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偉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歧視問題的現狀分析
從1999年我國高校普遍實施擴招以來,高等教育開始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最新統計數據,我國2005-2012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分別為338、413、495、559、611、630、660、680萬,呈逐年上升趨勢。根據上述統計數據不難看出,當今的高校畢業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巨大的就業競爭壓力。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特殊時期,就業市場中長期存在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狀況,就業歧視問題也漸漸突顯出來。在當前我國勞動力就業市場中,就業歧視問題比比皆是。其中,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歧視問題尤為突出。據調查報告顯示,在被調查的5000名大學畢業生中,約有85%的大學生曾遭受到就業歧視。由此可見,有效地預防和防止高校畢業生就業歧視問題的產生已經迫在眉睫。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歧視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我國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
在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思想尤為盛行。女性的地位處于男性之下,女性要具備“三從”,即從父、從夫、從子,女性沒有讀書和工作的權利,其任務僅僅是在家中相夫教子。盡管建國以后,國家開始提倡男女平等,但是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的思想已經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判斷。人們還是習慣性地認為女性的工作能力不如男性。 除此之外,女性還擔負著生兒育女和操持家務的重任,勢必導致其不能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正因如此,在當前我國勞動力就業市場中,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啟事中明文規定“只限男性”。由此可見,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的傳統思想是大學生就業市場中性別歧視產生的根本原因。
(二)我國反就業歧視法律法規的不健全
我國尚未有一部專門反就業歧視的基本法律,為反就業歧視明確概念、范圍,提供實施的制度措施和路徑,其他專門法和法律法規也難以有效地實施。其次,我國現有法律中禁止就業歧視的范圍相對狹隘,且具有一定局限性,不適應中國就業歧視的嚴重狀況。
目前,我國現有立法禁止了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歧視,以及對殘疾人、傳染病病原體攜帶者、農村進城就業的勞動者的7種歧視,但現實中還有相當嚴重的就業歧視現象,如相貌歧視、身高歧視以及地域歧視等,都沒有被明確列入禁止的范圍。最后,由于缺少有效的保障和實施機制,使得我國現有的反就業歧視法律法規的實施效果差強人意。
(三)用人單位對利益的最大化追求
用人單位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是其在招聘員工過程中堅持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圍歧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利益的最大化是用人單位追求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用人單位就會想盡一切方法減少其成本的投入。在當前勞動力就業市場中,很多用人單位不愿甚至拒絕錄用女大學生就是基于對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從用人單位角度來看,錄用女大學生會消耗更多的成本。
(四)高校畢業生自身就業能力的薄弱
大學生自身就業能力不足也是導致其就業遭受歧視的重要原因。所謂就業和創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和創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
三、高校畢業生就業歧視問題的對策分析
(一)普及人權平等意識
平等權是貫穿于所有人權的基礎性權利,是現代人權法的支柱。現如今我國勞動力就業市場中,高校畢業生就業歧視問題之所以如此嚴重,其根本原因是因為我國民眾普遍缺乏人權平等意識。我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歷史,人們長期受傳統的等級制和宗法制的影響,習慣性地對社會人進行三六九等的劃分。即便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后的今日,社會也未普遍形成人權平等的觀念和意識。這就要求國家和政府采用多種方式加強民眾的平等教育,普及平等意識。
(二)完善反就業歧視的立法
首先,拓寬適用范圍。凡是我國勞動者的合法勞動就業行為都應受到該法的保護,任何形式的區別、排斥、限制或者給予優惠,其后果導致取消或損害就業或職業機會均等或待遇平等的行為都被視為就業歧視。其次,明確禁止間接歧視。《反就業歧視法》應對形式上看似平等但事實上導致歧視行為的間接歧視加以禁止。再次,擴大歧視領域。禁止就業和從業過程中的所有環節中的歧視行為,即禁止獲得職業、取得報酬、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護、職業技能培訓、社會保險和福利等環節中的所有歧視。最后,明確歧視例外。對于為糾正已經存在的歧視行為,而故意給予某一人群優惠,或基于保護某特定人群而采取的差別對待的行為,《反就業歧視法》不將其視為就業歧視。
(三)用人單位轉變用人觀念
首先,用人單位不要只注重眼前利益,應該從長遠利益出發,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招聘。其次,用人單位應摘下“有色眼鏡”,不要因為大學生應聘者的性別、外貌、身高、地域等因素對其進行不平等對待,要真正做到任人唯賢。最后,用人單位要善于發現高校畢業生的特點和優勢,給予他們更多的就業機會。高校畢業生均受過高等教育,其學歷和文化層次都處在較高水平,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高校畢業生剛剛走出校門,思維簡單,思想單純,具有較強的塑造性。除此之外,高校畢業生年輕有活力,一旦步入工作崗位就會投入全部熱情和精力。
用人單位應該善于發現高校畢業生上述特點和優勢并使其有效地發揮,使高校畢業生在日后的工作中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效益。
(四)高校畢業生提高自身就業能力
是否具備良好的就業和創業能力是決定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的基礎性因素。為此,如何增強自身就業和創業能力對于求職中的大學生而言至關重要。大學生就業和創業能力的提高,應從提高其基礎能力、專業能力、實踐能力方面入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