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錕
摘 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而不斷推進的歷史過程,將貫穿于社會主義社會的整個歷史階段,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離不了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從國家戰略的角度來認識,并且以國家手段來推動。利用國家手段構建和諧社會,是經濟發達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進程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從宏觀執政理念、微觀政策設計到具體實踐操作,都需要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并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新路。
關鍵詞:國家手段;和諧社會建設;宏觀執政理念;微觀政策設計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5-0211-03
中國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而不斷推進的歷史過程,將貫穿于社會主義社會的整個歷史階段,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離不了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從國家戰略的角度來認識,并且以國家手段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一、以國家手段構建和諧社會,是經濟發達國家邁向現代化過程中普遍采用的方法
如何建設一個和諧社會,是所有國家在邁向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共性問題。中國作為一個后發國家,可以參照與借鑒發國家經驗,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形成合理有效的社會建設路徑,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復別的國家和地區的失誤,降低構建和諧社會的成本[1]。
(一)強調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宏觀調控作用,及時調整和更新政府執政理念
從發達國家來看,現代化的過程是一個市場機制起作用的自然歷史過程,它們的工業化雖然是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起步的,但當它們還沒有實現工業化的時候,社會經濟關系就發生了重大變化,資本主義已進入了壟斷階段。壟斷組織的產生,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性大危機的爆發,表明所謂的自由資本主義制度已不能適應高度社會化的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凱恩斯主義,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在凱恩斯主義的指導下,不僅日本和德國,而且包括所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無不走上國家干預經濟的道路。與此同時,經濟的私人壟斷變為國家壟斷,產生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適當干預與計劃指導,同市場經濟發展相結合,成為當代許多國家追求的經濟體制的目標。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總統為使美國擺脫“大蕭條”,果斷推行以國家干預主義、福利主義和環境保護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新政”。羅斯福把“經濟正義”納入基本人權的范疇,提出人民有權“免于匱乏”等新的四大自由。克林頓執政時,推行新民主黨人的“中間路線”,堅持政府對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負有干預責任,認為“市場確實是了不起的,然而市場并不能給予我們安全的街道、清潔的環境、平等的教育機會、貧窮嬰兒的健康孕育和健康而可靠的晚年”[2]。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布萊爾、克林頓、施羅德的“第三條道路”,就是要超越傳統的國家干預主義和新保守主義,在繼承社會公正、自由平等、相互責任等傳統價值觀的基礎上,吸收自由主義市場原則的積極因素,力圖既讓經濟充滿活力,又使社會團結互助。
(二)重視價值觀、民族精神的培育,以先進文化為紐帶,維系社會民眾,提高社會凝聚力
大多數國家十分重視民族精神和國家意識的建設與培養。以美國為例,在強化美國模式的過程中,政府高度重視起到了很大作用,而這種重視往往與意識形態的建設聯系在一起,與國家政治權力的運用聯系在一起。一方面,政府利用意識形態的強制性,概括和提煉有利于自身意識和要求的思想觀念作為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內容,使民族精神成為意識形態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將概括和提煉后的思想觀念推向社會,使意識形態成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運用民族精神的作用機制,獲得民眾的普遍忠誠和信仰。以國家權力的強制性為憑借,通過倡導、融合、排斥與消解,民族的文化與精神日益成為意識形態的一部分;反過來,國家意識形態的思想和觀念逐漸與民族精神融為一體,市場經濟所蘊涵的知識觀、效益觀、競爭觀,民主政治所包含的自由、平等、法治,由于符合社會意識形態的內在要求,得到了美國與其他發達國家的認同[2]。這對維系社會民眾凝聚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更加關注社會民眾的利益,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根據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擴大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面,保持社會穩定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社會保障制度是不可或缺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否健全,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現代西方的社會保障制度,如果自1883年德國俾斯麥政府制定世界第一部“疾病保險法”,向工人提供患病時的生活和醫療保障算起,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二次大戰后的二三十年里,歐美各國普遍經歷了持續數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使整個社會物質生活水平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各國均以國家為主體,以高稅收為基礎,爭相以“從搖籃到墳墓”相標榜,先后建立起制度完善、項目齊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對每個公民的生、老、病、死、災、退休、失業都給予安全保障。如社會保障制度比較完備的德國,其社會福利開支已占GDP的32.6%(2003年),人均福利開支達8 416歐元,覆蓋了90%的居民;此外還有很多項目。多年來,各國大同小異的制度,在保證社會勞動力資源的充分利用和社會的安定、促進經濟的發展等方面,起到了較為積極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社會穩定功能。
(四)對經濟活動進行必要和適度的社會調節,通過經濟立法、政策引導、行政干預等手段,推進經濟民主,實現公平與效率的動態平衡
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工業國家在其工業化過程中,都在相當程度上依靠了對外擴張和掠奪。殖民掠奪、奴隸買賣和商品輸出為這些國家的工業化提供了巨額的資金。同時,在國內,機器大工業的發展完全忽視人的發展和基本生存條件,把廣大勞動階層推向了苦難的深淵。直至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之后,這些國家才開始注意提供社會保障,注意改善勞動條件、生活環境和重視收入的公平分配問題、就業問題等,發揮國家的再分配職能,縮小貧富差距,保證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和社會公正的平衡機制同時發揮作用。二次大戰后,德國、法國等充分發揮市場競爭的動力作用提高經濟效益。同時,注意發揮國家職能,通過宏觀調控制度、財產轉移支付、社會保障制度、稅收制度等手段,對國民收入分配制度進行了重大調整,基本做到了初次分配注重效益、二次分配兼顧平等。
(五)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發達國家大量事實表明,如果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和諧,往往會影響人與人之間關系、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不能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統一。許多國家都通過立法保護環境,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制定環境發展戰略規劃,重視資源的有序開發和節約利用,確保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提高人類生存的環境質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早在1886年,芬蘭就制定了第一部森林法,成為世界上最早制定環保法的國家,目前其森林覆蓋率已超過70%。20世紀30年代美國通過了《土地保持和國內撥款法》,在內政部和農業部內分設了“防止水土流失局”和“土地保護局”,組織人力向農民傳授正確的不破壞土地的耕作法,并由政府撥款補貼農戶實行休耕或停止播種破壞土質的作物,而改播有助于改良土壤的品種。1999年,日本政府提出了面向21世紀的“環境立國”戰略,目的是建立“適量生產、適量消費、最小量廢棄”的經濟模式。
二、中國共產黨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探索
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過程。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一直是人類的美好追求。19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對未來的和諧社會作過大量的描繪。1803年,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發表《全世界和諧》一文,指出現有資本主義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將被“和諧制度”所代替。1842年,德國空想社會主義者魏特林在《和諧與自由的保證》一書中把社會主義社會稱為“和諧與自由”的社會,并指出新社會的“和諧”是“全體和諧”。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創立了社會形態理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支撐。他們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指明了通向和諧社會的現實可行的道路,并對其基本特征做出了合乎邏輯的科學描述。他們指出,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從低級走向高級的自然歷史過程,最終要實現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社會將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消除階級、城鄉、腦體之間的對立和差別,極大地調動全體勞動者的積極性,使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形成和諧的關系。
從重視社會和諧到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反映了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認識新發展。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進程中,鄧小平科學地回答和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敏銳而又深刻地把握和認識“社會和諧”與“和諧社會”的重大課題。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要求:“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并且體現“社會更加和諧”的特征。十六大以來,提出了“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的重要執政任務,要求“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并且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基本特征、奮斗目標等重大問題做出具體概括和具體規定。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把馬克思的科學論述逐步變成現實。它完全符合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要求,是我們黨在新時期推進偉大事業的又一個重大理論創新。
三、以國家手段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措施
改革開放20 多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很快,令世人矚目、國人自豪。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國社會現在沒有矛盾和問題。從目前的情況看,一些不利于社會和諧與穩定的因素還不同程度地存在。這些問題都不同程度帶有公共產品的性質,其解決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由于政府未能盡到完全的責任,導致當前貧富差距拉大,進而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無論在哪個國家,貧富差距拉大都是造成社會隱患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的情況下,貧富差距的危險更容易被放大。在公眾承擔過多負擔的同時,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政府承擔更多責任。
(一)理順分配關系,解決社會公平
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同樣也是解決分配問題、理順分配關系的關鍵。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指出:“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1993年他再一次指出:“少部分人獲得那么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分配不公,會導致兩極分化,到一定時候問題就會出來。這個問題要解決。” “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收入分配是關系社會公平能否實現的核心問題,建立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社會收入分配體系,已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在穩步增長的同時,城鄉、地區、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呈拉大趨勢,一些行業收入水平過高,分配秩序比較混亂,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理順分配關系,縮小貧富差距,走向共同富裕,根本辦法和途徑是大力發展生產力。我們要通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發展中理順分配關系,構建和諧社會。同時,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應做到三管齊下:一是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二是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調整二次分配比例,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三是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努力縮小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
(二)解決就業難題,鞏固“民生之本”
就業是“民生之本”,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全局。 重視擴大就業和再就業,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共同富裕目標;有利于保證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有利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提高城鎮化水平;有利于擴大內需,促進國民經濟發展。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擴大就業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支持鼓勵擴大就業的政策,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我國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據測算,今后幾年,全國城鎮將每年新增勞動力1 000萬人,另外還有1 400萬下崗失業人員。即使經濟增長保持8%—10%左右的速度,每年城鎮勞動力供求缺口仍在1 000萬人左右。與此同時,農村還有大量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
對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要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根本途徑是通過發展經濟來促進就業。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更加注重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多年來,我國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做出巨大努力,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這種轉變主要強調通過提高資源效率來增加經濟總量,依然是追求數量擴張,并沒有必然要求提高質量和效益、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更沒有要求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必須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只有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途徑,把促進節能減排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把加快科技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保障,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
(四)健全社保體系,實現全民低保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是現代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加強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本質和生產目的的要求。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有利于解決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最基本的保證作用,有利于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近年來,我國稅收和財政收入逐年大幅度增長,幾乎一年一個臺階,政府落實固有責任的條件越來越充分,實力越來越強,應該能夠實現全民低保。所謂“全民低保”,主要指的是將占全國人口中大多數的農民納入社保范圍,讓更多人享受到社會保障福利。總體上看,我國社會保障覆蓋的人數在不斷擴大,社保基金收入在逐年遞增,社會保障體系的框架已初步搭建起來。但具體分析可以發現,目前的社保體系主要解決的是在體制轉軌過程中國有企業改革改制所引發的突出矛盾,“兩個確保”和“三條社會保障線”為數千萬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離退休人員以及一部分城市低收入者解決了實際困難。然而,除了少部分富裕地區,廣大農村仍是被社保“遺忘”的角落,數以億計的農民的養老、醫療、失業等問題仍得不到社會保障。
實現“全民低保”,將更多的人,特別是將農民納入社保范圍,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想方設法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基本醫療需求,消除老百姓對于年老、疾病、失業的后顧之憂,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和前提。同時,借助社會保障的再分配功能,調節收入分配,減少和緩解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機會不均等現象,必將極大地體現社會公平與公正,必將有助于建立一種新型的分配制度,逐步縮小貧富差距,進而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吳忠民.開發構建和諧社會的中國優勢[N].解放日報,2006-10-12.
[2] 周易.借鑒國外構建和諧社會的做法與啟示[Z].新加坡文獻館,2008-10-06.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