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斯霞
偶遇一名畢業多年的學生,他給我“清算”往日我的“罰過”,并且說:“老師,您上課所講的內容我記不住了,但您的言行卻深深記在了我的腦海中。”這句話讓我陷入了沉思。
為人師者,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呢?只是為了單純做一個知識傳遞者嗎?現代社會物欲橫流,信息多元化,而學生大部分黃金時間都在學校,教師在教書的同時要不忘育人。
中學生是一塊待雕磨的璞玉,教師是學生思想上一個重要的啟蒙者。記得剛走上三尺講臺當班主任時,所帶的是所謂的“差班”,一天中要花不少時間去解決各種問題,我常感覺自己黔驢技窮。
學生犯錯或許有他的原因,我何不走近他們,去聽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想法呢?于是,我耐心傾聽學生的心聲,關心他們的生活。我從一言一行甚至舉手投足來影響學生,潛移默化,學生就會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完美的道德面貌。我對待學生像一株新生的樹苗一樣,覺得每一片樹葉都很重要。記得有個學生挨家里人打而曠課一天,第二天,這個學生回到學校,情緒依然低落。我遞給他一個蘋果并說:“蘋果代表平安,你回來了,平安了!”學生望著蘋果哭了,他告訴我他被打的原因是他回家遲了,媽媽不問青紅皂白就猛打了他一頓,同時我也了解到他家的經濟情況不好,爸爸生病常年吃藥,媽媽務農,哥哥外出打工。我輕輕撫摸著他挨打的傷痕,告訴他他是家中希望,哥哥在外那么辛苦打工掙錢就是給他讀書,父母難,或許有很多地方不好和他說。作為一個男人應有擔當,到時畢業可以去報考中職學校,學一技之長,有份穩定的工作,減輕父母負擔,讓哥哥興慰。有需要老師幫忙的能幫一定幫,不管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之后,我時常在學校對他的學習進行輔導,生活上噓寒問暖,并講許多名人成才的經歷以及一些平凡人不平凡的事。這樣,慢慢地他樹立起信心,有了目標,有了堅定的生活信念。畢業后,他下廣東學廚藝,有了份不錯的工作。
教師的教育可以慢慢點亮學生的人生之路,讓他們走向光明,懂得如何面對人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2008年汶川的那場大地震,年僅26歲的女教師為了挽救學生,被永遠壓在了廢墟之下;一位老師和幾個學生在校門走動,一輛車瘋狂飛馳過來,為了救學生他倒在了車輪底下……這些勇敢偉大的老師,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印證了人民教師的偉大,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華麗詩章。
學生的一句“老師早”“老師您好”,或是節日里收到他們送的明信片、小禮物,一句祝福的話語,可以說甚比暖陽溫馨,幸福感洋溢心頭。卻有這樣的一種情況:有些學生在離開學校后把老師看做路人,很多優等生畢業后不聯系老師,相反那些后進生會很感激老師。這是為什么呢?我想這是因為老師對后進生關注太多,而忽略了對優等生的關心。在老師眼中這些優等生聰明伶俐,理解力強,思維敏捷,很多老師就把思想教育的注意力多集中在后進生上,而忽略對優等生的教育。
事實證明,優等生在某一階段各方面表現比較好,但他們與其他學生一樣,由于受到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也存在許多消極因素。記得班上有一個學生,他學習很好,體育各方面也很不錯。有一天他媽媽打電話給我,說最近他半夜不在家,第二天早上三四點才回來。于是我找他談話,細心詢問原因。原來他偷溜出去上網,有時和一些同學去喝酒。我用平和的態度告訴他:“你媽媽每天上班很辛苦,可她半夜會擔心你會不會踢被子,打雷閃電擔心你會不會怕,刮風怕你窗戶沒關冷著了……也正因為這她才會知道你最近半夜不在家,可你卻不知道一直以來媽媽在半夜里為你操心。你已經13歲了,是個大孩子了,應該體諒媽媽,并且要自己處理好自己的事情,你說對嗎?”他聽明白了我的意思,鄭重地點了點頭。同時,我也聯系他的媽媽,告訴她一些我的想法和建議,家長也很配合我。一段時間后,他媽媽告訴我他不再有半夜出去的情況,而且在學校里他比以前更加努力學習,積極參加班級的各種活動。
正所謂“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我們對待優等生必須避免“光環效應”的影響,讓他們學會自我反省,要時刻關注他們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從中發現他們思想和心理的缺陷,引導他們勇敢、正確地面對自己的問題,自覺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提升自我發展能力。
總之,只要在日常工作中多留心,對學生傾注關心,就能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學識淵博、心理素質好的國家棟梁之才。
(責任編輯陳劍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