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洋
摘 要:當郵政用戶向郵政服務企業主張損害賠償時,郵政服務企業總是以各種各樣的免責規定逃避責任。雖然部分免責條款有其合理性,但是現行的部分免責條款的不合理亦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在《合同法》的基礎上對幾種免責條款予以簡單介紹,希望能為郵政用戶與郵政服務企業解決爭議提供幫助。
關鍵詞:郵政合同;郵件物品損失賠償;免責條款
中圖分類號:D9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5-0255-02
從2010年開始,在電子商務的帶動下,我國的郵政包裹每年以億為單位在逐步增長,然而伴隨而來的就是大量的關于郵寄物品損失的申訴。在面對如此多的投訴同時,郵政服務企業卻很少做出與郵政用戶實際損失相符的賠償數額,原因就在于郵政服務企業總是以各種免責規定或者免責條款逃避責任。而這些免責規定或者免責條款卻往往為學者以及郵政用戶所詬病。但是,我們必須指出部分免責條款或者免責規定是有其合理性的。郵政服務行業以其獨有的公共服務職能以及保障通信自由、通信秘密的職責,再者從合同法角度講,在簽訂合同時,出于保護合同雙方利益的考慮,設立一些免責條款也是允許的。但是,卻出現了郵政服務企業以保障公共服務職能為由,肆意損害郵政用戶合法權益的情況。①筆者將對郵寄物品損失賠償中的各種免責規定或者免責條款一一列舉,并予以評析,希望能最大限度的保障郵政用戶的合法權益。
一、不可抗力
所謂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當因不可抗力導致郵寄物品發生丟失、損毀、內件短少等情況時,郵政服務企業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如果郵政用戶選擇了對郵寄物品進行保價,保價條款是郵政用戶與郵政服務企業在簽訂郵政服務合同時簽訂的,保價條款體現了自治精神。保價金額由郵政用戶自行決定,但是不能超過法律規定的最高限額。如果保價的郵寄物品因不可抗力原因發生丟失、毀損、內件短少等損失時,郵政服務企業依然應當按照保價金額進行賠償。
二、郵寄物品的自然損耗或者合理損失
郵寄物品的自然損耗是指,郵寄物品在運輸傳遞過程中,因氣溫、壓力、重力等原因引起郵寄物品發生的損失。這種損失一般難以預防或者預防的成本過高,而且發生損失的原因不在郵政服務企業一方,所以郵政服務企業無需賠償。
郵寄物品合理損失是指因郵寄物品所具有的特殊性質導致在運輸傳遞過程中發生的損失。這種損失是因郵寄物品的自身原因導致的,所以亦不應郵政服務企業承擔賠償責任。
三、郵政用戶自身的過錯
郵政用戶在寄遞物品時應當依照《郵政法實施細則》中第33條的規定,在郵件中嚴禁夾帶違禁品、反動書籍、貨幣、活的物等;若郵政用戶在郵件中夾帶了上述禁止夾帶的物品,而后郵寄物品發生損失的,郵政服務企業不承擔賠償責任。如果郵政用戶在填寫郵單的過程中,將收件人的地址、聯系方式填寫錯誤,導致郵寄物品被他人冒領的,郵政服務企業不承擔賠償責任。原因在于造成此種損失是由郵政用戶的過錯造成的,郵政服務企業本身是不存在過錯的,所以郵政服務企業無須承擔責任。當然這里有一個例外,如果郵寄物品在運輸傳遞過程中,發生毀損、滅失的,仍應當由郵政服務企業承擔責任。因為雖然郵政用戶有一定的過錯,但是直接導致郵寄物品發生毀損滅失的原因在于郵政服務企業的過錯行為。②
四、郵政合同中的格式條款
郵政合同是由郵政服務企業與郵政用戶簽訂的,郵政合同的表現形式是郵單。郵政合同的具體內容通常記載在郵單的背面,由于郵單篇幅的限制,用來描述郵政合同內容的字符大多較小,較難以識別,在見到如此復雜的合同條款時,哪些與郵政用戶的利益直接相關,哪些又是無關緊要,郵政用戶應該對這些內容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一)郵政合同中格式條款的成立
郵政合同的具體內容中往往會加入格式條款,但是對于格式條款是否成立卻是個未知數。《合同法》第39條第1款已經對格式條款的訂立原則做出了規定:“采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此條的關鍵不在于格式條款由一方遵循公平原則制定,而在于其后的郵政服務企業的提示義務。提示義務往往成為合同中格式條款成立與否的關鍵點。但是對于提示義務應該有哪些,一直以來都未達成一個明確的標準。筆者認為,郵政服務企業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提示。
第一,提示的方式。一般情況下,對合同中格式條款提示的方式以個別為原則,以公告為例外。但由于郵政服務企業具有普遍服務的職能,其所面對的郵政用戶是全體公民,而且,郵政合同的內容一般不會隨意改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依然以個別為原則進行提示,無疑會增加已經身兼重負的郵政服務企業的負擔。因此在如此情況下,就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用公告的方式對合同中的格式條款予以提示,如張貼公告,通過廣播媒體播放通知等。
第二,提示的內容。面對郵政合同中的諸多條款,并不是每一個條款都應當給予同等的關注程度,予以一一提示。應該提示的是與郵政用戶的切身利益相關的條款,如限額賠償的規定、索賠時限等。
第三,提示的時間。對于提示的時間,一般都認為,以郵政用戶簽訂合同之前或者同時提示為宜,若是在郵政用戶簽訂合同之后再進行提示,就已經失去了提示的意義,同時也很有可能給郵政服務工作造成延誤,影響郵政服務企業的工作效率。
第四,提示的程度。提示的程度以足以引起郵政用戶注意為標準,若是采用公告的方式進行提示,公告的位置應當盡量張貼在明顯的位置,若是采用個別的方式,提請注意應達到足以引起用戶注意的程度,也就是給據郵件限制賠償責任的內容應采用特殊的文字、符號、字體等特別表標示,使用戶“一眼就能注意到”。
(二)郵政合同中格式條款效力的認定
雖然每個郵政合同中都有格式條款,但并不是每一條都能作為郵政服務企業的免責條款。《合同法》第40條規定了3個關于無效格式條款的情形:第一,合同無效。如果合同無效,則其中的格式條款自然無效。第二,免責條款的無效。造成對方人身損害的以及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無效。在郵政合同中,郵政服務企業提供的寄遞服務與郵政用戶的人身權益不直接相關,所以郵政合同中一般不存在造成對方人身損害的免責條款。但是,對于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卻有很多,郵政用戶對交由郵政服務企業運輸傳遞的貨物具有財產權,所以關于財產損失的免責條款則較多,例如,對于未保價的郵件,發生毀損、丟失的郵政服務企業不承擔賠償責任。當出現類似的,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郵件丟失、毀損等條款時,該條款違背了合同法的規定,所以無效。第三,提供格式條款的郵政服務企業免除其責任、加重郵政用戶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其中,免除其責任是指,免除了依照法律的規定本應由其承擔的全部或部分責任。而加重郵政用戶責任,是指在郵政用戶應承擔的責任的基礎上增加郵政用戶的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是指,在發生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的損害時,禁止郵政用戶向郵政服務企業主張賠償責任。如故意縮短郵政用戶請求賠償的時限等。在格式條款中出現了以上3種情形中的一種,則該格式條款無效。在發生損害時,郵政用戶完全可以違反該格式條款的規定。
(三)對郵政合同中格式條款的解釋
當因郵寄物品發生損失引起郵政用戶與郵政服務企業發生爭議時,郵政合同中的格式條款往往成為爭議的焦點。最先考慮的應當的是格式條款的效力問題,其次要考慮的是格式條款的解釋。格式條款的效力,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對于格式條款的解釋往往成為解決爭議的難點,對于格式條款的解釋有如下幾種解釋。
第一,要分清格式條款與非格式條款,當格式條款的規定與非格式條款的規定不一致時,應當采用非格式條款的規定。格式條款是由郵政服務企業一方制定的,非格式條款要比格式條款更公平,所以要適用非格式條款的規定。
第二,首先,對郵政合同中的格式條款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這里的“通常理解”不僅應當包括郵政服務企業的“理解”,更應當考慮郵政用戶的“理解”。其次,郵政合同中的某些術語,應當按照一般的、普通的理解予以解釋,如果有個別生僻的術語,郵政用戶無法理解,就應當以一般的合同相對人的理解進行解釋。再次,如果隨著文化水平的發展與進步,導致郵政合同中的術語的含義發生了變化,則應當依照當前的新含義予以解釋。
第三,應當做出對提供格式條款一方不利的解釋。由于格式條款是由一方制定的,所以難免出現不公平的現象;再有,制定格式條款的是郵政服務企業,具有一定的優勢地位,不公平往往指的是對郵政服務企業有利,所以在發生爭議時,出于保護郵政用戶利益的考慮,應當做出對郵政服務企業一方不利的解釋。
結語
列舉了以上幾種關于郵寄物品損失賠償中的免責規定,并對個別免責規定中易發生爭議的地方予以分析,指出了規避爭議,減少糾紛的辦法,希望能夠為幫助解決郵政用戶與郵政服務企業之間的爭議起到一定積極的作用,為郵政服務行業的進步與發展減少糾紛與爭端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 韓世遠.合同法總論[J].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 魏振瀛.民法[J].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馬軍勝.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釋義[J].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4] 楊立新.債法總論[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呂西萍.郵件損失賠償問題研究[J].郵政研究,2002,(5).
[6] 賈玉平,武瑞玲.郵政合同賠償糾紛的法律要論[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2).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