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杰
摘 要:浙江省臨海市是我國海洋經濟較為活躍的地區之一。但隨著臨海市經濟建設的加快和臨海市人口的增加,單一的海洋或陸地資源開發模式已經嚴重阻礙了臨海市海陸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統籌陸海,聯動江海是臨海市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因此,科學地判定臨海市沿海地區海陸資源與產業一體化發展進程,能夠有效延續浙江省對于海洋經濟發展的一貫要求,也對實現臨海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關鍵詞:臨海市;海陸資源與產業一體化;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F5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5-0051-03
臨海市地處浙中沿海,是浙江省海洋資源大市,擁有豐富的“港、涂、漁、景、能”等海洋資源。全市海岸線長227公里,海域有大小島嶼86個,開發潛力巨大,具有良好的海洋經濟發展基礎。“作為臺州港的中心港區,臨海市將成為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龍頭、溫臺沿海產業帶重要節點。”(梅躍森,2011)[1]海洋經濟已逐步成為臨海市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在浙江省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臨海市把海洋經濟提升到浙江省發展戰略之后,我國許多學者從戰略角度對浙江省臨海市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意義、規劃和管理海洋經濟的現代科學方法,以及實行海洋資源綜合開發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然而,隨著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廣度和深度的逐漸拓展,如何通過海陸資源開發來更好地發展臨海市的海洋經濟、如何通過發展“海陸并進”來提升臨海市的區域競爭力、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等問題將是臨海市區域海陸統籌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臨海市海洋經濟的發展現狀
臨海擁有陸地面積41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 820平方公里。陸海兼備、濱江臨海是臨海市典型的地緣優勢,也是臨海市加快海洋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希望所在。隨著臨海市沿海地區發展規劃上升為浙江省發展戰略的實施,臨海市海洋經濟面臨著大發展的機遇。
(一)陸海一體化經濟發展態勢初步形成
借助臨海市藍色經濟發展上升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戰略的機遇,臨海市確立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開始打造以“港口引領,陸海聯動”的“L”型海洋產業帶[2]。一批適宜沿海發展的產業鏈條向內陸腹地延伸。形成了一批具備陸海聯動發展特質的海洋產業集群,推動港口海運業與臨港工業雙輪驅動,實現港口、港城和臨港產業聯動發展的有機結合[3]。
(二)第二、第三產業比重較低
(三)海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興產業培育滯后
2000年以前,臨海市海洋產業主要是從事養殖、捕撈等傳統海洋經濟生產,2004年后臨海市海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海洋新生產業發展將是帶動整個海洋產業新一輪發展的突破點。然而,目前尚未充分利用“漁、涂、港、島”等豐富的海洋資源,新興產業培育滯后,海洋產業鏈偏短。
(四)技術研發能力有限,研發平臺缺乏,產業化水平低
這是臨海市海陸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最大制約。海洋產業的研發需要先進科技的支撐,目前臨海市尚缺乏聯結多領域多學科的研發平臺,且整體科技水平落后,產業化水平低。
二、海陸資源與產業一體化發展的機理分析
(一)模型設定
借助灰色關聯理論思想,構建基于數列曲線的平均相對變化態勢的灰色關聯度模型。形狀越接近意味著序列間關聯度越大,形狀差別越大則關聯度越小,從而據此判斷系統發展的影響因素。其計算公式為:
(二)數據的選取
現實中我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所選取的樣本指標存在差異。為了避免因選用指標的不同給研究結果帶來偏差,我們需要先對所選用的指標體系進行優化和標準化處理。為此,本文根據產業聚集和金融發展之間耦合發展的特點,結合浙江省的產業聚集與金融發展的狀況,選取規模指標、效率指標、發展指標作為其發展情況的測度指標,用計算熵值法得出產業聚集與金融發展的權重值。本文研究中所用的相關數據均來源于《中國海洋統計年鑒》(2000—2012)[5]、海洋科學數據[6]、中國海洋信息網[7]、臨海市海洋與漁業局[8]、臺州市海洋與漁業局[9]等。
三、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根據公式(1)(2)可以對臨海市海陸資源與產業一體化發展程度度進行測度,由計算結果可知:
1.臨海市海洋第一產業與陸域第一產業的灰色綜合關聯度為 0.695,與陸域第二產業的灰色綜合關聯度為0.704,與陸域第三產業的灰色綜合關聯度為 0.717。即海洋第一產業與陸域第三產業的關聯度最高,與陸域第一產業的關聯度次之,與陸域第二產業的關聯度最低。用同樣的方法可計算出,海洋第二產業與陸域經濟三次產業的關聯度,海洋第三產業與陸域經濟三次產業的關聯度。經計算,各產業間關聯度數值如表1所示。
由表1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海洋第一產業與陸域三大產業的關聯度排序從高到低為: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海陸資源之間的復雜產業體系見圖1。
2.臨海市海洋第二產業與陸域產業的灰色綜合關聯度為0.763,與陸域第二產業的灰色綜合關聯度為0.734,與陸域第三產業的灰色關聯度為 0.723。即海洋第二產業與陸域第一產業的關聯度最高,與陸域第二產業的關聯度次之,與第三產業的關聯度最低。
3.臨海市海洋第三產業與陸域第一產業的灰色關聯度為 0.779,與陸域第二產業的灰色綜合關聯度為0.765,與陸域第三產業的灰色關聯度為0.755。即海洋第三產業與陸域第一產業的關聯度最高,與陸域第二產業的關聯度次之,與陸域第三產業的關聯度最低。經計算,各產業間關聯度數值如表2所示。
從上述計算結果可以看出,臨海市海洋產業鏈不僅產業關聯度高,而且輻射面寬,既有規模效益好,產品附加值高,市場廣闊。因此,增強海洋經濟對內陸的輻射力,從而加快臨海市陸域經濟的發展,為臨海市帶來強勁的海陸資源和產業一體化經濟的增長。endprint
目前,浙江省臨海市正處于海陸資源和產業一體化聯動發展階段初期。因此,充分利用海洋產業,可以推進陸域產業發展,實現臨海市產業系統的整體發展,進而最終實現臨海市海陸資源系統的資源最優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四、當前臨海市發展海陸資源與產業一體化戰略的建議
(一)堅持科學發展,轉變思想意識
首先,要堅持陸海統籌,臨海市海洋經濟優勢思想意識,將思想從傳統的片面追求陸域經濟效益思想向多層次、海陸統籌發展的現代海洋經濟思想轉變,建立海陸統籌發展的長效機制。其次,加強宣傳教育及加大海洋文化傳播、宣傳力度,形成有臨海市特色的海洋文化知識理論體系和研究傳播普及機制。
(二)堅持陸海統籌,打造現代陸海產業體系
要按臨海市“十二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的要求,優化海洋產業布局,進一步加大臨海市海陸資源與產業一體化發展共建力度,堅持陸海統籌、陸海聯動,充分發揮涉海的區位優勢、廣闊的灘涂資源優勢和門頭港良好的港口深水岸線資源優勢,把這些戰略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發揮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旅游和其他海洋產業的主導作用,重點推進當前海陸產業關聯度高的產業發展,從而輻射和帶動臨海市陸域產業經濟的發展。
(三)以海洋文化為載體,大力推進傳統海洋經濟轉型升級
目前,浙江臨海市傳統的海洋產業仍以粗放式生產為主,產業結構同質化現象嚴重。因此,要堅持傳統海洋經濟向新興海洋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采取政策引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推進傳統海洋產業集團化、國際化、高端化發展的步伐,把傳統海洋產業鏈“做粗”“做長”,著力培育陸海產業一體化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四)推進海陸產業關聯度高的區域建設
陸地區域是海陸一體化發展重要的能源、原材料、重化工產業基地。因此,要以港口為依托,以臨港城市建設為支撐,以海洋化工、海洋生態環境工程項目、海洋資源深度開發工程項目、海洋船舶工業為龍頭,合理布局,大力發展一批港口依賴性強、對海洋資源開發利用關聯度高的臨海產業群,實現沿海海洋產業和陸域經濟的互動發展,拓展海陸產業一體化發展的空間。
(五)完善海洋要素投入保障體系
首先,針對海洋企業科技創新的高風險、高回報的特點,政府要加大對海洋資金投放保障力,建立政府海洋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基金。其次,鼓勵、引導、支持涉海新興產業項目,加大對海洋工程、海洋生物醫藥等企業上市融資,以分散海洋科技創新風險。最后,支持民營資本參與海洋經濟重大項目,同時,搭建銀企合作平臺,拓寬直接融資渠道。
(六)建立海洋人才引進的長效機制
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因此,要采取重點扶持與跟蹤培養、引進一批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領軍人物,堅持把科教興市、人才強市作為臨海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略,積極探索保障人才引進和培養的長效機制。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努力打造一支門類齊全、梯次合理、技藝精湛的海洋科技創新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 陶曉慶,劉紹翔.臨海:海洋經濟助力大港之夢[N].臺州日報,2011-12-25.
[2] 邵燕飛,肖娜.海陸港聯動建現代化古城[N].今日臨海,2012-07-26.
[3] 梅瓔迪.陸海聯動、陸海互補——長三角步入城市群合作新領域[N].新民晚報,2012-04-24.
[4] 陳開炳.生態文明背景下臨海低碳經濟發展策略探討[EB/OL].http://www.linhai.gov.cn/html/main/kptdView/2012-03/124411.
html,2011.
[5] 王宏,李強,等.中國海洋統計年鑒[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2012.
[6] 海洋科學數據[EB/OL].http://mds.coi.gov.cn/.
[7] 中國海洋信息網[EB/OL].http://www.coi.gov.cn/.
[8] 臨海市海洋與漁業局[EB/OL].http://www.linhai.gov.cn/html/hyyy/gb2312/.
[9] 臺州市海洋與漁業局[EB/OL].http://www.tzshyyyyj.gov.cn/.
[責任編輯 王 佳]endprint
目前,浙江省臨海市正處于海陸資源和產業一體化聯動發展階段初期。因此,充分利用海洋產業,可以推進陸域產業發展,實現臨海市產業系統的整體發展,進而最終實現臨海市海陸資源系統的資源最優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四、當前臨海市發展海陸資源與產業一體化戰略的建議
(一)堅持科學發展,轉變思想意識
首先,要堅持陸海統籌,臨海市海洋經濟優勢思想意識,將思想從傳統的片面追求陸域經濟效益思想向多層次、海陸統籌發展的現代海洋經濟思想轉變,建立海陸統籌發展的長效機制。其次,加強宣傳教育及加大海洋文化傳播、宣傳力度,形成有臨海市特色的海洋文化知識理論體系和研究傳播普及機制。
(二)堅持陸海統籌,打造現代陸海產業體系
要按臨海市“十二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的要求,優化海洋產業布局,進一步加大臨海市海陸資源與產業一體化發展共建力度,堅持陸海統籌、陸海聯動,充分發揮涉海的區位優勢、廣闊的灘涂資源優勢和門頭港良好的港口深水岸線資源優勢,把這些戰略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發揮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旅游和其他海洋產業的主導作用,重點推進當前海陸產業關聯度高的產業發展,從而輻射和帶動臨海市陸域產業經濟的發展。
(三)以海洋文化為載體,大力推進傳統海洋經濟轉型升級
目前,浙江臨海市傳統的海洋產業仍以粗放式生產為主,產業結構同質化現象嚴重。因此,要堅持傳統海洋經濟向新興海洋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采取政策引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推進傳統海洋產業集團化、國際化、高端化發展的步伐,把傳統海洋產業鏈“做粗”“做長”,著力培育陸海產業一體化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四)推進海陸產業關聯度高的區域建設
陸地區域是海陸一體化發展重要的能源、原材料、重化工產業基地。因此,要以港口為依托,以臨港城市建設為支撐,以海洋化工、海洋生態環境工程項目、海洋資源深度開發工程項目、海洋船舶工業為龍頭,合理布局,大力發展一批港口依賴性強、對海洋資源開發利用關聯度高的臨海產業群,實現沿海海洋產業和陸域經濟的互動發展,拓展海陸產業一體化發展的空間。
(五)完善海洋要素投入保障體系
首先,針對海洋企業科技創新的高風險、高回報的特點,政府要加大對海洋資金投放保障力,建立政府海洋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基金。其次,鼓勵、引導、支持涉海新興產業項目,加大對海洋工程、海洋生物醫藥等企業上市融資,以分散海洋科技創新風險。最后,支持民營資本參與海洋經濟重大項目,同時,搭建銀企合作平臺,拓寬直接融資渠道。
(六)建立海洋人才引進的長效機制
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因此,要采取重點扶持與跟蹤培養、引進一批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領軍人物,堅持把科教興市、人才強市作為臨海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略,積極探索保障人才引進和培養的長效機制。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努力打造一支門類齊全、梯次合理、技藝精湛的海洋科技創新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 陶曉慶,劉紹翔.臨海:海洋經濟助力大港之夢[N].臺州日報,2011-12-25.
[2] 邵燕飛,肖娜.海陸港聯動建現代化古城[N].今日臨海,2012-07-26.
[3] 梅瓔迪.陸海聯動、陸海互補——長三角步入城市群合作新領域[N].新民晚報,2012-04-24.
[4] 陳開炳.生態文明背景下臨海低碳經濟發展策略探討[EB/OL].http://www.linhai.gov.cn/html/main/kptdView/2012-03/124411.
html,2011.
[5] 王宏,李強,等.中國海洋統計年鑒[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2012.
[6] 海洋科學數據[EB/OL].http://mds.coi.gov.cn/.
[7] 中國海洋信息網[EB/OL].http://www.coi.gov.cn/.
[8] 臨海市海洋與漁業局[EB/OL].http://www.linhai.gov.cn/html/hyyy/gb2312/.
[9] 臺州市海洋與漁業局[EB/OL].http://www.tzshyyyyj.gov.cn/.
[責任編輯 王 佳]endprint
目前,浙江省臨海市正處于海陸資源和產業一體化聯動發展階段初期。因此,充分利用海洋產業,可以推進陸域產業發展,實現臨海市產業系統的整體發展,進而最終實現臨海市海陸資源系統的資源最優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四、當前臨海市發展海陸資源與產業一體化戰略的建議
(一)堅持科學發展,轉變思想意識
首先,要堅持陸海統籌,臨海市海洋經濟優勢思想意識,將思想從傳統的片面追求陸域經濟效益思想向多層次、海陸統籌發展的現代海洋經濟思想轉變,建立海陸統籌發展的長效機制。其次,加強宣傳教育及加大海洋文化傳播、宣傳力度,形成有臨海市特色的海洋文化知識理論體系和研究傳播普及機制。
(二)堅持陸海統籌,打造現代陸海產業體系
要按臨海市“十二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的要求,優化海洋產業布局,進一步加大臨海市海陸資源與產業一體化發展共建力度,堅持陸海統籌、陸海聯動,充分發揮涉海的區位優勢、廣闊的灘涂資源優勢和門頭港良好的港口深水岸線資源優勢,把這些戰略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發揮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旅游和其他海洋產業的主導作用,重點推進當前海陸產業關聯度高的產業發展,從而輻射和帶動臨海市陸域產業經濟的發展。
(三)以海洋文化為載體,大力推進傳統海洋經濟轉型升級
目前,浙江臨海市傳統的海洋產業仍以粗放式生產為主,產業結構同質化現象嚴重。因此,要堅持傳統海洋經濟向新興海洋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采取政策引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推進傳統海洋產業集團化、國際化、高端化發展的步伐,把傳統海洋產業鏈“做粗”“做長”,著力培育陸海產業一體化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四)推進海陸產業關聯度高的區域建設
陸地區域是海陸一體化發展重要的能源、原材料、重化工產業基地。因此,要以港口為依托,以臨港城市建設為支撐,以海洋化工、海洋生態環境工程項目、海洋資源深度開發工程項目、海洋船舶工業為龍頭,合理布局,大力發展一批港口依賴性強、對海洋資源開發利用關聯度高的臨海產業群,實現沿海海洋產業和陸域經濟的互動發展,拓展海陸產業一體化發展的空間。
(五)完善海洋要素投入保障體系
首先,針對海洋企業科技創新的高風險、高回報的特點,政府要加大對海洋資金投放保障力,建立政府海洋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基金。其次,鼓勵、引導、支持涉海新興產業項目,加大對海洋工程、海洋生物醫藥等企業上市融資,以分散海洋科技創新風險。最后,支持民營資本參與海洋經濟重大項目,同時,搭建銀企合作平臺,拓寬直接融資渠道。
(六)建立海洋人才引進的長效機制
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因此,要采取重點扶持與跟蹤培養、引進一批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領軍人物,堅持把科教興市、人才強市作為臨海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略,積極探索保障人才引進和培養的長效機制。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努力打造一支門類齊全、梯次合理、技藝精湛的海洋科技創新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 陶曉慶,劉紹翔.臨海:海洋經濟助力大港之夢[N].臺州日報,2011-12-25.
[2] 邵燕飛,肖娜.海陸港聯動建現代化古城[N].今日臨海,2012-07-26.
[3] 梅瓔迪.陸海聯動、陸海互補——長三角步入城市群合作新領域[N].新民晚報,2012-04-24.
[4] 陳開炳.生態文明背景下臨海低碳經濟發展策略探討[EB/OL].http://www.linhai.gov.cn/html/main/kptdView/2012-03/124411.
html,2011.
[5] 王宏,李強,等.中國海洋統計年鑒[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2012.
[6] 海洋科學數據[EB/OL].http://mds.coi.gov.cn/.
[7] 中國海洋信息網[EB/OL].http://www.coi.gov.cn/.
[8] 臨海市海洋與漁業局[EB/OL].http://www.linhai.gov.cn/html/hyyy/gb2312/.
[9] 臺州市海洋與漁業局[EB/OL].http://www.tzshyyyyj.gov.cn/.
[責任編輯 王 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