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秀
【摘 要】聲樂藝術是規律性較強的一門應用科學,也是富有創造性的一門藝術,在我國民族聲樂的事業發展中,不但要繼承傳統聲樂的精華,而且要借鑒歐洲聲樂唱法及藝術的表現方法,進而豐富本民族的演唱技巧。本文主要以金鐵霖教授的民族聲樂教學經驗為前提,重點分析了民族聲樂教學的藝術方法,對民族聲樂的教學藝術進行全面而細致的解析。
【關鍵詞】民族聲樂 教學 藝術
1 前言
中國音樂學院的金鐵霖教授為民族聲樂的教學做出了巨大貢獻,本文主要對金鐵霖教授關于民族聲樂教學的精華的內容進行分析,并對民族聲樂教學特色進行全面的分析,從而把握我國現階段的民族聲樂教學藝術的發展方向,使我們能清晰地認識中國民族聲樂的教學藝術的重點及魅力所在。對民族聲樂教育實行更具體和細致的透視及客觀分析,可為各大院校的聲樂教師提供經驗和素材,并為中國民族聲樂教學藝術在新時期內不斷更新、發展而提供有價值的借鑒。
2 民族聲樂教學的精華
對于民族聲樂教學藝術中的精華部分,應根據金鐵霖教授所提出來的中國民族聲樂的七字標準:聲、情、字、味、表、養、象。這七字就是我國民旅聲樂學派中核心的內容及美學思想的融合,包括了新時期的民族聲樂演唱藝術中的很多層面,展示出中華民族聲樂藝術審美這一特征。
2.1“聲”
聲指的是科學演唱方法及聲樂技巧,本質就是學生需以科學藝術歌唱的嗓音技術進行發聲訓練為原則。同時把科學唱法和民族聲樂聲音個性及特色結合在一起,讓科學性的技術發聲與中國民族的語言、作品風格和表達方式等能協調,達到和諧統一,從而契合中華民族的文化審美及大眾欣賞的習慣。
2.2“情”
情是指在演唱具體聲樂作品的過程中,感情表達比較重要。這是由于在民族聲樂作品演唱中。情感表達與鮮明民族性之間緊密聯系,尤其是演唱情感表達方式及方法與中國群眾的情感表達方式及觀眾喜好相一致。演唱者在歌唱的時候“以情動人”,聲音中充滿“感情”就能感染觀眾,打動觀眾的心。因此,在聲樂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進行有感情的練習。
2.3“字”
指的是藝術歌唱的語言吐字,藝術歌唱的語言咬、吐字與生活語言中咬、吐字存在區別。歌者用漢語普通話歌唱民族聲樂作品時,咬、吐字的發音必須達到一定標準。如曲三絕:字清、腔純、板正;以字帶聲中“字正腔圓”“以字行控”等等經驗理論。在民族聲樂的教學實踐時,教師解決學生咬、吐字及藝術歌唱技術發聲的矛盾,以及真正解決掉這個矛盾時,可以采用矛盾統一這一方法。
2.4“味”
即演唱民族聲樂作品時的風格及韻味,歌唱者需運用科學演唱技巧及特殊表現手法,唱出民族聲樂作品中獨特的風格及韻味。這種韻味的生成是在歌者熟悉歌曲創作背景及音樂風格,以及了解歌曲來自的民族地理環境、民族語言和風土人情的基礎上,才能如此完美、準確表達出民族聲樂作品中獨特的風格及韻味。
2.5“表”
即歌唱時伴隨的表演及動作,民族聲樂也屬于表演藝術,在直面觀眾演唱時,歌者除了用自己優美動聽的歌聲感染其以外,還要有優的臺風、豐富而生動的面部表情、適合的肢體語言等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的輔助手段,創造一種和諧、完美的歌唱舞臺環境。歌者的面部感情會隨著歌曲內部情感而變化,演唱者還要學會“用眼睛說話”的藝術,用眼睛和觀眾進行互動和交流,讓觀眾能感受到歌曲中的情感和魅力。
2.6“養”
即培養及提高歌者的文化修養、音樂素養及藝術素質,演唱者在具備高聲樂演唱的水平的基礎上,還需具備豐富的文化知識,掌握樂理、中外音樂史等音樂理論的知識,以及掌握基本的繪畫、文學、書法和攝影等藝術知識,從而提高演唱者的綜合素質,幫助演唱者更深刻地理解歌曲內容、歌曲情感。
2.7“象”
即歌者的舞臺形象、氣質及風度,聲樂藝術外在需給人美的視覺享受,從而才能在歌曲歌詞、旋律及聲音中體現美的內涵。因此在演唱之初,歌者必須在后臺化妝,以華美的服飾、優雅美麗的形象、纖美的身材、無可挑剔的氣質等展現在觀眾的眼前,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影響,讓觀眾體會一場視覺和聽覺的美的饗宴。
3 民族聲樂教學的方法
3.1歌唱基本狀態訓練
對于民族聲樂初學者的教學,聲樂訓練之初就需要建立良好的一個歌唱姿勢,首先是歌唱站立姿勢的培養,即身體稍微前傾,重心下移,挺胸收腹保持自然,展現出舒展和積極的狀態,站立姿勢可在音樂表演室內進行;其次是歌唱呼吸訓練,歌唱呼吸需要按照歌曲內旋律的高低、長短和強弱進行調節,教師可采取“急吸緩呼”的訓練方式進行,讓學生把雙手置于腰腹處,呼氣放松,再很快把氣吸入,直到腰圍后背出現膨脹感覺,并把吸進的氣進行保持,讓呼和吸兩種力量能相互配合,造成對抗,在腰部附近產生壓力,發“嘶”音將其緩慢呼出。最后進行開口練習,讓學生做出“打哈欠”狀態,喉嚨內會呈現打開的狀態,軟腭也會隨之抬起,能使學生的聲音處于垂直、掩蓋和通暢的狀態,并運用腰腹力量發出“嘿”音,聲音需有豎立感,放松其喉部肌肉。在發“嘿”音的過程中,注意聲母的起音、中間打開及最后歸韻,從而能建立很好的咬字和吐字基礎。
3.2發音訓練
初學者的發音訓練需采取五度連貫音訓練方法,由自然聲區起步練習。待自然聲區穩定后,可讓學生向上方及下方擴展,可為學生制定出旋律下行發聲練習。發聲練習的母音選擇,可幫助學生能更好地完成其發聲訓練,因此,不能盲目選用發音母音。初學階段可采用u、io這2個中性母音進行搭配使用,從u唱到io其過渡比較自然,不會影響學生聲音的和諧統一。堅持練習小字一組d,唱至小字二組d或者e,自然聲區的訓練就是為了實現真假聲的合理混合,產生較好的混聲效果。等到學生掌握了自然聲區后,再進行過渡音訓練及高聲區、低聲區拓展訓練。過渡音訓練可采取五度連貫音練習法,從而減少學生在過渡時由于心理或者生理上導致的各種問題。如民族聲樂歌曲《我和我的祖國》,高音較多,處理聲音時需柔美,并做好漸強及漸弱、弱高音等的處理。
另外,在學習歌唱時,經常要求聲音達到高位置,而最能體現出高位置的聲音主要有“假聲”,唱“假聲”的時候保持喉嚨部處于打開、松弛的狀態,氣息不僵,上下才能連成一條比較垂直的氣柱,發出的聲音偏向柔和、圓潤、通暢和統一的狀態。演唱者也比較省力。根據骰聲特點及音色,在保持住假聲演唱時,將聲音放出去,并加上聲帶具有的張力,進而形成混合聲的最佳效果。
3.3歌曲的選擇和表現
在民族聲樂歌曲作品選擇上,需將美聲唱法作為選擇的基礎,再按照學生嗓音的特點進行選擇。教師可選擇旋律優美、曲調簡單的民歌如《康定情歌》《蝴蝶泉邊》《走西口》等,讓學生對民歌有一定的了解。民族唱法需具備科學的發聲基礎,從而讓聲音有所發展,進而勝任較大聲樂作品。另外,學生還需要對全國各地的優秀民歌進行詳細了解,如:內蒙民歌《嘎達梅林》、廣西民歌《劉三姐歌曲精選》、江蘇民歌《茉莉花》等,從而掌握各民族民歌的不同風格類唱法。歌曲表現上,學生在演唱民歌時,需對其進行深入分析,才能將歌曲中表達的情感特色和思想內容表現出來,進而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
4 結束語
聲樂藝術的綜合性較強,它要求歌者在身心、理解力、文化涵養、音樂修養和文學修養等都具有一定的深度。而民族聲樂教育更要求歌者的歌聲中蘊含民族的風格和韻味,將民族特色表現出來。民族聲樂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不僅需具備中國民族聲樂“七字標準”,即聲、情、字、味、表、養、象,因為這七字就是我國民旅聲樂學派中核心的內容及美學思想的融合,讓學生能在這些練習中了解民族聲樂的精髓,進而將民族歌曲唱好,唱入骨髓。
【參考文獻】
[1]郭建民,郭兆龍,趙世蘭.中國民族聲樂教學藝術的變奏曲——王品素與金鐵霖[J].音樂生活,2010(1):15.
[2]趙世蘭.金鐵霖及其民族聲樂教學藝術[J].中國音樂(季刊),2007(4):232.
[3]謝衛東.淺談民族聲樂的教學原則和訓練方法[J].四川戲劇,2006(4):99.
[4]陶健.對聲樂教學藝術的初探[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1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