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瑜
摘 要 近年來心理教育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在高中教育中也不例外。本文結合自身多年的高中心理教育實踐,在此談幾點策略,以期對高中心理教育有所借鑒和啟迪。
關鍵詞 新時期;高中心理教育;策略
一、轉變傳統教學觀念,針對全體學生實施
目前,很多教師和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仍然存在諸多錯誤看法,實際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不僅僅是少數在心理方面出現問題的學生,更主要的是需要面對大多數心理正常發育的學生。因此,我們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擺脫錯誤的教育思想,針對全體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而不是承擔心理治療中心的職責,所以高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高于學生現有的心理發展水平,促使學生向心理的“最近發展區”前進。在實現這一種“前進”后,第二發展水平將會轉化為第一發展水平,于是又創造出新的最近發展區,以此類推,每一位學生都能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這就促使學生在心理發展階梯上更上一個階層。由此可見,每一位學生心理素質都是非常有潛力的,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學生的心理現狀,而是要讓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形成每個人都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理念。
二、通過開展心理互助,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互助式心理訓練是一種在群體范圍內展開的心理互動活動,在這一訓練過程中,學生不但是訓練者,也是受訓者,他們在接受訓練的同時,通過情感交流,用自己的經驗與知識來幫助其他學生。通過這一訓練方式,可以促使學生在完善自我心理品質的同時,主動糾正別人錯誤的訓練方法,矯正學生的心理偏差,從而達到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進行互助式心理訓練的重要方法就是進行角色扮演訓練法,即:學生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根據不同的場合與環境,不斷調整或變換自己的角色,以提高學生對不同環境的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的社交水平和應變水平。除了對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訓練以外,還可以采用集體演講的訓練方法,不管采用哪種方法,都要以有效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健康發展為目的。此外,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互助式心理激勵,這種激勵方法是指在學生之間所進行的激勵手段,通過給予學生積極的刺激,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并以飽滿的熱情投入社會生活。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很多學生不會正確的看待自己,一般來說,“優秀生”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容易妄自菲薄;而“學困生”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容易固步自封。實際上,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愿望,也具備一定的自我分析、自我思考、自我判斷、自我評價的能力,但是他們對自己的認識并不深刻,需要別人幫助自己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因此,開展互助式心理激勵,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彼此給予彼此積極的刺激,使他們在互相合作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從而獲得共同進步。最后,組織學生開展互助式心理輔導,心理輔導一般是指受到專業心理學教育和訓練的教職人員,根據學生的身心發育情況,結合社會實際需求,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知識與理論方法對學生施加影響,促使學生愉悅的認識自我和社會,從而學會有效調節自己,克服多種心理障礙,使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獲得最理想的自我適應,以逐步達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互助式心理輔導意在讓每一位學生在獲得輔導的同時,能夠充當相應的輔導者,給予其他學生以幫助和開導。開展互助式心理輔導一定以相信學生為前提,雖然學生并沒有受到專業的心理教育和訓練,但是他們卻擁有最真誠、最熱情的本質,在同齡學生之間存在心靈上的兼容與相通,所以容易產生共鳴,因此,運用互助式心理輔導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開展好輔導與咨詢,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初中生正值青春發育的關鍵時期,再加上社會大環境的日益變化,導致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比如:考前焦慮、青春期煩惱、學習方法的困惑等。所以,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加強心理輔導課程和方法的滲透以外,還要為學生提供多種心理咨詢與輔導方面的服務,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建立心理咨詢室,配備相應的心理輔導老師,以幫助學生解決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此外,針對性開展心理教育講座。我們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具有的心理問題開展心理教育的講座,解決各年齡層次學生的不同心理問題。比如高一年級的學生主要面臨適應性問題,所以我們要以心理素質的養成作為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標;高二年級的學生主要面臨能力和特長的培養問題,所以我們要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標;高三年級的學生主要面臨就業和升學方面的壓力和迷茫,所以我們要以就業指導和升學指導為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標。我們要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定期開展心理講座,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四、密切聯系社會與家庭,促進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學校的事情,也是社會和家庭的責任,因此,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一定要密切聯系社會與家庭,形成學校、社會、家庭為一體的教育網絡。學校要充分考慮到社會因素和家庭因素對學生心理發展的影響,加強與社會和家庭的聯系,努力培養學生從社會和家庭中吸取正面影響的能力。同時,學校要加強對學生家長的心理教育,幫助家長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意義,提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促使家長主動與學校聯系與合作,共同打造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此外,學校要充分調動多方面的社會力量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層次挖掘學生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
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改革,高中的心理教育會面臨新的形勢和挑戰,但只要我們廣大心理教育工作者能夠勇于探索,針對性的開展心理教育,就一定能將心理教育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崔景貴.心理教育的概念解讀[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1).
[2]黃錦衣,蔡鉀鋰.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J].教學與管理,2002,(10).
[3]陳旭,張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