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偉
閱讀對孩子的智力和學習有著很大的影響。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三十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閱讀是一種以語言符號為媒介,包含豐富的超越現實生活內容的活動,會讓閱讀者的“語言系統”發育得更好,同時可以讓他的“智力背景”更為豐富,從而使他的思維能力及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更強。
但是,盲目閱讀功效甚微,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做有效的課外指導,從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入手,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素質,使課外閱讀逐漸走向有序和高效。
一、 興趣引導
調動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不妨在閱讀內容上給學生一些誘惑,無需一開始就布置初一學生讀《三國演義》《水滸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名著。推薦課外閱讀書目要根據學生的文化基礎、認知水平、心理特點而定。對剛邁進初中大門的初一學生,不妨先推薦他們讀一些童話、寓言、民間故事等,像《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這樣的作品能有效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接下來可推薦健康的、故事性很強的武俠小說,如《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等,讓學生感覺閱讀是件有趣的事。還有一些貼近生活且在中學生中影響較大,深受好評的作品,也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如《十六歲的花季》《花季雨季》《男生賈里》《草房子》等。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激發后,教師再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名著閱讀。
二、 目標引導
閱讀課外書,學生一般只滿足于了解故事情節。作為語文教師要讓學生知道該讀什么,即有明確的閱讀目標。如布置學生讀老舍的《駱駝祥子》,這部小說中的祥子由原先那個踏實肯干、吃苦耐勞的壯漢子變成完全墮落到吃喝嫖賭混日子的“末路鬼”,他的命運既讓我們同情,也發人深省。因此,我選擇品析祥子這一人物形象作為閱讀這本書的主要目標。
三、 方法引導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往往是“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注意讀書既要有深度,又應有廣度;既以讀帶寫,又以寫促讀。課外閱讀是教學在課外的延伸,指導學生科學閱讀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速讀與精讀
速讀不僅可以快速獲取知識,擴大知識視野,而且可以使學生從浩瀚的資料中篩選出相關的篇目或章節,有信息檢索的作用。具體做法是運用直讀、跳讀等方法快速閱讀,篩選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對一些重要資料,一般是先速讀后精讀。精讀就是細致讀,圈點讀,吟誦讀,研究讀。不僅了解作品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還應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蘊含的深刻哲理。
2.做讀書筆記
這是一種常見的讀書方法,它的寫法有多種多樣,常見的有以下幾種。一是摘錄式,把自己認為重要、有價值的歷史典故、名言警句、新鮮詞語或生動精彩的片段等分類抄錄下來。摘錄時要做到少而精,還要尊重原文,不能斷章取義,并在末尾注明出處。二是眉批式,凡是自己的書,可在讀書時用筆圈圈、點點、畫畫、寫寫,運用一套相對固定的標記符號在書的空白處扼要地寫下對某一句段的評價。三是提要式,要求經過分析、歸納,用自己的話寫出內容提要。注意語言簡潔,力求多保留原句。四是心得體會式,也就是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后,仔細地品味一下。寫的時候一定要抓住兩個字,一個是“讀”,就是要把文章讀懂;另一個是“感”,可就閱讀中感受最深的一點談談自己的感想,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表達獨特見解的能力。
3.組織交流與討論
“石本無火,相擊乃發靈光。”閱讀之后,可以開展名著知識競賽、讀書報告會、故事會、辯論賽、精彩語段朗誦會等活動,甚至可采用改編、縮寫、續寫名著等形式交流閱讀情況,討論解決疑難問題,交流心得,使學生的認識在交流中不斷修正、提高、深化。
學生課外閱讀教師從指導的“無為”到“有為”,要付出很多心血和智慧。較于粗放式的學生課外閱讀,這樣的系統指導對學生的影響是深徹的,它符合語文新課標的精神,真正實現了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同時,這樣的閱讀指導也能讓學生靜得下心來讀經典文本,走進文本,走得沉穩,走得深入,走進明媚的思想天地。
(責任編輯陳劍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