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鄭健壯++鄭雯妤


摘 要:新型城鎮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產業與城鎮的“共融”。從產業現狀、發展歷史、技術水平、品牌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描述浙江省龍山鎮家電產業集群的概況。借助波特的“鉆石模型”,從六個維度,用具體指標和雷達圖分析了集群競爭力。根據上述分析,針對性地提出了引進龍頭企業、加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完善相關產業配套和提升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家電產業;集群競爭力;鉆石模型;雷達圖;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2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5-0028-03
全球83%的家電產品由北美、亞洲和西歐三個地區生產。其中,北美80%的產量集中在美國以及美墨邊境;歐洲則以意大利為制造中心;亞洲以其巨大市場和廉價勞動力將成為21世紀最大的家電生產基地。消費類電子產品中,附加值高的產品由日本及歐洲廠商占據,韓國以低價位的產品進入市場,中國則成為世界各大廠家降低成本和搶占市場的焦點。
我國家電產業經過20多年的迅速發展,現已成為我國為數不多的頗具國際競爭力的行業之一。2008年,我國家用電器的總產值超過2 500億元,主要包括空調、電冰箱、洗衣機、電視、微波爐、電風扇等,其中,空調占世界總產量的36%,洗衣機占29%,電冰箱占22%。以上數據顯示中國家電已成為“世界第一制造”。
一、龍山鎮家電產業集群發展和現狀
浙江省龍山鎮地處慈溪市“東融寧波”最前沿,是寧波城市北擴、融入上海的重要節點,也是寧波大市產業梯度轉移的重要平臺,區位和交通條件十分優越。全鎮轄區總面積140.86平方公里,建城區10.7平方公里,現有總人口13.1萬人(其中暫住人口6.7萬人)。全鎮現有年產值在2 0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128家,其中,年產值億元以上的企業33家,10億以上的1家,形成了家電、燈具、化纖、廚房用品、五金塑料、模具制造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2011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8億元,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居慈溪市各鎮(街道)前列,是浙江省省級中心鎮、浙江省文明鎮、浙江省旅游強鎮。
龍山鎮家用電器產業從1980年代初發展至今,產品涵蓋電冰箱、洗衣機、飲水器、電風扇等及其配套產品。目前,有規模以上企業13家,職工人數10 000余人,產品50%以上出口歐美、澳洲、中東、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已成為龍山鎮的支柱產業。2012年,全年全鎮家電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0.6億元,利潤總額達到958萬元。2013年上半年,全鎮家用電器產業已經實現規上工業銷售產值6.7億元,占全鎮規上工業銷售產值的9.7%,利潤總額達595.7元,利稅總額達819萬元。
(一)產業發展歷程和特征
慈溪市龍山鎮家用電器產業最初以農村富余勞動力自主創業為特色,借助國企改革煥發的創業熱情,融合龍山鎮特有的自主創業文化而發展起來,整個產業發展歷經了3個階段。目前,龍山鎮家用電器產業主要由龍山工業區,范市工業區兩大區域組成。
第一階段:產業起步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慈溪市龍山鎮電器產業起始于一批集體企業(邱洋電器儀表廠,大雁絲綢廠等)離職員工創業而誕生。那個年代,慈溪家電產業剛剛興起,慈溪的周巷、宗漢、滸山等地已形成了以卓力電器、公牛集團、奇迪電器等為代表的較大規模的家電生產企業。龍山鎮當時創業發展起來的一些家電企業主要以生產小型家用電器配件和電機為主,并為上述大企業做配件業務。經過近20年的發展,也產生了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如晨陽家用電器有限公司、九菱電器有限公司等。在這一時期,產業發展的動力主要以農村富余勞動力和鎮辦企業改革。但是該時期的企業,規模很小,工藝相對簡單,缺乏足夠的市場競爭力,沒有整體優勢。
第二階段:集群形成階段(2000—2008年)。這一時期,一方面,國外家電企業大舉進入國內市場,國內部分家電企業開始退出市場,慈溪市的不少家電配套企業一下子沒有了業務來源。面對生存危機,龍山鎮家電企業開始從專做配套轉向整機生產。另一方面,針對國外貿易的豐厚利潤,以西貝爾電器、永生電器、長豐電器等為代表的企業開始大量出口銷售產品。隨著產業進入了快速成長的黃金期,逐漸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鎮域家電產業集群。
第三階段:轉型升級階段(2009—)。在此階段,家電產業鏈基本形成、市場份額、出口增長幅度和市場競爭能力趨于穩定,這說明產業集群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新的“瓶頸”,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二)技術水平
寧波市各級以上技術(研發)中心2個,縣級家用電器檢測中心1個。有效專利數超200個(包括外觀專利)。通過歐洲、美國等發達國家產品質量安全論證的產品有100多個,有10多家企業通過ISO9000系列、ISO14001管理體系、歐洲 “CE”、美國UL等體系的認證。
(三)品牌建設
多家企業還進行了商標注冊,包括“飛蘭”、“晨陽”、“海鷗”、“金海鷗”、“韓星”等。代工產品品牌包括“大宇”、“澳柯瑪”、“松下”、“三洋”、“小鴨”、“小天鵝”等。共擁有寧波市級以上名牌產品5個。
(四)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目前,在鎮政府的積極引領下,已經成立了龍山商會——家電協會,寧波市質量監督局批準成立的慈溪市家用電器檢測中心也開始運行。但總的來說,公共科技創新服務、金融服務、物流以及人員培訓服務等平臺仍然不能適應集群發展的需要。
二、基于鉆石模型的龍山鎮家電集群競爭力分析
鉆石模型是一個互動的體系,主要包括生產要素、需求、相關和支持產業、企業戰略及結構和競爭對手、機會和政府角色等六個要素,呈現由客戶到供應商的縱向關系和由市場、技術到營銷網絡的水平關聯(波特,2002)。圍繞這六要素,我們請慈溪市、龍山鎮相關專家和集群領域的學者對龍山家電產業集群各個方面進行了評價(見表1)。endprint
根據表1中對各要素的評估,可以用鉆石模型六要素分析雷達圖(圖1)更直觀和簡單地反映集群競爭力的強項和弱項。
圖1 鉆石模型六要素分析雷達圖
從圖1可知,龍山鎮家電集群的競爭力最主要的優勢在于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相關產業體系優勢,而其最主要的弱勢在于龍頭企業的水平較低、品牌建設緩慢、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三個方面,核心是高級生產要素(人才)缺乏。在龍頭企業方面,目前雖然有像晨陽電器、永生電器、西貝爾電器等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但與廣東順德的“科龍”、“美的”、“格蘭仕”等企業相比,這些企業的市場、技術優勢不明顯,總體競爭能力明顯不足。此外,龍山鎮家用電器產業基本上以生產鏈形式嵌入到全球價值鏈,產業重點主要集中于產品的制造環節,其他環節相對較弱,特別是產品設計、品牌運作和終端市場控制等能力薄弱,產業整體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低端。產品以外貿出口半成品或貼牌出口為主,缺乏終端品牌和有市場影響力的自主品牌。在品牌建設方面,一方面,很多家用電器類的企業品牌意識較差,輕視商標品牌在企業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另一方面,企業構建品牌方面仍然面臨很多障礙,其中大多數家電產業的企業家表示無力大量投資做廣告宣傳。在公共服務體系方面,各企業各自為戰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難以形成有效的質量監控體系。物流平臺方面,主要依靠本地大量的小型貨運站,“低小散亂”問題十分突出,導致制造企業物流成本較高,第三方物流體系尚未建立。行業協會建設滯后,行業內同質化和無序競爭嚴重。企業融資渠道單一,融資需求得不到有效保障。由于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集群內協作配套效應得不到有效發揮,生產要素配置不能有效優化。在人力資源供給方面,集群企業多為中小民營企業,大多數還是家族式企業,這使得一方面在引進外部高級人才方面力度不大,另一方面對于本土人才培養也缺乏足夠的投入。另外,隨著勞動力成本逐漸提高,如何培育和留住熟練技術工人已經成為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龍山鎮家電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建議
產業集群發展需要集群具有持續創新能力,并在全球價值鏈中占據有話語權的環節和層次,從而獲取更高附加價值。
1.引進龍頭企業,提升集群水平。廣東省和江蘇省的集群企業競爭力為什么遠高于浙江(馬玲,2011)?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地方集群內企業學習對象和起步條件的差異。浙江省產業集群多起步于“草根經濟”且其后面發展的“路徑依賴”特征所;相反,廣東省、江蘇省和上海市集群發展多起步于臺灣企業和世界500強。因此,龍山鎮政府應積極推進群體遷入型集群發展模式(陳權,2013),即通過政策措施吸引幾家國外技術水平較高的公司入駐集群,帶動產業上下游配件企業的整體水平提升。
2.加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龍山鎮家電集群最突出的問題是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弱。盡管規模以上企業都建有本公司的研發中心與技術開發部門,擁有一定量的技術專利。但整體創新體系尤其中小家電企業創新能力的普遍薄弱。生產主導型、市場主導型和技術主導型等創新模式的轉化路徑是目前蘇浙滬典型產業集群創新模式中三種主要類型(王雷,2013),因此,大力引進或與技術先進的規模企業、市場開拓能力強的營銷企業和研發能力強的研究機構合作已成為當務之急。另外,通過企業衍生、人才流動等內生創新的方式促進大企業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外溢中小企業(劉煒等,2013)。
3.完善相關支持性產業的配套體系。在鉆石模型要素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原材料供應商明顯存在需要提升。因此,在同等條件下,積極鼓勵龍頭企業在電容、變壓器等通用原件及核心部件優先選擇龍山鎮及慈溪市地區的供應商,并在技術上給予供方支持,實現協同發展。穩固的市場,可靠的供應渠道,通過價值生產環節衍生出一批配套企業,是集群發展的重要途徑(張志亮,2006)。
4.提升集群的人力資源。集群快速的擴張造成了企業人力資源的嚴重不足。一方面,企業迫切需要熟練工人和技術研發人員;另一方面,與其他產業相比,家電產業市場營銷人才大大缺乏。政府應該出臺鼓勵做強做大家電產業集群的人才政策,明確引進人才在住房、子女上學、配偶工作等方面的政策;行業協會要開展企業家、技術人員和關鍵崗位工人的培訓工作;龍頭企業要在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建設方面起到標桿和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 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2] 馬玲.基于創新集群的江蘇高新技術產業企業競爭力研究[D].南京:南京財經大學,2011.
[3] 陳權.基于FDI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與動力機制[J].中國經貿導刊,2013,(2):42-43.
[4] 劉煒,李郇,歐俏珊.產業集群的非正式聯系及其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以順德家電產業集群為例[J].地理研究,2013,32(3):518-530.
[5] 王雷.蘇浙滬典型產業集群創新模式比較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2):51-55.
[6] 張志亮,紀建悅,孫嵐.從產業集群角度看青島家電產業發展[J].上海管理科學,2006,28(4):62-64.
[責任編輯 李 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