律進行教育活動。臺灣學者張振成認為,教育應從生命情感以及教育關懷出發去關注人,也就是說,教育以個體作為生命的存在,并關注人體外在的生命活動以及情感活動。
綜上所述,生命教育的內涵是在生命互動中,通過生命活動以及為了生命而進行的教育活動。在語文教學中貫穿生命教育,就是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以及生命發展知識的講解,讓學生對自己有一定的認識,并對他人的生命懷有珍惜以及尊重的態度。在語文教學中貫穿生命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社會、對他人的愛心與關懷,進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貫穿生命教育
1.挖掘語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內容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學科。作為一門人文學科,語文教材更具感性,更貼近生活,更深入人心。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應緊緊抓住教材中大量直接闡述生命,呼喚大家熱愛生命以及敬畏生命的課文進行生命教育。面對富含深厚文化底蘊的語文學科,我們應善于挖掘課文中蘊含的關于生命教育的內容,讓生命教育一直貫穿于語文教學中。
例如,在講解《海倫·凱勒》這篇課文時,教師應與學生一起探討這篇文章所蘊含的生命內容。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有些學生感觸最深的是海倫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永不向命運低頭的堅強意志;而有些學生感觸最深的是海倫對生命的珍惜及熱愛,在任何時候,她都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海倫在一歲半的時候,因為生病而成為一個聾盲啞人,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忍受的痛苦,她不但沒有一蹶不振,反而憑著自己對生命的熱愛以及對知識的強烈渴望,堅強地從黑暗與沉寂中不斷走出來,并獲得常人無法擁有的殊榮。她是一位值得世人尊敬與佩服的人,她的一生完美地詮釋了生命的價值。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并充分表達自己對生命的理解,還可以向學生推薦類似的文章,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對生命的理解與熱愛,進而珍惜生命、熱愛生命。
2.在閱讀與思考中感悟生命的真諦
生命教育的范圍非常廣,要想使學生真正能夠理解生命的真諦,教師應具有寬廣的胸襟以及豐富的生活閱歷。生命教育不僅培養學生對自己生命的熱愛,而且培養學生對大自然中一切生命的熱愛。《小心落葉》是一篇描述落葉的文章,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崇敬之情。在文中,作者以落葉為切入點,寫人生,寫生命,他從落葉的身上感悟到了自己的無知,并意識到自己已迷失了方向。人的生命猶如落葉,即使默默無聞,也可展現生命的偉大。在講解《小心落葉》這篇課文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體會課文中的道理,并啟發學生進行聯想,將抽象的生命具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教給學生直面生命以及直面人生的勇氣。
3.在寫作訓練中培養學生表達生命的體驗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講解課文知識,培養學生讀寫能力,增強學生思維意識以及陶冶學生的性格情操等,由此可見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教師應培養學生寫讀后感以及隨筆的習慣。在學習陸蠡的《囚綠記》這篇課文時,學生得出不同的感悟,有些學生聯想到自己的“綠友”,有些則想起自己的家人,等等。在講解完這篇課文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寫讀后感,并仔細閱讀學生所寫的文章,從這些文章中,教師可以間接了解學生對生命的理解以及對生命的感悟。
生命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將生命教育貫穿于語文教學中,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社會、對他人的愛心與關懷,進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