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江月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人們對于信息的大量需求,一種名為“人肉搜索”的特定引擎出現,然而對于“人肉搜索”人們持有的態度是什么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進行了調查,并為“人肉搜索”的規范化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建議。
關鍵詞:“人肉搜索”;雙刃劍;隱私權
前不久,一部名為“搜索”的電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由它衍生出的“搜索體”,即“我是XX,為了XX。我曾XX,如今XX。我叫XX,我的故事,或許也是你的故事!”不少網民將這種搜索體作為一種發泄方式,撰寫自己的信息,一度在微博瘋傳,受到人們追捧。
我們所熟知的搜索引擎有百度、google、有道等等。而關于“人肉搜索”,也有它特定的搜索引擎——“人肉搜索引擎”。該引擎正規定義是指利用人工參與來為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種機制,實際上就是通過其他人來搜索自己搜不到的東西,與知識搜索的概念差不多,只是更強調搜索過程的互動而已。搜索引擎也有可能對一些問題不能進行解答,當用戶的疑問在搜索引擎中不能得到解答時,就會試圖通過其它幾種渠道來找到答案,或者通過人與人的溝通交流尋求答案。該引擎的三大特點是:破案神速、偵查能力強、全民總動員。回想2006的美女虐貓事件,該事件在網絡上掀起了軒然大波。在僅僅不到六天的時間內,借助于強大的人肉搜索,該事主的聯系地址、姓名、工作單位等等信息都一一被曝光。其效率和功能甚至可讓警方遜色。網絡上有句話非常傳神地描述了這種引擎的強悍功能:“如果你愛一個人,那就把他放到人肉搜索引擎上去,你很快就會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一個人,那就把他發放到人肉搜索引擎上去,因為那里是地獄”。
就人們對“人肉搜索”的持有態度,我們進行了調查。從網絡與實地的調研情況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于“人肉搜索”這個話題保持著高度的敏感。與其它普通話題不同的是,面對這種涉及私人的問題,大多數人對我們的訪問帶有一種排斥的態度,很少有人愿意配合我們的攝像,更多的人愿意填寫不記名的調研問卷。
可以說,人們對于“人肉搜索”的態度是又愛又恨。但只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人們的態度是隨著相關事件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的。從最先開始的女子虐貓事件到“表哥”事件,人們對“人肉搜索”的贊賞態度可謂是溢于言表。在“虐貓女子”的名字、電話、家庭住址被“人肉搜索”后,該女子收到了來自各方各界的批評、指責甚至辱罵,最后不堪忍受壓力,辭了工作,隱姓埋名,遠走他鄉。由一塊“表”的意外曝光而遭“人肉”的貪官楊達才的落網,則讓網民直呼“大快人心”。與傳統的實地查找信息的方式對比,通過網絡而形成的人際圈,能夠更及時地提供大量的信息。
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借助互聯網的高效快速,“人肉搜索”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在汶川地震中,“人肉搜索”引擎就幫助了無數的災區群眾找到了親人。還有相關網站,幫助人們找到自己失散多年的家人與朋友。這種尋找凝聚了整個人脈關系網的力量,潛移默化形成了互幫互助的風氣,團結了人心,促進了社會和諧。而“人肉搜索”挖掘出的社會不良現象,也因暴露在陽光底下而湮滅或受到公眾批判或受到司法的公正審判。從上面所述可見,這些無疑是一種弘揚社會正能量的行為,它使得有效監督進一步社會化,從小眾監督上升到大眾監督的有效手段,為推進反腐倡廉、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和弘揚正能量提供了強有力的武器。
然而“人肉搜索”的威力過于強大,甚至到大到了讓事態過分發酵而走向了當“搜索”初預設效果的反面。人們開始對這種搜索行為進行了必要反思。如中國游客“埃及刻字事件”固然讓國人感到難堪甚至恥辱,可最后“人肉”結果卻是以為未成年的初中生。年幼的初中生卻承受了炮彈般的各種指責和辱罵。孩子沒有得到正確的、善意的教育,反而招致了千萬網名的辱罵。我們不難想象,孩子的未來可能會因此而充滿艱辛,內心的創傷也難以平復。2013年年末的陸豐少女跳河事件也就是僅僅的兩百條轉發而導致的??杀氖桥]有為自己的清白戰斗到最后,反而選擇了自殺來結束一切的流言蜚語。女孩用年輕的生命再一次佐證了人言可畏的悲愴和無奈。
事實上,“人肉搜索”是具有強烈的“中國特色”的。雖然在國外也有“人肉搜索”,但由于國外網民自我保護意識較強,對隱私的認識比較全面,加之法律制度完善,因此在國外這并未成為一個社會性話題。正如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一樣,“人肉搜索”引來正義的同時,也引來了國人骨子里愛圍觀的劣根性。圍觀不可怕,可怕的是圍觀者的言語。他們多以道德的最高點自居,毫不遮攔的“教育”當事人。更有甚者,直接將當事人的聯系方式、家庭住址、甚至父母及親人的信息發布在網上,任由“正義使者”登門騷擾和圍攻。根據我國《憲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這已經構成了對個人的隱私權和名譽權的傷害。
不管人們如何看待“人肉搜索”,它已經從某種角度上成為了網絡暴力的代言詞,而這種語言暴力是對肉體暴力的一種升級。從語言殘害到精神殘害的一種發展,本質上反映的是一種網絡倫理道德的缺失。這種看似團結一致的“全民運動”,其實某種程度上是為了滿足個人的好奇心和私欲。更可怕的是,這其中不乏為一己利益而對他人進行惡意打擊報復的預謀分子。他們通過發表幾張圖、幾句煽風點火的評論,輕而易舉的誤導了民眾。在“人肉搜索”的幌子下,這種幾乎犯罪的行為被合理化、正義化,滿足了不法分子的心里訴求,甚至是經濟利益訴求,無形中助長了惡勢力和社會不正之風。不僅如此,信息的暴露變得輕而易舉,販賣信息甚至成為了一項收入來源。因此這種“以暴制暴”的方式如今已經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這種一針下去不顧后果的“人肉”療法,其效果往往不佳,副作用卻非常明顯。
那么,如何有效的利用“人肉搜索”這把雙刃劍呢?
首先,完善我國法律條款,注重對隱私權的保護。目前我國對于網絡及其相關的法律明顯滯后,尤其是如何加強網絡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建立良好的網絡監管機制,應是我國法制建設中的重點之一。“人肉搜索”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搜索”沒有度。過分的搜索忽視了對個人隱私權的尊重,進而上升成為一種網絡暴力”甚至延伸到社會中的“現實暴力”。究其根本,是我國法律對公民隱私保護的重視程度不夠。人愛窺視的好奇心既然無法更改,那么就有必要做到用法律對個人隱私的高度保護,以及對泄漏他人隱私的適當懲罰。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無論從簡單的注冊登錄到復雜的財務信息,個人信息面臨著一種半保護的邊緣。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化的不斷推動和完善,個人的諸多信息必將更多的公開。那些不愿透露隱私的民眾也面臨著被迫公開信息的問題。而法律對個人隱私保護的體系尚在努力進行和完善之中。因此我國現階段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有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在互聯網管制方面的相關法律尚不成熟。雖然我國將隱私權明確寫入《憲法》,但是卻將隱私權的范圍劃分的很小,就從“人肉搜索”而言,這并不足以起到保護當事人的作用。
其次,實行網絡實名制。我所談網絡實名制并不是簡單的實名,而是指個人在網絡上從事的一切網絡語言和行為必須以真實姓名進行,但其真實信息只有相關管理人員才有權限查詢。這實際上是要求網民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對污蔑和辱罵的行為進行震懾,從社會道德的角度對網民監管。從根本上減少語言暴力帶來的網絡暴力,增強公民的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心,促進“人肉搜索”的健康發展。
西方有句名諺:“你揮舞拳頭的自由止于我的鼻尖”?!叭巳馑阉鳌痹跒楣裎覀兇罱撓档钠脚_,揭露不良現象,伸張社會正義的同時,也應該避免牽扯或騷擾公民的私生活。我相信,當網絡秩序得到規范,網絡生活得到保護,“人肉搜索”得到良性發展時,我們將既有揮舞拳頭的自由,又有不受傷害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李紅琳;謝純;論“人肉搜索”對網絡隱私權的侵犯[J];消費導刊;2009年14期.
[2]翟慧慧.“人肉搜索”VS“網絡道德”[J].網絡傳播,2008(11):4-5.
[3]張華.“人肉搜索引擎”:彰顯了網絡的什么力量?[J].網絡傳播,2008(3):38-39.
[4]全鳳英;;“人肉搜索”的倫理得失[J];懷化學院學報;2010年0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