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敏
摘 要:在出口導向戰略的大背景下,云南省對外貿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其對外貿易發展模式呈現出商品結構得到一定優化等特點,同時也存在出口商品技術含量低、加工貿易比重較小等問題。因此,云南省應該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著力推動有色金屬行業升級發展,實現貿易伙伴多元化并促進邊境貿易和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使對外貿易模式更加優化。
關鍵詞:對外貿易發展模式;特點;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752.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5-0197-03
引言
目前,國內研究對外貿易發展模式的學者不少。例如,王躍生、焦芳(2010)分析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對外貿易模式的轉型問題;李好、楊文武(2011)分析印度對外貿易發展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啟示;耿利敏(2010)分析了碳關稅背景下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模式的轉變問題。這些學者在分析時均未對對外貿易發展模式做出解釋,而是將其看成一個類似貿易結構的概念。學者李國安(2006)對對外貿易發展模式下過一個定義,認為對外貿易發展模式可劃分為兩種類型:進口替代戰略和出口導向戰略。并認為改革開放后,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模式由原來的進口替代戰略轉向出口導向戰略。這種將對外貿易發展模式與發展戰略等同的說法并不妥當,發展戰略是對遠景目標的規劃,并對實現目標的軌跡進行總體性指導性的計劃,而發展模式則是在發展過程中實現目標的方法,它可以根據實際發展情況而進行修改。對外貿易發展模式應該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自己特有的歷史、經濟、文化、區位等背景下所形成的對外貿易發展方向,是各個國家或地區在實現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方式等的選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即產業水平是對外貿易模式的基礎,而后者又反過來影響其經濟發展,好的對外貿易發展模式能優化一國或地區的產業結構。在可以預知的未來很長時間內,我國都將實施出口導向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但對外貿易發展模式卻應該根據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而進行轉型。
近年來,云南省對外貿易取得了重大發展。2006年云南省進出口總額為60.32億美元;2010年為133.7億美元;2012年首次突破200億美元,達210億美元,其中出口100.2億美元,增長5.8%,進口109.8億美元,增長67.6%,進口增速居全國首位,創歷史新高。但是,云南省對外貿易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反映在對外貿易發展模式上就是資源性初級產品出口比重大,高新技術出口比重小、邊境貿易和加工貿易出口比重較小,對外貿易地理方向主要集中在緬甸、越南等國家等。云南省的對外貿易發展模式已不利于優化云南省產業結構并形成良性互動。因此,對云南省對外貿易發展模式的特點及存在問題進行詳細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意見,對于更好地促進云南省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云南省對外貿易發展模式的特點
(一)對外貿易出口商品結構得到一定的優化
云南省出口支柱產品主要是機電產品、農產品、磷化工產品、有色金屬、紡織品及服裝以及電力。近年來,云南省主要出口商品結構發生了一些變化:從2009年開始,機電產品逐漸取代近磷化工產品,成為云南省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占其對外出口總額的20%左右;而農產品出口也超過傳統的磷化工產品和有色金屬出口,成為僅次于機電產品的第二大出口產品。云南省出口的農產品主要包括兩煙、茶葉、野生菌、花卉和咖啡等。2011年,云南省機電產品和農產品的出口額占據了整個出口額的半壁江山,取代了高污染的磷化工產品和有色金屬產品的出口的重要地位,出口商品結構得到了一定的優化。從2006—2010年5年內,云南省初級產品出口比重由41%下降到21%,而工業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則從59%上升到79%。①
(二)對外貿易進口商品以金屬原材料為主,工業制成品的比重有所上升
2007—2011年,云南省進口產品中40%以上都是金屬原材料,農產品的進口也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過機電產品,成為僅次于金屬原材料的第二大進口產品。云南省進口的農產品80%左右來自于東盟,其次是美國和巴西,主要包括熱帶水果、調味品及其他食品、谷物、油脂和果蔬制品、棕櫚油、甘蔗和大豆等。近年來,云南省進口的初級產品比重有所下降,而工業制成品的比重有所上升。云南省進口的工業制成品主要是機電產品,包括機械及設備、運輸工具、電器及電子產品、儀器儀表等。
(三)對外貿易地理方向主要集中在周邊國家
2009—2011年云南省前10位貿易伙伴中,有近一半是東盟國家。其中,緬甸一直是云南省最大的貿易伙伴,2009年雙方進出口額為12.27億美元,占云南省總進出口額的15.3%;2011年雙方出口額為20.72億美元,占云南省總進出口額的12.9%。 根據《云南省統計年鑒,2011,2012》計算,2009—2011年越南一直是云南省第二大出口國。東盟國家中的泰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也是云南省重要的貿易伙伴,其中馬來西亞正逐漸成為云南省最重要的進口國。此外,云南省重要的貿易伙伴還有印度、美國、日本、德國和中國香港,排除香港外,云南省與東盟外的這些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額只與緬甸相當。
(四)貿易方式以一般貿易為主
近10年來,一般貿易占云南省進出口貿易的70%以上,且增長迅速。2010年,出口一般貿易增長77%,進口一般貿易增長73.5%。2011年,雖然增幅有所下降,但也分別達到23.88%和12.28%。邊境小額貿易進出口額穩步增長,從2002年的3.68億美元增長到2011年的20.04億美元,且出口額在2011年突破10億美元,達到一個新臺階。加工貿易盡管起伏波動較大,2006和2007年達到峰值后開始下滑,但從2010年開始有了較大增幅。2010年,云南省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66.7%,其中,出口增長76.8%,進口增長55.5%。①
二、云南省對外貿易發展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主要出口產品技術含量低、資源依賴性強
云南省出口的機電產品主要包括金屬制品(以錫為主,占金屬制品出口總額一半以上)、機械設備(主要包括發動機和建筑工程機械)。這些產品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較低,特別是金屬制品對資源依賴性很強,容易造成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環境破壞,一旦原材料開發殆盡或是遭到原材料進口國的限制,將使其出口難以為繼。其他主要出口產品如有色金屬更屬于資料依賴性產品,且所需原材料大部分靠進口,容易受制于人,也易造成環境污染。
(二)金屬原材料的進口容易受制于人
金屬原材料是云南省最主要的進口產品,云南省進口的金屬原材料主要包括鐵礦砂、銅礦砂、錳礦砂、鎳礦砂、鋅礦砂等,這些金屬礦砂主要來源于越南和緬甸。近年來,越南政府加強了對金屬礦砂出口的限制,使得金屬礦砂在云南省進口中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另一方面,金屬原材料的大量進口使得相關行業的依賴度增強,一旦外國政府限制出口或外商囤積原材料以提高售價,將會對原材料依賴度強的企業造成很大沖擊,甚至倒閉。
(三)主要貿易伙伴經濟落后,不利于提升產業結構
云南省對最大貿易伙伴緬甸的主要出口產品為機電產品、紡織品及服裝、鋼鐵制品和石蠟,主要進口產品為原木、農產品和金屬礦砂?!笆晃濉逼陂g,云南省出口緬甸機電產品達到15.19億美元,是云南省出口東盟機電產品的重要支柱,占到全省機電產品出口貿易額的64.75%,年均增長33.16%。云南省與第二大貿易伙伴越南的主要出口產品為機電產品、磷化工產品、兩煙、種用稻谷等。2008年,機電產品占云南向越南出口總額的19.6%。②云南省從越南進口的產品主要為鐵礦砂、鋅礦砂、鉻礦砂、干、鮮水果等。由此可以看出,云南省與主要貿易伙伴的商品結構呈“兩頭低”的態勢,即出口和進口均為低端產品,這種貿易發展模式難以刺激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四)邊境小額貿易和加工貿易所占比重較小
云南省與越南、老撾、緬甸山水相連,文化相通,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邊境經濟往來源遠流長。區位優勢所帶來的較低運輸成本與交易成本并沒有為云南省邊境貿易產生明顯的促進作用。2010年、2011年,云南省與越南邊境小額貿易進出口額分別為17.35億美元和20.04美元,占貿易總額的12.98%和12.48%;而同期廣西省與越南邊境小額貿易進出口額分別為42.41億美元和62.5億美元,占貿易總額的24%和26.79%。2010年云南省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4.6億美元,僅占貿易總額的3.4%,遠低于全國50%左右的水平。③
三、促進云南省對外貿易發展模式優化的建議
(一)加快調整產業結構
煙草產業一直是云南省的支柱產業,也是拉動云南省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而非煙草產業則主要集中在以有色金屬、磷化工為代表的資源型、粗加工型、高耗能和高排放型的產業。云南省裝備制造業和消費品產業基礎很薄弱,工業產品以初加工為主,精加工較少。據統計,云南省銅礦產量占全國的29.1%,銅金屬產量只占全國的13.2%,而銅加工產品產量僅占全國的2.2%,加工率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6.7%。云南省電解鋁生產能力達到45萬噸,但鋁加工能力只有4萬噸,其中高附加值的鑄造合金生產能力只有5 000噸。云南省是磷礦資源和化肥生產大省,云天化的化肥產量名列亞洲前茅,但在磷肥產量中,市場需求量大、產品附加值較高的高濃度磷復肥產品比重偏低,精細磷化工產品比重低。④因此,應加大機電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資源型工業制成品的精加工率,從而以產業結構升級來帶動對外貿易發展模式的優化轉型。
(二)著力推動有色金屬行業升級發展
金屬原材料的大量進口一方面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所需,另一方面也是我國礦產資源供應不足所致。中國是礦產資源需求大國,而國內礦產資源有限。金屬原材料的進口關系到國家資源安全和經濟的平穩發展,因此保證金屬原材料的進口對于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為了改變進口金屬原材料受制于人的局面,應該提高國內有色金屬企業的技術水平,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時重組有色金屬產業,淘汰落后產能,打造國際化大型礦業公司,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和原材料討價還價的能力,并鼓勵有能力的企業走出去。
(三)實現對外貿易伙伴多元化
2003年,云南省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26.77億美元,其中,出口16.76美元,進口9.92美元,2012年進出口總額210億美元,其中出口100.2億美元,進口109.8億美元(《云南省統計年鑒》)。10年來,云南省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取得了突破式的進展。但是,云南省對外貿易的增長80%以上得益于對東南亞和南亞貿易的增長,與發達國家的貿易量還很低。近年來,云南省前10位出口伙伴僅有美國、日本和德國3個發達國家,前10位進口伙伴中的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和澳大利亞。云南省對外貿易多元化還有很多空間有待打開。
(四)充分利用區位優勢促進邊境貿易發展
云南省應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CAFTA、“兩廊一圈”及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等國家級項目建設的機遇,充分利用與越南、老撾、緬甸等國有較長邊境線的優勢,大力促進邊境貿易發展,建設跨境經濟合作區,發展加工業、物流業等,并在自由貿易區中產生示范作用,最終以點帶面,帶動邊境地區及整個云南省經濟的發展。
(五)以加工貿易帶動產業結構升級
盡管目前有部分學者認為以進料加工為主的加工貿易由于兩頭在外的特點,很難帶動相關產業結構的改善與升級,但更多學者認為加工貿易可以通過技術外溢和學習效應等提高本國企業的技術水平并最終促進產業升級。一些國內學者也通過實證分析得出加工貿易對我國貿易增長、GDP增長呈正相關關系,因此,發展加工貿易是我國承接產業轉移、參與國際分工的重要選擇。改革開放以來,由跨國公司直接投資帶動的加工貿易在我國東部地區發展迅速。目前,我國加工貿易已由早期以紡織、服裝、玩具、鞋帽等勞動密集型為主,慢慢轉向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機電產品為主,加工貿易帶動產業升級已逐漸體現。云南省應積極承接東部產業的轉移,努力發展加工貿易,以帶動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
參考文獻:
[1] 任佳,李麗,胡瀟文.中國入世十年:云南對外經貿的發展[J].東南亞南亞研究,2012,(1):38-43.
[2] 李好,楊文武.印度對外貿易發展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啟示[J].亞太經濟,2011,(5):54-57.
[3] 張慧.云南省對外貿易出口商品結構分析[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08.
[4] 張婧.認加工貿易發展與我國產業結構升級[J].首都經貿大學學報,2003,(6):59-62.
[5] 高飛.云南省進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實證關系研究[J].國際商貿,2013,(2):149-151.
[6] Kandogan,Y.,2003,Intra-industry Trade of Transition Countries:Trends and Determinants,William Davidson Institute Working
Papers,Series pp.566-588.
[7] 李國安.關于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模式的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06,(5):2.
[8] 裴長洪,彭磊.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十一五”時期我國外貿發展的重要課題[J].宏觀經濟研究,2006,(1):6-13.
[9] Amighini,Alessia,2005,”China in the Imit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Evidence from the ICT Industry”,The Europe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pp.203-219.
[10] 李晨,戴國平.我國加工貿易的經濟效應分析——基于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視角[J].產業經濟研究,2013,(2):103-110.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