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部隊是中國海上掃雷部隊的先驅—上個世紀50年代,靠幾條登陸艇改裝成掃雷艇,執行長江口反水雷作戰,掃通封鎖大上海的咽喉門戶;上個世紀70年代,援外掃雷作戰中,12艘輕型掃雷艇掃除了26枚號稱世界最先進的水雷……
斗轉星移,進入21世紀,新軍事變革的浪潮席卷世界。面對風云變化的國際形勢,面對詭秘險惡的海上雷場,這支英雄的團隊再次解纜出征,和“水下伏兵”斗智斗勇,無所畏懼,摘取了一個又一個人民海軍掃雷史上的第一。
軍裝在身,使命在肩
8月上旬,東海某海域傳來一聲聲巨響,2枚新型智能化戰雷被東海艦隊某水警區掃雷艦大隊成功引爆。剎那間,兩朵潔白的“水蓮花”在海天之間拍浪而起。這是我海軍反水雷艦艇首次成功獵掃該型智能化水雷,也標志著我海軍反水雷作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作為常規武器中惟一的戰略武器,水雷以其造價較低、易布難掃、隱蔽性強、殺傷力大等特點被稱為“水下伏兵”、“水下原子彈”。 1945年,美國用水雷封鎖日本本土,使其工業產值減少2/3,數百萬人挨餓,史稱“饑餓戰役”;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國兩棲攻擊艦“特里波里”號、“宙斯盾”級巡洋艦“普林斯頓”號受到水雷重創,最終放棄了在科威特登陸的計劃……
常年和這樣可怕的對手接觸,掃雷部隊官兵也被稱為“海上敢死隊”。為此,世界各國海軍幾乎都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所有艦艇無論噸位多大、級別多高,在海上遇到掃雷艇時,都要向它鳴笛致禮。
自1950年3月成立以來,大隊官兵就開始和水雷“打交道”, 圓滿完成長江口掃雷作戰、解放一江山島、援外掃雷作戰等5次作戰任務,實布、清除各型水雷100多枚,有效填補海軍掃雷史上的20余項空白,成為海軍反水雷作戰的中堅力量。
近年來,他們更是根據水雷的發展變化,組織一次次實掃戰雷演練,以訓代戰,和水雷繼續“過招”。東海艦隊一名領導感慨,實掃戰雷演練和實戰有著高度的一致性,必須要有高超的技術、嚴密的組織、敢于擔當的態度。貼近實戰自然就會帶來危險和風險。十多年前,訓練中的一次事故依然讓不少官兵心有余悸。演練中,由于水雷發生故障,剛剛入水不到10秒就發生爆炸,沖擊波直接把艦艇后甲板抬了起來,露出了螺旋槳,巨大的沖擊力把部分官兵當場震暈。更為可怕的是,另一枚在后甲板準備投放的水雷也被高高彈起,結結實實地把艦艇甲板砸出一個大坑,所幸沒有爆炸。在“鬼門關”上走了一遭,有人提出疑問,實布實掃戰雷的演練還要不要搞?上級領導和大隊官兵擲地有聲:“只要實戰需要,困難再大、危險再大,我們也要繼續搞下去。”
蟄伏是為了更好的行動。接下來的幾年里,他們拼命訓練,航道、淺灘、江河口、島礁區,哪兒可能布設雷障,就到哪里練掃雷。白天、黑夜、霧天、風浪天,無論氣候多么惡劣,照樣出海訓練:他們牽頭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三位一體”研究,對反水雷手段進行攻關,針對演練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制定了幾十萬字的應急情況處置預案;他們還多次請來駐地心理學教授為官兵進行心理疏導,并每年組織戰備形勢教育,引導大家認識到反水雷作戰的
重要性。
2007年,某新型智能化戰雷列裝部隊,得知這一消息,大隊主動申請組織一次演練,實布實掃該型戰雷。協調會上,上級機關問到,“你們有沒有把握?”大隊領導毫不猶豫地回答:“沒問題!”
面對生死考驗,人人都會害怕、畏懼,但真正的軍人永遠一往無前。出征前夕,不少官兵都留下了遺書、寫下了血書,某艇官兵在血書上宣誓:“軍裝在身,使命在肩,縱然面對生死,我們仍無所畏懼”。那天,實掃戰雷演練展開,掃雷艦艇編隊向雷區挺進。 一秒,兩秒,三秒……每前進一步就意味著可能向雷爆邁進了一步。
“X X X 米!”距離手大聲報告。熟悉掃雷的人都知道,這已經快到雷爆臨界點。而戰雷依然毫無反應。是繼續還是掉頭?大隊領導果斷決定,頂著風險繼續向前。10米、20米、30米……艦艇繼續向雷區深入,所有人手里都捏了一把汗。再狡猾的狐貍也斗不過老練的獵手。終于,掃雷具觸發了戰雷,隨著一聲轟然巨響,該型智能化戰雷被成功掃除。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此次掃雷演練,他們創下了首次實掃某新型智能化戰雷、首次一次性掃爆2 枚不同引信工作制度的戰雷、首次實施艦艇遙控實掃戰雷、首次實時監控掃雷情況等4項海軍掃雷新紀錄。
手握寶劍,練就硬功
掃雷,通俗地說,就是掃雷具、掃雷物理場和水雷引信之間的對抗。然而,事實遠比理論復雜,隨著技術的發展,某些智能化的水雷可以切換10多種工作機制,抗掃率達到了90%。
面對水雷的“倒逼”,大隊黨委一班人再次帶領部隊向世界級的難題發起挑戰。為了掌握磁場、聲場、次聲場等掃雷物理場在水中的具體分布規律,大隊領導帶頭學習反水雷專業知識,從《電磁學》、《聲學》、《自控原理》等書籍學起,扎扎實實學通學透理論知識,撰寫論文上百篇。多批組織水武專業人員赴院校、研究所學習新型水雷構造原理,并邀請專家教授赴演練現場指導,集體攻關新型智能化水雷的技術對抗方法。
2009年,大隊實布實掃戰雷訓練再次獲得批準。鑒于掃雷時的巨大風險,以往的掃雷演練,大多在戰雷上系留浮標方便辨認。演練前,大隊領導出人意料地決定,把戰雷上的浮標全部撤掉,改為在戰雷附近設置浮標。
此次演練,3枚并不完全確定位置的戰雷被成功引爆,還實現了首次使用某新型掃雷艦編隊實掃戰雷、實戰智能化戰雷掃除概率100%等海軍歷史上的多個首次。同年,他們再接再厲,使用新型遙控掃雷艇首次掃除兩型新型戰雷,填補了海軍空白,更打破了外國專家對該型水雷“誰也掃不動”的定論。
近年來,海軍新式掃雷艦艇裝備迅猛發展,一批高科技掃雷艦艇陸續裝備大隊。為使新裝備盡快形成戰斗力,大隊黨委一班人帶領部隊積極配合廠方、研究所進行了大量的實驗試航,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他們還積極開展信息化條件下的訓法戰法研究,先后形成了“戰斗小組”式組訓、“實崗鍛煉”式后備骨干培養、“分更次”訓練等訓練模式,自制了錨雷、沉底雷、錨雷解脫裝置等多種訓練保障器材,促進了大隊官兵技戰術水平的不斷提高。
2011年8月,大隊又一次進行實布、實掃、實獵新型戰雷演練。與2009年的演練相比,他們再向前邁進一步—把水雷上方的浮標全部撤掉,并請來海軍水雷戰專家教授及反水雷部隊領導20余人到現場觀摩。“這型水雷是我國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智能化戰雷,可以根據目標性質,自行設定參數,有選擇地打擊特定目標。”在場的海軍水武業務長認為,這次獵掃,難之又難,險之又險。演練在凌晨悄然打響,“敵”艦趁著夜色在某海域布設了水雷。“奉化”艇、“崇明”艇、“張家港”艦輪番上陣,時而組成“梯形隊”,時而又變換“人字隊”,使用了艇具合一、拖曳式聲磁聯合掃雷等多種方法,隱藏在海底的水雷就是紋絲不動。
現場指揮員當機立斷,下令進行滅雷。“獵雷部署!”、“滅雷部署”、“準備右舷投放滅雷
具!”……隨著一道道指令,官兵們從機庫里迅速推出秘密武器——“機器人”。通過艦用吊臂,“機器人”被放入水中,在聲納的準確引導下一步一步接近目標。“啟動滅雷具攝像裝置”,攝像頭打開,水雷的圖像越來越清晰。“投放滅雷彈!”在場所有官兵都屏住呼吸,凝神注視
著海面。
1秒、2秒……突然,一聲悶響,海面上噴出數十米高的水柱,巨浪滔天,亮起一道一道“水幕彩虹”。“別人不敢越雷池半步,我們偏偏要越雷池、趟雷海。這不僅需要膽魄,更需要練就高超武藝。”大隊長告訴記者,近年來,大隊順應新形勢新任務,不斷練就過硬的反水雷本領,由原先單一的掃雷方式,發展為現在集接觸掃雷、非接觸掃雷、獵雷、硬摧毀掃雷等多種掃雷模式為一體的復合型掃雷作戰拳頭部隊。
成功永無止境,創新永不止步
在大隊的一面墻上,有這樣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成功永無止境,創新永不止步。
從2004年開始,該大隊先后有數艘新型遙控掃雷艇陸續列裝部隊,專業軍事指揮干部少、技術士官數量多形成的“比例失調”,影響新裝備整體性能的發揮。2011年,大隊黨委開創性地提出從優秀士官隊伍中遴選尖子擔任艇長。通過激烈角逐,6名士官脫穎而出,成為了海軍首批成建制士官艇長群體。
新型掃雷艇訓練沒有先例可循,沒有經驗借鑒,一個個問題像攔路虎又擺在他們面前。
士官艇長們迎難而上,通過大量試驗掌握了豐富的使用數據,徹底摸清了新裝備的技戰術性能,當年就全部通過考核,成為海軍新型遙控掃雷艇第一批“四會教練員”。
2011年8月的一天,長江口某海域波濤洶涌,聯合掃雷實兵演練拉開序幕,遙控掃雷艇編隊并肩進入演習海域。按計劃,掃雷艇駛離母艦后,要在水雷前方將其引爆。然而,預定距離到了,水雷確像“睡著”了一樣。難道方案有問題?還是哪個環節出了差錯?士官艇長冷青松和全艇官兵心跳加速。面對戰友遲疑的眼神,冷青松還是果斷下令:降低速度,采用手動工作制!距離越來越近,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突然,伴隨著“轟隆隆”一聲巨響,水面盛開了五十多米高的水柱,冷艇長和戰友們激動地擁抱在一起。他們成功掃爆了一枚智能化戰雷,又一次填補了海軍掃雷史上的空白。
掃雷艦艇編隊掃雷戰術訓練組織實施程序復雜、海上掃雷訓練受氣象等自然條件影響較大,為了提高掃雷訓練的效益,該大隊在廣泛調研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申報研制“掃雷戰術訓練模擬系統”的項目。當時,海軍主戰裝備模擬訓練系統的研制才剛起步,該項目很快得到了上級的支持,專項下撥數十萬元的科研經費。功夫不負苦心人,在研究所、海軍裝備研究院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他們成功研制了“掃雷戰術訓練模擬系統”。
以前,傳統海上掃布雷訓練強度大,數百公斤重的訓雷,每掃一次就要布一次、撈一次,官兵不但辛苦,訓練效率也不高。如何既能縮短布、撈雷周期的同時,又提高掃雷訓練的質量效果?該大隊將目光瞄準了“掃雷實時監控系統”。項目啟動沒多久,沒資金、缺技術、少骨干等等一系列問題又擺在了他們面前。
在技術專家的大力支持下,大隊領導帶領攻關組經過海上百次摸索實踐試驗,成功研制了“掃雷實時監控系統”,有效解決了掃雷結果難以檢查、掃雷過程難以監控、反復布撈水雷既費時又費力等問題,使訓練效益提高了十多倍。
現代戰爭,很容易誤入信息迷霧,如果不能有效過濾鑒別,就很可能掉進信息陷阱,一敗涂地。在一次聯合演練中,面對作戰屏幕上雪花點般的水底目標,由于識別出現錯誤,3艘新型掃雷艇剛進入戰場就觸發水雷,提前結束戰斗。大隊黨委在盤點這次“戰斗”失利后認識到,建立“水底目標信息管理系統”已經迫在眉睫。
在前無經驗、手無資料的情況下,他們不等不靠、迎難而上,聯合海軍工程大學、科研所等10多家單位,研制了集數據采集、管理和反饋于一體的“水底目標信息管理系統”。隨著“水底目標信息管理系統”的投入使用,給該大隊反水雷訓練帶來了新變化,從目標搜尋、識別到最后掃爆,成功率大幅度提高。大隊政委方石打了個比方,有了這套系統,識別目標的難度大大降低,就好比原來要從100顆白米中挑一顆黑米,降為現在從10顆白米中挑一顆黑米的難度。”
如今,該大隊已經成為海軍掃雷部隊的試訓單位,他們著眼信息化條件下反水雷作戰使命任務,努力挖掘技術潛能,創新訓法、戰法,先后完成了惡劣海況條件、新技術雷種、夜間復雜條件和水雷“沉封”情況下聯合反水雷作戰等多個高難科目訓練,為海軍掃雷部隊訓練逐步走上科學有序的軌道邁出了新的一步。
責任編輯:何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