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蔬菜產業發展已成為引領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助推器。北碚區是重慶的都市花園,在發展蔬菜產業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交通、科技優勢,其優美的生態環境為發展有機蔬菜、野生蔬菜、木本蔬菜以及蔬菜育苗和蔬菜加工等產業奠定了基礎。對北碚蔬菜產業發展的現狀、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因地因時,優化蔬菜種植品種,轉變經營理念;形成高效栽培模式;推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加強有機認證;大力扶持培育初、精、細加工業;提高生產的組織化程度”等發展對策。
關鍵詞 蔬菜產業;現狀;對策;重慶市北碚區
中圖分類號:F326.13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07-042-05
知網出版網址: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506.2226.016.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5-6 22:26:00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改革不斷深入,農業產業結構得以不斷優化升級,促使農業發展從傳統向現代轉變,同時,城市對新鮮農產品的的依賴度愈來愈大,這就給近郊農村農業發展增添了更大的活力,其中蔬菜育苗、種植、加工、銷售成為近年來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以大棚蔬菜種植和規模化蔬菜生產基地為生產方式的蔬菜產業,就成為了帶動都市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明顯標志。
重慶市北碚區擁有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大氣水體質量,其地形多樣,立體性強,地貌包括低山、淺丘、平壩3種類型,多樣性的地形為蔬菜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自然條件,例如:低山坡地適宜發展木本蔬菜、野生蔬菜生長,淺丘適宜發展葉類蔬菜或排水條件好的莢果類蔬菜,平壩適宜發展大棚蔬菜、蔬菜育苗、水生蔬菜等。2008年,國家農業部制訂了《全國蔬菜優勢區域發展規劃》,將全國蔬菜生產劃分為四大功能區八個優勢帶,重慶市被列為冬春蔬菜優勢區的長江中上游冬春蔬菜優勢帶,夏秋蔬菜優勢區的云貴高原夏秋蔬菜優勢帶[1]。為此,從2010年開始,北碚區委、區政府就啟動實施了新增十萬畝蔬菜基地的計劃。為推動全區蔬菜種植銷售,區里還專門出臺優惠政策,每年由區級財政拿出1000萬元用于蔬菜種植銷售補貼,并將從2013年起增加到1500萬元。
1發展意義
(1)北碚區是重慶主城九區之一,隨著兩江新區的建設,境內農村范圍越來越少,但是對農產品尤其是新鮮蔬菜的需求越來越多。北碚蔬菜產業的發展不但對北碚農業結構調整意義重大,而且部分地影響著重慶市蔬菜供需平衡。
(2)蔬菜產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直接影響農民的收入和就業率。兩江新區建設產生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發展蔬菜產業可以吸收大量的剩余勞動力。
(3)蔬菜產業具有投入少,產出高,生長周期短,加工種類多,產業鏈長,豐產容易,商品率較高,市場空間較大,發展前景好的特點[2]。蔬菜產業對北碚區的農村經濟貢獻大,帶動面寬,兼具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增加財稅、增加就業及保持農村穩定等功能作用。尤其是重慶直轄后,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經濟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城市人口也越來越多,對農產品尤其是新鮮蔬菜需求更是供不應求,對平衡重慶市的蔬菜市場價格具有顯著作用。
2發展現狀
2013年,北碚區蔬菜種植面積1.67萬hm2,產量40萬t,產值約10億元,其中食用菌產量8000 t,產值約1億元。主要分布在金刀峽、三圣、柳蔭、龍鳳橋、東陽等鎮街。在蔬菜產業結構調整中,把引進業主、培育龍頭作為蔬菜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目前全區已有規模種植大戶和企業46家[成片種植面積(50×667) m2以上],種植面積超過800 hm2,孕育了“金刀峽糯玉米”、“龍鳳橋槽上蘿卜”、“澄江中石盤水藤菜”、“復興食用菌”、“黑水灘河流域瓜果蔬菜”等地域特色蔬菜品牌。2011年北碚區被重慶市農業委員會授予“無公害蔬菜產地縣”稱號。
目前,北碚已建成蔬菜大棚187 hm2,無公害蔬菜基地9000 hm2;推廣殺蟲燈437臺,有效控制蟲害面積1467 hm2;已建成蔬菜標準園4個,分別為復興鎮三樹村王永新蔬菜基地、柳蔭鎮麻柳河村孝貴蔬菜專業合作社蔬菜基地、東陽街道勝利村林茂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蔬菜基地和金刀峽鎮石寨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蔬菜基地;培育蔬菜種植區級龍頭企業2家,即重慶梨木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和重慶潤樹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
3發展優勢
3.1自然資源優勢突出
北碚區屬深丘淺山地貌,以山地為主,分布有丘陵、河谷和平壩,適合耕種面積占全區土壤面積的81.7%;屬典型的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農業氣候資源好,年平均氣溫18.2℃,夏熱冬暖,春長秋短,四季分明,光雨熱同季,日照充足,暖季光照多,光合潛力大。
近年來,北碚充分利用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水利建設、農業專項資金等整合打造標準化農田,勾勒出了發展蔬菜產業的藍圖。
3.2區位優勢明顯
根據現有農業產業基礎和資源的區位優勢,優化產業布局,加快促進嘉陵江以東柳蔭鎮、金刀峽鎮、三圣鎮為核心的柳蔭都市農業發展區,該農業發展區是北碚區委、區政府定位的“五區四帶”發展戰略之一,毗鄰重慶市兩江新區,以此穩步發展以蔬菜、林果為主的優勢產業,加快發展以花木、養殖為主的特色產業,大力發展以觀光、體驗為主的休閑農業,是北碚區獨有的區位優勢。目前,“農業產業項目+服務設施+體驗區”的北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組團式發展模式已初具規模。
3.3科技人文優勢顯著
北碚區地域內有全國重點院校西南大學,其園藝園林學院具有蔬菜新技術、新品種的試驗基地和孵化平臺的優勢。同時,在蔬菜發展上,北碚區政府聘請了西南大學幾名教授長期指導蔬菜產業發展,積極搭建龍頭企業與專家、專家與政府的溝通平臺,向農民和各類產業經營主體提供先進、適用的蔬菜生產技術,提高北碚蔬菜生產的科技含量,為北碚蔬菜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
近年來,北碚大力引進和推廣蔬菜新品種和新技術。2007年以來引進了希特瓜果蔬菜砍瓜、金絲瓜,引進了優質木本蔬菜辣木,推廣種植了其自己研發的‘西園4號’、‘西園8號’、‘西園10號’等系列甘藍等蔬菜新品種,蔬菜基地良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此外,在蔬菜田間管理方面,普遍采用了無土栽培、滴灌、噴灌、穴盤育苗、地熱育苗、生物防控等新優技術。
4主要問題
4.1品種結構不合理
北碚區蔬菜種植面積雖有1.67萬hm2,但設施栽培的面積僅有1667 hm2,占比不足2%,種類以適應時節的茄果類蔬菜、葉類蔬菜、瓜類蔬菜為主,極少有反季節蔬菜,更是缺少秋冬季和早春淡季供應的蔬菜品種,能夠進行綠色認證、有機認證的更是微乎其微。蔬菜種植業主沒有充分把握住平壩田、坡土、低山地的蔬菜種植優勢,選擇的蔬菜品種與氣候、地形不適宜,造成生產效益不大、收入不高。在蔬菜生產上,區域布局、基地建設缺少理論認證,沒有形成傳統生產區和相適應區的有機結合。
4.2沒有形成高效栽培模式
多數蔬菜種植戶文化水平較低,接受新技術、新品種和把握市場的能力差,應變能力低,種菜技術貧乏;一些蔬菜種植業主是從其他行業轉行過來的,沒有從事蔬菜種植的經驗;部分蔬菜基地缺乏技術好、責任心強的技術管理人員,因此在蔬菜基地經營中沒有形成高效栽培模式。
4.2.1 換季生產安排不當
蔬菜換季生產安排得科學與否,決定著獲得效益的大小。大多數蔬菜基地的技術負責人沒有宏觀的管理經驗,對基地沒有做出年度生產計劃或是計劃不合理,沒有利用好北碚的地形地貌、氣候、水資源環境等因素做出科學的蔬菜換季生產模式。
4.2.2 田間管理技術水平較低
經調查,發現多處蔬菜基地田間積水,灌排不暢通;大棚建設朝向不利于通風透光降濕;蔓生蔬菜植株間距栽培密度不合理;應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保花保果藥劑等沒有根據氣溫變化適當調整濃度;肥水管理不科學,沒有依據作物的生長規律合理適時施肥,甚至有些蔬菜種植人員用新鮮動物糞便澆灌作物,造成作物燒傷。
4.2.3 田間管理工序不夠規范
從事管理的人員雖然蔬菜種植技術較好,但缺乏對工人的管理經驗;大多蔬菜基地的工人都是附近農民,對傳統的蔬菜種植技術比較熟悉,但是缺少設施蔬菜栽培的經驗。這就使蔬菜生產的田間管理過程中容易出現問題,技術負責人在召集工人進行田間管理時,產生工序混亂,造成生產費時費工,效益低下。
4.3蔬菜生產與二、三產業的結合度不高
北碚區蔬菜發展勢頭強勁,擁有大規模的蔬菜種植基地20多個,但是沒有一家從事第二產業,專門從事加工生產的企業更是鳳毛麟角。蔬菜發展與第三產業的結合也不緊密,休閑、觀光、體驗式農業才初步成形,名氣不大,沒有上規模,僅有重慶石寨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了休閑體驗式蔬菜生產模式,但是還不夠成熟;沒有形成體驗田園生活與品嘗綠色蔬菜為一體的休閑度假為主的休閑農業。
4.4加工業欠發達
北碚共有蔬菜種植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30多家,但是沒有一家是加工型企業,蔬菜產品的附加值沒有得到開發,獲得經濟效益較少,阻礙了蔬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據統計,北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僅有5家企業分別從事豆類、竹筍、食用菌、花椒等產品的加工包裝,沒有一家從事新鮮蔬菜的初加工或深加工的企業。
4.5組織化程度不高
北碚目前蔬菜種植面積居重慶市前列,食用菌產量更是占全市的絕對優勢,但是全區從事蔬菜生產的僅有區級農業產業龍頭企業2家,沒有一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從事蔬菜生產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有33家,但是真正能上規模、實現“企業+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的不多,帶動農戶數較少。組織化程度處于全市的平均水平。
5發展對策
5.1因地因時,優化蔬菜種植品種,轉變經營理念
5.1.1 打造好傳統品牌
繼續做好“金刀峽糯玉米”、“龍鳳橋槽上蘿卜”、“澄江中石盤水藤菜”、“復興食用菌”、“黑水灘河流域瓜果蔬菜”等品牌蔬菜產業,形成一村一品、幾村一品、一鎮一品、幾鎮一品,最終形成鮮明的地域品牌,實現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打造高效的蔬菜產業格局[3]。
5.1.2 發展好特色產業
牢固樹立“你有我早,你早我特”的蔬菜種植觀念,以科技為先導,以效益為中心,不斷優化蔬菜種植結構。(1)有條件的蔬菜基地優先發展蔬菜育苗產業,在大眾化品種上,做“早”的效益,提前育苗、提前定植、超前管理、提前上市,在時間差上提高蔬菜價格,保障生產效益[4]。(2)鼓勵一些企業在保障自己用苗的同時,向周圍農民推廣蔬菜新品種苗,實現生產規模化。(3)鼓勵企業和種植大戶發展特色蔬菜,彌補市場空白,實現高效益。如種植金色西蘭花,這是一個引進的特色品種,適應北碚氣候特征,不僅口感好、產量高,而且外觀好看,比一般的花菜提前10 d左右成熟,同等價格下,在市場上就會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5.1.3 加強與院校合作,建立蔬菜科研成果轉化示范基地
蔬菜產業化發展離不開科技支撐,蔬菜的新技術示范與推廣更需要開發研究、推廣服務、經營管理。(1)加強與西南大學、重慶市農業科學院、中國柑橘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合作,研發、引進蔬菜新品種。(2)建立西南大學、北碚區農業委員會、鄉鎮農業服務中心以及蔬菜種植戶的技術人員為一體的全方位技術服務體系,推廣、示范應用新品種和新技術。(3)培養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尤其是培訓蔬菜基地技術人員的經營管理技術,形成良好的經營管理理念,合理、適時地種植蔬菜。(4)區、鎮、村三位一體服務好蔬菜的包裝運輸、貿易、生產經營,確保蔬菜的銷售渠道暢通。當務之急就是建立蔬菜科研成果轉化示范基地,做好示范帶頭,做好對農民的技術培訓。
5.2形成高效栽培模式
5.2.1 在地勢平坦的蔬菜基地優先發展設施蔬菜
引進先進技術,以生產反季節蔬菜和淡季蔬菜為主,大力扶持建設溫室大棚,發展反季節蔬菜鋼架大棚、優質蔬菜育苗溫室大棚、蔬菜軟化栽培大棚、無土栽培簡易大棚等。選擇適應性良好的蔬菜品種,如早春黃瓜、番茄,觀感和希特的金色花菜,以及產量高、易于貯存加工的豇豆等新品種,以點帶面,通過示范帶動,發展溫室育苗產業,發展標準化、規模化生產。
5.2.2 在坡土地,選擇發展葉類蔬菜、莢果類蔬菜、野生蔬菜
葉類蔬菜、莢果類蔬菜、野生蔬菜等對土壤的排水性、肥水管理、抗蟲性要求較高[5],建議在坡土地上栽培這些蔬菜。(1)有利于肥水管理,旱能澆、澇能排。(2)通風條件和采光條件好,有利于光合作用。(3)野生蔬菜對環境要求高,可以在坡土地上種植馬齒莧、魚腥草、糯米冬寒菜、薄荷、蕨菜、野芹菜等[6],這些蔬菜產量高、市場好、價格較高,有利增產豐收,獲得較高的收益。
5.2.3 在山丘地上,選擇種植木本蔬菜
木本森林蔬菜大多生長在林間、山野,適應性強,無污染,無公害,生、鮮、綠、野的特點突出;更重要的是木本蔬菜為多年生,壽命長,抗病蟲害的能力強,人工培育既能實現有機綠色生產,又能保持其山野風味和營養價值高的特性[7]。適宜北碚生長且有利于發展的木本蔬菜有:香椿、竹筍、楤木(刺龍芽)、枸杞等,2011年,北碚區農業委員會與西南大學共同引進的木本蔬菜新品種——辣木,在北碚金刀峽鎮示范種植成功。這些蔬菜口感好、無毒性、營養價值高,具有一定風味,易為大眾所接受,能夠打開廣闊的市場,實現高效栽培。
5.3推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加強有機認證
強化責任意識,要求農產品質量監管部門以及環保部門對蔬菜生產加強監管,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嚴格農藥安全使用間隔期。堅決鼓勵蔬菜種植者使用生態系統管理模式,建立無公害蔬菜、綠色食品蔬菜、有機蔬菜基地,并加強對技術人員的生產技術規范和商品質量標準方面的技能培訓。從蔬菜生產的種子、育苗、田間管理、收獲等環節抓起,嚴控各環節的質量,達到種子無公害、綠色育苗、田間管理透明、收獲蔬菜分等級,做到有品牌、有商標、有承諾,實現樹形象、創名牌,做到蔬菜生產從農田到餐桌全程質量監控,全程透明,生產信息公開化。加強農產品質量管理站的檢測力度,對蔬菜生產、加工、包裝、銷售實行標準化管理。加大農業執法大隊的執法力度,對賣假肥料、假農藥,以及銷售和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的嚴懲不貸,嚴把蔬菜市場關,保證消費者吃上放心菜。
5.4大力扶持培育初、精、細加工業
農產品采后處理加工增值潛力很大。建議根據北碚區特色效益農業發展的統籌安排,成立扶持蔬菜加工業的專項資金,在經濟上扶持培育蔬菜加工型企業,同時做好現有龍頭企業的環境優化、項目申報、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協調工作,最大最好地用足政府出臺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幫助企業做大做強。一方面,發揮北碚區傳統優勢,發展蔬菜的腌制、干制、罐藏、速凍和榨汁初加工[8];另一方面,逐步發展優質化、標準化和專業化的蔬菜加工,拓寬農業產品加工業的生產規模,重點引導重慶天潤食品開發有限公司、重慶和暢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重慶桂渝食品有限公司、重慶潤樹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等具有蔬菜加工功能的龍頭企業擴大再生產,對其增設蔬菜加工生產線進行重點扶持,力爭滿足重慶市場,銷往渝外市場。
5.5提高生產的組織化程度
(1)扶持培育龍頭帶動產業發展。發揮好重慶和暢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重慶亮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蔬菜生產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形成“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蔬菜基地周圍農民發展蔬菜產業,形成規模生產、標準化生產,提高農業組織化水平。
(2)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市場化的必然產物,在蔬菜生產過程中,農民自愿組織起來,在技術、資金、信息、管理、銷售、加工、運輸等環節實行統一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把無序的蔬菜產品競爭轉變為有序的生產競爭,抵御外來因素影響,提高蔬菜產品的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
(3)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大力發展設施蔬菜。土地流轉是實現規模經營、標準化生產的最有效途徑。通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合理流轉,推動農業集約化、組織化水平,為社會資本的進入提供合適的承接載體。
參考文獻
[1]張誼模,賀建君,田時炳,等.重慶蔬菜高效栽培六大模式[J].南方農業學報,2012,6(1):8-13.
[2]李貞霞,林紫玉,焦濤.河南省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11):2563-2564.
[3]張真和.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對策.中國蔬菜,2004(1):1-3.
[4]闞大學.中國蔬菜產業國際市場勢力實證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3,41(1):391-394
[5]何會.重慶市蔬菜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現代農業科技,2011,(16):167.
[6]雷蕾,張誼模,楊琦鳳,等.重慶、四川、貴州野生蔬菜資源考察收集[J].西南農業學報,2008,21(4):1054-1058.
[7]王興漢.野生蔬菜的開發與利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8]趙新慧.基于農業產業鏈視角的云南省蔬菜產業發展分析.安徽農業科學,2013,41(9):4116-4117.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