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姣
摘 要:乞討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就其實質而言屬于自由的范疇。自由是有界限的,為了維護公共秩序可以對自由進行部分的限制。借鑒美國、英國等國家處理乞討問題的經驗,中國處理乞討行為問題時也應該分情況處理,對于不同的乞討類型采取不同的措施,在個人自由與公共秩序以及公共利益之間建立起一種良性的平衡。
關鍵詞:乞討;自由;限制
中圖分類號:D922.1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5-0253-02
引言
近年來,全國諸多城市宣布在城市內設立“禁討區”,大連市政府通過全國第一個城市加強乞討管理的規章《大連市關于加強乞討管理的規定》,規定分別在以下場所設立“禁討區”:(1)火車站地區、客運港站、機場周邊200米范圍內;(2)主干道及各大廣場;(3)三星級以上賓館、旅游景點周邊100米范圍內,以及各商業步行街;(4)市級黨和國家機關、軍事管理區周邊100米范圍內。除此之外廣州、寧波、南京等地也相繼出臺政府規章或文件,在城市部分地區劃立“禁討區”,乞討問題再一次引起公眾的關注。
乞討現象自古以來都存在,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也不例外,但是在如今再提乞討問題卻不似從前那么簡單。隨著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推進,政府也開始提出向服務型政府職能轉變,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一些社會矛盾也日益尖銳,貧富差距的不斷增大,貪污腐敗嚴重,政府的信任危機遭受嚴重挑戰……因此,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像乞討這種與“共享社會主義發展成果”的社會理想背道而馳的現象,在當下很容易就會挑起公眾敏感的神經。于是如何對待乞討現象該不該設立“禁討區”都是亟待解決和探討的問題。
一、乞討的定性
對于乞討行為,公眾并不陌生,隨著城市化腳步的不斷加快,城市的便利條件使其成為很多乞討者的落腳點,在城市的街角乞討現象普遍存在。乞討是一種由于貧困或者疾病等原因,向社會乞求幫助的行為,但是由于“職業乞討”現象的出現,使得乞討這種行為不像之前人們所想的那么簡單,有學者認為行乞是指處于貧困無度而不得已被迫向社會或他人乞討而獲得生存的權利,所以行乞的本質是乞丐這一窮人群體的生存權。乞討在美國的司法判例中被認為是一種言論自由,乞討是乞討者通過言論或其他方式的表達尋求幫助的行為。美國和中國對于乞討理解最大的不同在于,美國崇尚個人主義,市場給予每個人公平的競爭環境;同樣,每個人在競爭中因為懶惰、缺乏教育或者其他原因遭到淘汰,個人也要自己承擔后果。因此,對乞討這種現象,人們并不會把矛頭指向政府,政府也不當然負有救助的義務。與此同時,當乞討者的權益受到侵害,聯邦法院也只能從其他途徑為其尋求救濟依據。最后,在經過一系列司法判例之后,乞討在美國普遍被視為一種言論自由,乞討者也只能在言論自由的框架中受到法律的保護。但在中國,一直奉行政府本位的觀念,因此乞討更多的是被認為是政府職能缺失的結果,因此,對于乞討者的權益更多的要求政府給予一定的保障。但是,隨著“職業乞討”現象的出現,乞討已不再是很多人由于自身貧困等原因才被迫選擇的一種生存方式,而是將其看做是一種“低成本高回報”的收入方式。因此對于乞討的定性,已不再那么簡單。
之前有些學者將乞討視作一種權利,但是這種觀點遭到了很多質疑。首先,中國法律并沒有規定有關乞討方面的權利,因此乞討并不是具體的法定權利。其次,有人把乞討看做是一種生存權,每個人都有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選擇自己生存的方式的權利,同樣人們可以選擇放下自己的尊嚴去獲取別人同情這樣的方式去尋得生存,這樣看來,乞討并不是生存權的一種只是實現生存權的一種方式。最后,根據霍費爾德的權利分析論,區分權利和其他事物的標準之一是權利總是會有與之相對應的義務與之相對。按照這個標準,若將乞討視作一種權利,那么總會存在一種與之相對應的義務存在,可是這個義務的指向又會是誰。如果是被乞討者,則被乞討者則必須給予乞討者救濟,這顯然是說不通的。如果是國家,那么國家也必須給與其救助,雖然中國憲法四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但這和乞討又有所不同,乞討并不都是因為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如果將乞討也涵蓋為一種權利,那么很多人都會因為各種原因去乞討并而向國家尋求物質保障,這并不是國家提供物質保障的初衷。所以綜上,將乞討視為乞討所享有的一種權利顯然是有所偏頗的。
乞討從實質上來講,是一種自由。自由的范圍要比權利更廣泛一些。霍布斯認為,“自由這個詞按照其確切意義上來說就是外部障礙不存在狀態。”美國法學家霍菲爾德認為自由就是個人享有干某事的特權,而別人并無權要求他不干該事。英國政治學說史家、牛津大學政治學教授柏林在《兩種自由觀》中提到,自由分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積極自由是指人有從事某事的自由,消極的自由是指免于某事的自由。自由和權利最大的差別在于,對于自由相對人的態度應當是不干預,維持一種容忍的態度。而對于權利,權利相對人應當積極去履行權利所相對應的義務。在私法層面上“法無明文規定皆自由”,因此,沒有被歸為權利,但是又沒有被禁止的行為都可被歸為自由。在公法層面上而言,只要自由沒有妨害到公共利益和絕大部分多數人的自由,那是可以被允許的。乞討就是一種自由,當然并不是一種絕對的自由。
二、乞討的界限
(一)限制乞討的依據
在社會核心價值體系中,自由處于最高價值位階,追求自由是人類固有的天性,人們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發現只有處理好自由和秩序的關系,遵守規則和道德等因素的約束才能達到最大的自由。因此在一定層面上,自由是可以被限制的,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一定的秩序,從而保障更大的自由。乞討作為一種少數人的自由,他并不是絕對的自由,它是可以被部分限制的。乞討者有選擇乞討作為自己生存方式的自由,但是乞討行為有時候會對城市的交通秩序、市容環境衛生、商業環境以及市民人身安全等構成負擔。此時,乞討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只有社會安全穩定,才能給包括乞討者在內的所有人最大的保障,才能在此基礎上各自去追求自由,從而更大的自由就實現了。
(二)如何確立乞討自由與秩序的良性平衡
乞討的自由是可以被限制的,對于這點毋庸置疑,但是如何限制,如何平衡乞討自由和社會秩序的良性平衡,這就要理清其中的各種關系,衡量利弊,得出一個既能保障乞討者的乞討自由又不影響他人的自由和社會秩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城鄉、地區之間的貧富差距大,社會保障制度也不完善。正是由于這些原因,乞討現象在中國更加普遍。農村人口不斷流入城市,他們中的有些人由于疾病或者生存技能的缺乏無法在城市安生只能淪落成乞討者。此外由于城市里有相當一部分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群,有些人正瞄準了這一點,將乞討當做是一種生財之道,成為職業乞丐。地方政府往往會以財政不足為由對乞討行為不管不問,只有當乞討現象嚴重影響到市容或者其他社會秩序時,才會采取一定的措施。
乞討就其本質而言作為一種自由原本是不應受到限制的,但是為了絕大部分人的權益,不能不限制一小部分人的自由來維護公共秩序,從而獲得廣泛的自由。借鑒其他國家對于乞討問題的成功經驗,中國針對乞討現象也應該分情況做不同的處理。
總結現代乞討行為的類型大致分為以下幾類。第一類是老弱病殘,失去勞動能力的人由于生活所迫而且實施的乞討。對待這些確實由于先天條件或者后天的天災人禍等原因失去生活保障的乞討者,討論他們乞討行為的真正意義不在于乞討于私法上有什么民事意義,而在于如何通過公法上的調整給予其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憲法第四十五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政府應當出臺相應政策,通過物質幫助、就業扶持等方式將這一部分人的問題真正解決。加大福利機構的建設力度,如鄉鎮敬老院、兒童福利院等,讓這些流浪人員老有所依,病有所養。此外政府還可以呼吁社會公眾參與到救助行動中,通過召集志愿者、發動社會公益組織、號召社會募捐等方式對其進行幫助。第二類人是職業乞討的人,這類人把乞討當做一種生活方式,利用自己的尊嚴來換取物質的需求。這一類人的乞討也不應受到限制,每個人只要不在法律禁止的情況下,可以選擇自己生存的方式。當然,這中乞討行為的前提也是沒有在妨害他人利益的情況下才允許被存在。第三類是雇傭租賃或者拐騙兒童乞討,利用殘疾人員乞討,偽裝殘疾乞討、強索硬要、尾隨糾纏、背后教唆乞討、變相組織丐幫等情況,對于這種乞討的行為,應該被嚴厲制止。這種乞討并不是原來意義上的乞討,而是一種變質了的乞討,是違反刑法的犯罪行為。有些人利益熏心,拐騙、拐賣兒童甚至故意傷害他人致殘并強迫其去乞討,國家在刑法有關規定的基礎上,完善相關的規定對類行為予以刑事處罰,相關的司法機關也應介入,對其進行調查和處理。
此外,在一些特殊場合,政府也可以出臺規定設立“禁討區”。參照美國的做法,政府可以在火車站、地鐵站、銀行取款機周圍以及私人住宅小區內禁止乞討行為。這是為了維護一定的公共秩序,乞討者雖然有乞討的自由,但是這種自由不能妨礙到其他絕大多數人對公共空間的利用,也不能妨害他人的自由。這其中就要做到使乞討自由與公共利益之間建立一種良性的平衡。
參考文獻:
[1] 林彥.尋求自由與秩序的平衡——中美乞討權比較[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9,(1).
[2] 張千帆.實現自由與秩序的良性平衡—對流浪乞討問題的憲法學分析[J].中國法學,2004,(4).
[3] 張千帆.流浪乞討人員的遷徙自由及其憲法學意義[J].法學,2004,(7).
[4] 林彥.乞討權在美國的確立過程[J].比較法學研究,2008,(1).
[5] 湯嘯天.國家有權適度限制乞討行為[J].探索與爭鳴,2004,(4).
[6] 陳丹亞.乞討的界限[J].法制與社會,2008,(11).
[7] 王鍇.權利還是自由?——對流浪乞討的反思[J].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05,(5).
[8] 黃沙.試論乞討權與良性秩序的平衡[J].法制與社會,2007,(3).
[9] 宋怡瓊.淺析“乞討權”的“權利和自由”[J].資治文摘:管理版,2010,(5).
[責任編輯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