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靜



摘 要:當前,農民工群體內部出現代際分化的顯著特征。分析了兩代農民工在經濟、社會和心理融入的差異,結果表明,兩代農民工在經濟和心理融入上差異明顯,在社會融入上無明顯差異;不同的經濟和心理融入,導致了他們不同的個人行為選擇;相對于老一代農民工,新一代農民工社會融入的程度更加突出。
關鍵詞:代際差異;農民工;社會融入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5-0061-02
一、研究的必要性
2012年我國農民工數量已達到2.6億左右。基于農民工群體數量不斷增長,其群體內部出現了代際分化,即老一代農民工和新一代農民工。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老一代農民工因年齡增大逐漸陸續地返鄉,致使老一代農民工比例不斷下降,新一代農民工將逐漸取代其社會主體位置。就二者目前并存現狀來看,當今社會只存在一小部分老一代農民工,而老一代農民工因年齡增大逐漸陸續地返鄉,年輕的新一代農民工正登上現代發展的舞臺并逐漸取代老一代農民工的位置,兩代農民工在經濟和心理層面與差異較明顯,在社會層面兩代農民工無明顯差異。農民工群體渴望被社會接納,融入社會,卻被社會排斥,處在弱勢地位,就業、教育和社會保障都不能使其安居樂業,這是社會穩定潛在的不安因素。所以,幫助和妥善處理農民工群體融入社會問題,將其納入城市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中,不僅有利于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更重要的是利于社會的長治久安和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農民工社會融入的代際差異
(一)經濟融入的代際差異
兩代農民工的經濟層面的代際差異主要表現在務工收入和消費、就業類型和職業類型兩個方面。
一是務工收入和消費的代際差異。兩代之間的工作時間差異并不是很明顯。老一代農民工工作技術水平相對于新一代農民工要低一些。在平均每月收入上,兩代之間的收入仍然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差異。在家庭年消費的差異上,顯而易見,新一代農民工也要高于老一代農民工。見表1。
表1 新老農民工的收入和消費情況
注:月收入1根據調查原始數據計算。
二是就業途徑及職業類型的代際差異。由表2可知,親戚朋友介紹是兩代農民工主要的就業途徑,但是,新一代農民工更多地采取招聘會、職業介紹所等途徑求職,老一代農民工已經有較多比例開始自主創業。同時,老一代農民工“自我雇傭”(27.3%)的比例高于新一代農民工(10.8%)。究其原因,是社會經驗、社會關系加上年齡增加后的積蓄等資源和資本的積累和運用能力強于新一代農民工。見表2。
表2 代農民工就業途徑情況(單位:%)
(二)社會融入的代際差異
兩代農民工在社會層面的代際差異主要表現在社會關系和社會互動兩大方面。
一是社會關系的代際差異。城市生活方式的重要指標之一是休閑娛樂活動。農民工在業余時間選擇什么娛樂活動方式,不僅反映出農民工思想觀念的變化程度,而且也能了解到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程度。見表3。
表3中前三位數據表明,兩代農民工之間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差異。由此可見,農民工在城市的交友類型仍然以同鄉為主,主要是以有類似生活或者工作經歷的同類人為主要交往對象。
表3 兩代農民工交友類型的情況(單位:%)
二是社會互動的代際差異。表4表明,老一代農民工參加社區活動方面,45.5%農民工不知道社區組織活動,50%農民工從來沒有參加過社區組織的相關活動;第二代農民工中55.6%不知道社區組織活動,43.2%的農民工從來沒有參加過社區組織的相關活動。數據顯示,兩代農民工在參加社區組織的活動方面不存在明顯的差異。
表4 新老農民工參加社區活動情況(單位:%)
根據表4,老一代農民工參加社區活動方面,45.5%農民工不知道社區組織活動,50%農民工從來沒有參加過社區組織的相關活動;第二代農民工中55.6%不知道社區組織活動,43.2%的農民工從來沒有參加過社區組織的相關活動。數據顯示,兩代農民工在參加社區組織的活動方面不存在明顯的差異。
表5 新老農民工遇到困難時向社區求助情況(單位:%)
由表5可知,當社會生活中出現經濟或其他出現困難時,老一代農民工66.7%選擇不會向居委會或者街道辦組織等求助,新一代農民工84.4%表示很少會求助。數據表明,當遇到困難時,大部分農民工不會考慮向社區等組織求助,這表明了農民工對務工所在地的社區并沒有產生真正的信任感和歸屬感。兩代農民工在遇到困難時向社區求助的意愿方面沒有明顯的差異 。
(三)心理融入的代際差異
心理融入的代際差異主要表現在城市現代觀念和城市歸屬感兩方面。
一是城市現代觀念的代際差異。農民工提高自身的勞動技能和就業能力的主動意愿一定程度上能從培訓意愿上反映出,同時反映出農民工是否具有樂于接受新經驗并樂于提升城市現代價值觀念。農民工自我發展、自我提升的意識越強烈,培訓意愿就越強,這對農民融入城市社會將會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由表6得知,老一代農民工中71.2%不愿意接受培訓,而新一代農民工中有75%愿意參加培訓,他們自我發展、自我提升的意識和主動性較老一代明顯強多了。見表6。
表6 兩代農民工對培訓意愿情況(單位:%)
二是城市歸屬感的代際差異。根據表7老一代農民工中
表7 兩代農民工自我身份的判斷(單位:%)
表7顯示,85.9%認為自己仍然是農民,而新一代農民工認為自己不是農民的比例明顯提高,高達到31.1%,表明新一代農民工中相當比例的人對自我身份的認同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制度性身份。但總體數據顯示,兩代農民工中多數人仍然認為自己的身份是農民,表明絕大多數農民工對自我身份的認同仍然以制度性身份為主,沒有對城市產生歸屬感。究其原因,當前的政策、城市居民對外來務工農民工的態度等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總體調查結果表明兩代農民工在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endprint
放棄自家宅基地意愿也是衡量農民工的鄉土認同感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否愿意放棄農村的宅基地而獲得城市戶口,從某個方面反映出農民工對城市的歸屬和認同程度。根據表8可見,老一代農民工中90.9%不愿意放棄農村宅基地,而新一代農民工中不愿意放棄農村宅基地的比例下降為53.3%。顯而易見,新一代農民工對鄉土認同感、土地的依戀程度明顯在逐步減弱。見表8。
表8 兩代農民工放棄宅基地的意愿情況(單位:%)
留在城市社會的意愿直接反映了農民工對城市的歸屬程度,留城意愿越高,說明農民工的鄉土認同感越低,對城市的歸屬感越強。表9數據顯示,老一代農民工中65.2%不愿意留在城市,而新一代農民工中高達72.7%的人愿意留在城市,表明新一代農民工的鄉土認同感較低,對城市的認同感較高。數據結果表明兩代農民工在留城意愿方面存在明顯的差別。見表9。
表9 兩代農民工留在城市社會的意愿情況(單位:%)
留在城市社會的意愿直接反映了農民工對城市的歸屬程度,留城意愿越高,說明農民工的鄉土認同感越低,對城市的歸屬感越強。表10數據顯示,老一代農民工中65.2%不愿意留在城市,而新一代農民工中高達72.7%的人愿意留在城市,表明新一代農民工的鄉土認同感較低,對城市的認同感較高。數據結果表明兩代農民工在留城意愿方面存在明顯的差別。見表10。
表10 兩代農民工留在城市社會的意愿情況(單位:%)
三、基本結論
自1989年民工潮以來,農民進城務工的歷史已有20余年,這是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中的必經之路。綜上所述,兩代農民工在經濟和心理融入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社會融入方面無明顯差異。相對于老一代農民工,新一代農民工融入社會的欲望強、程度深。由于成長背景和教育程度不同,他們的經濟收入和消費情況勢必比老一代要高。由于新一代農民工基本上沒有務農經驗,他們對鄉土的認同感較弱,而對城市的歸屬感比較強烈,渴望留在城市。值得注意的是,新一代農民工對自身的教育培訓意識也比老一代農民工強烈,說明他們對自我發展、自我提升的欲望強烈,希望盡快融入社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城鎮化的發展,新一代農民工的比重會逐年增大,同時他們的就業和定居在城市的機會也會增加。可以預見,隨著農民工與城市發展并存下去并且向市民轉變的比例逐步增大,未來如何應對新一代農民工這一新群體,已經成為城鎮化無法避免、必須解決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參考文獻:
[1] 周瑩.青年與老一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代際比較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9,(3).
[2] 楊聰敏.農民工權利平等與社會融合[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0.
[3]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農民工市民化[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1.
[4] 劉建娥.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J].云南大學學報,2011,(10).
[5] 劉彩云,黃國清.農民工市民化代際差異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科技,2012,(9).[責任編輯 王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