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云霞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道路一帆風順,可是困難和挫折是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尤其是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他們大多因為沒考上理想的學校,退而求其次的進入到職業學校,甚至有些學生根本不愿來上學,是被家人逼迫來學習的。面對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加上很多學生是第一次離開家長到遠方求學,極易陷入迷茫的狀態,心理上產生了很多的矛盾和斗爭。所以我們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下面我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對如何提高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承受力、抗挫折能力談幾點認識:
一、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挫折現狀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挫折感大多來自以下幾個方面:1.學習方面。由于平時學習不夠努力,或是沒有合適的學習方法,造成學生成績普遍不理想,但為了今后能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學到一技之長,退而求其次的邁進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習成績不理想,或是對新課程不感興趣,作業不能獨立完成,達不到預期的目標;沒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別人的認可;求知欲得不到滿足等。2.人際關系方面。由于在以前的學習和生活中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抗挫素質,在受到老師批評后,不能正確認識,心理有壓抑感;同學交往少,知心朋友少,同學之間相互排斥、挖苦;家庭教育缺失,無法與家人正確溝通。3.興趣和愿望方面。個人興趣愛好得不到充分展示,得不到家長和同學的支持,有時還會受到限制和責備。比如,有的學生喜歡電腦方面的知識,但是家長從就業的考慮出發為其選擇醫學專業等。4.自我價值方面。有的同學自視較高,但實際出入比較大,有時會被老師和同學冷落,自尊心得到傷害;學校規章制度管理要求很嚴,感覺受到了很多束縛,沒有自由空間等。
二、提高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抗挫折的策略
(一)正視挫折,勇于面對挫折
“挫折是進取的代價”。在現實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只要我們向前走必要遭到挫折。因此,我在教學中首先給學生灌輸的就是“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這一思想,讓其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至于遭到挫折就自哀自怨、束手無策。我們在“德育”方面,要教育學生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有敢于面對現實的勇氣、從逆境中走出來的豪氣、滿懷激情擁抱生活的志氣。在實際教學中我也會根據實際情況給學生講一些身處逆境仍然自強不息、奮力拼搏的榜樣。比如我會跟學生講遭受失學挫折而奮發成才的愛迪生;講“自造”逆境、錘煉自己的賴寧;講在一個漆黑的山洞中,在沒有任何亮光可以憑借的情況下,意志頑強的人是如何走出這個山洞的;講在地震過后的廢墟中,沒有水,缺乏氧氣,無助且堅強的人是怎樣堅持到獲救的等等,這對于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是有幫助的,并且讓學生終生受益。當學生自覺地把這些抗挫折的典范作為自己的榜樣的時候,挫折就會化為動力,激勵學生奮勇向前,從而提高其抗挫折的能力。
(二)人為地制造挫折,直面挫折
有些學生比較聰明,以及家庭、經歷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生活中遭到挫折的機會可能很少。這種學生在順境中應對自如,但一旦遭到挫折,便一蹶不振,對生活失去信心。對于這樣的學生應人為地設置障礙制造挫折,以訓練其對逆境的忍受能力,以求更好地適應生活。如在上課中,我有意識的多提問這些學生,并且經常出一些比較難的題目讓其到講臺上去做,學生可能費了好大的勁卻無法得出正確的答案,讓其人為地遭受挫折。在其情緒低落的同時,適時地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使其正確認識到挫折是我們進步的階梯。學生在遭受挫折的同時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這對于培養學生忍受挫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提高抗挫折能力
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保證。在“德育”教育方面,要積極引導學生處理好人際關系。比如我們會學習《禮儀》和《就業指導》,其中就有處理人際關系的內容。要想處理好人際關系,首先就要教會學生平等待人。每個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經歷、知識水平都不同,但是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并沒有貴賤之分。沒有必要因為自己是來自大城市的富家子弟,就自覺高人一等;也沒有必要因為自己是來自貧窮鄉村,吃得沒別人好、穿得沒有別人高檔而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其次,要以一顆真誠和包容的心。我們只有做到坦誠對待別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信守諾言,才會獲得別人的信任,彼此才建立深刻的友誼。當別人有困難時或心情不好時,我們可以盡可能地幫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缺點和處事的態度,我們沒有必要讓別人一定要接受我們的觀點,更沒有必要為了點小事就跟別人去斤斤計較。我們應該以寬大的胸懷去接受各種各樣的人物或觀點,鍛煉自己處事能力,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四)引導合理宣泄不良情緒,學會化解挫折
學生的挫折心理一旦產生,往往會情緒緊張,這種不良的情緒如果長期得不到宣泄,很容易產生心理疾病,對學生造成諸多不良影響。因此,教師要細心觀察,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合理地進行宣泄,和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用師愛溫暖學生,使其恢復。當然,宣泄壓抑情緒的方法很多,比如在課上,我會開辟專門的討論時間,讓學生之間互相傾訴,或與當事人坦誠交換意見,求得心理上的平衡等。
教師在“德育”方面只要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引導教育,學生才會具備面對失敗的不屈性,面對厄運的剛毅性。在“德育”中滲透挫折教育,毫無疑問地成為學生進行挫折教育的一種重要途徑。當然挫折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應該從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最終讓學生學會面對挫折,應對挑戰,在人生浩瀚的大海中力挽狂瀾,勇往直前!
【參考文獻】
[1]齊秋華. 淺談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