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山體、河流、湖泊所形成的自然山水格局,作為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是城市綠地網絡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簡介四川省自貢市自然山水格局及其基本特征。提出在自貢市中心城區綠地系統規劃中應歸納形成“一心都市聚茵、兩帶十字綠軸、三環綠屏交錯、四楔綠廊穿插、多園星羅棋布”平面與垂直相結合的立體化綠地系統布局結構。分析自然山水格局對自貢城市綠地系統(城市景觀特色,城市生態安全,構建城市綠色開敞空間)的影響。建議在今后的工作中針對不同地形地貌特征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研究和實踐,以便可以為丘陵山地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宜居城市提供更多的參考。
關鍵詞 自然山水格局;基本特征;城市綠地系統;構建;四川省自貢市
中圖分類號:TU98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04-019-05
知網出版網址: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320.1334.021.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3-20 13:34:00
Abstract: Linear relationship, openness and versatility are thre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pattern, and its existence have a necessary connection with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From the point of view that the natural landscape pattern affects the green system, this article research that the natural landscape pattern put as the basic skeleton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which can promoting urban green network system construction, shaping the city’s character, carrying 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creating a rich variety of green open spac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Key words: landscape pattern; basic features;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Zigong city
城市山水格局具有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雙重屬性,它不僅包括自然山體,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濕地本身,而且包括自然山水的相互位置關系,山脈水系走向以及大小等級、山水秩序、山水城的關系等[1],還包括人類對自然山水所做的有益補充。由山體、河流、湖泊所形成的自然山水格局,作為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是城市綠地網絡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1概況及基本特征
1.1自貢市自然山水格局概況
自然山水格局,即自然山水要素本身,主要是指山地、丘陵、濕地等地質地貌形態,以及依附于這樣的地貌形態自然產生的植被、動植物等內容[2]。自貢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市境東鄰隆昌、瀘縣,南連南溪、江安、宜賓,西接犍為、井研,北靠內江、威遠、仁壽。市域范圍轄自流井區、貢井區、大安區、沿灘區、高新區和榮縣、富順縣。總體地貌形態基本上只有2種:釜溪河、威遠河和旭水河形成的侵蝕堆積地貌,不同切割深度的丘陵地貌,形態為低山、丘陵,以中低丘陵為主。中心城區范圍內有40余座山頭,其中大部分山體鑲嵌在城市建成區內,主要山體分布如下。
(1)東北——西南走向:土柱村山體—馬鞍山—老關山—涂家山—天池山。
(2)西北——東南走向:天池山—寨子嶺山—瑪瑙山—水井山—毛角山—插旗山—半邊山。
(3)東南——正北走向:半邊山—孵化園山體—大安寨山體—烈士陵園山體—土柱村山體。
3個方向的山體圍合成1個環形,形成“山在城中,城在林中”的景觀形象。
城區內的河流以沱江水系為主,市域范圍內一級河流為釜溪河,二級河流為旭水河、越溪河、威遠河、長灘河、舒灘河、望子河。其中釜溪河、威遠河、旭水河由東往西穿城而過,與河流兩岸的龍鳳山、富臺山、甄瓦山等形成獨特的山水相依的景觀形象(圖1)。
1.2自貢市自然山水格局基本特征
自然山水格局中,連續的山脈、蜿蜒的河流在形式上是一個線型的區域,可以作為線性廊道,獨立的山體、湖泊斑塊可以通過適當的景觀整理措施聯系單個的斑塊點形成具有一定文化意義的線性廊道。自貢市自然山水格局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線性關系。自然山水多呈線性空間的形式存在,其內部可以包括連續的線性空間,也可以包括非連續的,以一定文化意義聯系成一體的線性空間。自貢市市域范圍內沱江水系的一級河流釜溪河、二級河流旭水河、威遠河及其附屬的山水綠地發展而成的綠廊、綠道都具有線性關系。
(2)開放性。自然山水格局所附屬的山水綠地通常可以與城市綠地相結合布置,形成具有多種綜合功能的城市綠地形式,其意義體現在綠地空間的開放性和服務公眾性上。河流所附屬的山水綠地,除寬度較窄的地段作為防護綠地外,寬度較寬、現狀植被較好、景觀資源豐富的地段皆打造為公園綠地,如釜溪河復合綠道公園、水涯居濱河綠地、旭水河綠道等。景觀資源較好的山體,亦打造成公園綠地,作為游憩空間,如西山植物園、一對山公園、天池山公園、瑪瑙山山體公園等。
(3)多功能性。自然山水格局具備游憩娛樂、美化環境、生態保護、明確城市界限等多種功能,因此,依附自然山水格局的山水綠地可以建設成為多功能、多用途的城市綠地空間。
2依托自然山水構建自貢城區綠地網絡體系
城市內部山體形成的綠地斑塊、城市周邊山體形成的楔形斑塊、水體形成的城市河流廊道與道路廊道一起組成城市綠地的網絡體系。其本身所承載的歷史文化特殊性提升了載體綠地建設的重要性,從而促進了城市綠地網絡體系的構建。
自貢市在進行綠地系統規劃時,受現狀自然山水格局的影響,其綠地布局面臨著較為復雜的分析過程:首先要充分尊重城市總規和自然山水格局本底,其次,要從生態和游憩的角度合理安排綠地布局。
在《自貢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12—2030)》編制過程中,充分分析各項影響因素,依據自貢市自然山水形成的“一水穿城、淺丘密布”的格局,營造“半城青山半城樓,綠映釜溪貫市流”的城市景觀特色。
在中心城區綠地系統規劃中歸納形成“一心都市聚茵、兩帶十字綠軸、三環綠屏交錯、四楔綠廊穿插、多園星羅棋布”平面與垂直相結合的立體化綠地系統布局結構(圖2)。
“一心”是利用城區中自然山體、水灣形成位于城市中心的生態綠核,結合釜溪河鄧家壩至內宜高速區段水系、大安寨等制高山體,在東部新城、自流井、匯東和大安之間建設自貢未來百萬人口城市未來的“城市復合功能綠心”,借此達到引山入水、重塑城市特色的目的。
“兩帶”依托東西方向橫穿中心城區的大型帶狀公園釜溪河濱河綠帶和渝昆高速的防護林帶2個線形廊道交錯而成,是整個城市綠地系統的支撐。
“三環”是依托道路廊道圍合的兩道生態廊道以及由南邊的“插旗山—瑪瑙山—寨子嶺山”、西邊的“天池山—馬鞍山—土柱村山體”、東邊的“大安寨山體—孵化園山體—半邊山”圍合成的第三道生態屏障。這3條綠色生態屏障把城市外圍的生機引入城內,成為規劃建成區的生態保護屏障和氧氣源,以此支持城區小氣候的自我調節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可極大促進城市內部生態環境的改善。
“四楔”是由建成區外圍的山體與城區內山體連接、滲透所形成的4條楔形綠地,4條綠楔將城區與郊區有機地連接起來,加強綠地的連接度和滲透性。
在中心城區綠地系統規劃中以自然山水格局為基本骨架,依托城市復合綠心、道路防護林帶、建成區周邊的其他綠地以及公園綠地組成的生態斑塊,共同構建綠地系統網絡體系。
3自然山水格局在自貢市城市綠地系統中的作用
3.1構成慢行游憩系統的組成部分
自然山水作為城市綠地的載體,它所具有的線性景觀和開放性的特點,使其成為城市慢行游憩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貢市提出建設復合綠道網的要求,在城市建成區內構建形成市級復合綠道、區縣級復合綠道、社區級復合綠道三者交織的復合綠道網絡(圖3)。
3.2傳承歷史文化
在整個城市綠地系統體系中,自然山水格局不僅有其作為城市綠地的特性,自身還承載著一定的歷史文化特性。山體中現存的寺塔、廟宇,河流聯系的古橋、古亭等歷史文化遺址,使得城市中的自然與歷史文化遺址結合,對傳承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自貢市的天池山公園,因天池寺而聞名,打造為紀念性公園;位于貢井區旭水河旁的平橋瀑布,以鹽運為主題,打造為鹽運主題公園;其他以傳承文化為主題的公園還有自貢市烈士陵園、自貢市恐龍博物館、世界地質公園吉成井景區、彩燈大世界等。
3.3參與城市生態保護過程
自然山水形態都有其在長期的自然環境作用下所保留的生態特征,這些特征是由地質運動、氣候、動植物所產生的綜合性效應,是自然生態系統的外在表現,任何一處改變都有可能對生態系統產生影響[3]。因此,自然山水作為一種綠地形式參與城市生態保護過程,影響城市生態的綜合質量。
4自然山水格局對自貢城市綠地系統的影響
4.1對城市景觀特色的影響
世界上找不到2塊完全一樣的地形,不同的地形提供了每個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的自然環境空間,構成了具有城市個性的空間形態[1]。自然山水作為城市綠地系統的一部分,其獨特性的特征賦予了綠地系統地域特色。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通過對山水要素的運用和塑造,達到傳承歷史,強化地域特征的目的,增加公眾心理上對城市的認知感與歸屬感[2]。
自貢市以“千年鹽都”、“恐龍之鄉”、“南國燈城”而名聞遐邇,在進行綠地系統規劃時,這3種作為塑造的主要城市特色。規劃時,在原有彩燈公園的基礎上,新增彩燈大世界來強化“南國燈城”的城市特色;對原有的世界地質公園吉成井景區、燊海井公園、平橋瀑布進行保護和景觀提升,新增釜溪河復合綠道公園,為“千年鹽都” 傳承鹽運文化;對原有自貢市恐龍博物館所屬綠地進行擴建和景觀提升,讓“恐龍之鄉”的美譽得到更高層次的提升。
4.2對城市生態安全的影響
古人用傳統的風水理論來給城市選址,使中國許多城市的傳統布局與自然山水產生了十分緊密的聯系,根據《風水與城市營建》一書的研究顯示,中國獨特的山水地貌造就了中國一大半的城市都是山水格局城市,該書還詳細列出了諸多古城山水與城市的關系,把山水城市詳細的分為9類,包括“山環水、水抱城”,“山環水、水穿城”,“山環城、水含與城”,“城包山、水抱城”,“城包山、水穿城”,“城包山、水含于城”,“山是城,水抱城”,“山是城,水穿城”,“山是城,水含于城”等[4]。自貢市的山水與城市形成的“一水穿城、淺丘密布”的格局對承載城市生態安全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2]。
(1)山水形態的自然性、連續性、完整性和區域性有利于區分城市建成區與自然的邊界,從而防止城市無序蔓延,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截至2012年,自貢市中心城區用地多集中在釜溪河兩岸,城市擴建時受周邊的寨子嶺、天池山、謝家松嶺、太平山、插旗山、鐵匠山、毛角山等自然山體影響,未來城市發展方向轉向東邊,形成釜溪河“一水穿城”的格局。
(2)城區內的山水與城區外圍的山水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完整的山水格局起到把城外自然生態要素引入城市內部的作用,有利于城區內外水源補給、水體凈化、水土保持,從而形成更加穩定持久的城市生態圈。釜溪河的一級支流旭水河、越溪河、威遠河、長灘河、舒灘河、望子河可作為釜溪河的水源補給;由建成區外圍的山體與城區內山體連接、滲透所形成的四條楔形綠地,共同維持著城區內外的生態平衡。
(3)山脈水廊有利于形成城市的通風廊道,從而促進城市的空氣循環,并有效的把城市外圍的新鮮空氣帶入到城市中,調節城市氣溫,降低城市熱島效應。釜溪河由東至西貫穿整個市區,是天然的城市通風道,河道兩岸多地段有自然山體,植被茂盛,植被的凈污能力和減噪能力對周邊的空氣質量和氣溫調節作用都有著積極的效果,但是曲折的河道作為城市通風道的作用較小,只能形成良好的局部環境[5]。
(4)保持自然山水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可以形成相互聯系的生物鏈,形成生態通廊,保障生物遷徙,豐富物種多樣性。
(5)城市山水格局的完整性與連續性也是城市安全的基礎,其連續、完整的形態一旦遭到破壞,就可能引發山體滑坡、洪水泛濫等自然災害,威脅城市安全。
4.3對構建城市綠色開敞空間的影響
自然山水空間因其優美宜人的自然環境、靈活多變空間形式成為一個城市優質寶貴的休閑、休憩空間[6]。其連續性與完整性便于成為聯系城市公共空間的紐帶。在山水城市中,山、水、城的相互關系可以概括為:山環繞著城,城擁著山,山、水、城相依。山水與城市近在咫尺,人們可以十分方便地進入山水空間,漫步于山水之間,達到鬧中取靜的休閑體驗,真正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效應。同時,山水環境中不同的空間與尺度可以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山水和城市在大地上相融共生,可以組合出豐富多樣的開敞空間[7]。以自貢市的龍鳳山公園為例,公園游步道設置在龍鳳山的山脊線上,休憩空間、茶室建筑等設置在地形較緩的山底或山腰地段,公園中植物生長茂盛,身臨其中,會有比平地公園更豐富的游覽體驗。
5小結
目前,從國內其他城市情況來看,城市建設直接侵占城市周圍及市內的山體,部分溪流亦被填埋或掩蓋用于建造道路、房屋,城市原有的自然肌理和地形特色正在逐步喪失,這也給生態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一個城市只有充分尊重自然山水格局,構建符合城市自然特征的綠地體系,才能真正維護與改善城市環境和生態問題[2]。利用好了自然山水格局就更有利于促進城市綠地網絡體系構建、塑造城市特色、承載城市生態安全,創造豐富多樣的綠色開敞空間。因此,關于自然山水格局的保護及基于自然山水格局構建的綠地系統建設,建議在今后的工作中針對不同地形地貌特征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研究和實踐,以便可以為丘陵山地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宜居城市提供更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徐華偉.完形城市自然山水設計研究與實踐探索[D].重慶:重慶大學,2005.
[2]鄭濤.杭州市山水格局背景下的綠地系統構建研究[D].浙江:浙江農林大學,2010.
[3]辛金.基于生態觀的山地城市設計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2.
[4]龍彬.風水與城市營建[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5]席宏正,焦勝,魯利宇.夏熱冬冷地區城市自然通風廊道營造模式研究——以長沙為例[J].華中建筑,2010,28(6):106-107.
[6]吳人韋,付喜娥.中國山水城市與風景園林的融合—對錢學森先生山水城市觀的理解[A].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第十一屆中日韓風景園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杭州,2008:41-45.
[7]陳弘之,尚衛嘉,林廣思.山、水、人——香港城市山水的保育和建設之路[A].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第十一屆中日韓風景園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杭州,2008:128-137.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