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亞皇家空軍(以下簡稱RAAF)的前身是創立于1912年3月的澳大利亞飛行團,這也使它成為世界上第二支組建的空軍,并于1921年3月成為完全獨立的空軍。二戰期間,RAAF兵力最高達18.2萬人,并擁有61個中隊的6200架飛機,這意味著在1945年,澳大利亞與加拿大同樣有位列世界第四的空軍陣容(僅次于美國、蘇聯和英國)。
空軍發展的決定因素——地理因素
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現階段,澳大利亞國防軍都特別重視空中力量的發展,這絕不是偶然,而是與其特殊的地理因素相關。澳大利亞國土遼闊,人口稀少且集中在不同的地理區域。其鄰近多是島嶼與海洋,澳大利亞實為南太平洋的最大島嶼。澳大利亞的地理特征意味著即使是國內部署,在本質上也等同于遠征。
澳軍方認為,當今空中力量在幾乎所有聯合軍事行動(包括軍種之間的聯合和與盟友的聯合軍事行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這種發展得益于三種補充能力。首先,空軍的情報、監視和偵察能力(ISR),這一能力會極大增強部隊對作戰空間的感知力;第二,空軍以常規和非常規方式改變作戰空間的能力,即以友軍自由進出、突破阻礙(反介入),構建作戰空間;第三,空軍以及時和恰當的方式對突發事件做出反應的能力,以控制行為能力產生準確效果。實際上,在今天的國際環境中,空軍力量的關鍵就是發現、改變和反應能力。在澳軍方看來,為了適應地理環境的需要,RAAF必須具備在內陸和瀕海各方向進行遠距離、持久的空中作戰能力。
遠征行動能力并非微不足道。目前,全世界具備這種能力的國家屈指可數,其中,以色列空軍堪稱是使用空中力量御敵于國門之外的典范,正是這種能力,使以色列可以輕松地對反以武裝組織頭目進行定點清除。為了適應環境,RAAF需要逐漸發展成為一支多功能空軍力量,能夠在澳大利亞以外的作戰空域執行多種任務。但人口稀少也限制了實現大空軍的財政和人力資源。RAAF的目標是建立一支小而精干、反應迅速的專業化空中力量。為此,澳大利亞國防軍和RAAF在對現役機隊不斷進行現代化改裝的同時,也在穩步推進一批新機換裝計劃。
“天空5077計劃”——提升C3I能力
早在1994年,澳大利亞就提出購買外國預警機來提高本國早期預警的能力,這個采購項目就是“天空5077計劃”。根據該計劃,澳空軍采購了6架波音公司生產的“楔尾”空中預警機(RAAF編號為E-7),這款預警機具備同時跟蹤和搜索多個目標的能力。它所提供的強大環境感知能力,將成為F/A-18A/B/F和未來的F-35A戰斗機的戰斗力倍增器。E-7預警機還可與澳海軍的“霍巴特”級防空驅逐艦配合,極大提升后者的監視和攻擊范圍。
E -7預警機的關鍵電子設備是MESA雷達,其比美??哲娧b備E-2、E-3預警機上傳統的機載預警與控制系統(AWACS)雷達更有效,它不需要依靠機械旋轉來監控空中目標。其雷達天線布局很特殊:一塊天線像魚的“背鰭”一樣垂直安裝在后機身上(兩側各掃描120°) ,另一塊像搭積木似的水平安裝在“背鰭”上部(縱向前后各掃描 60°) ,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天線陣,可360°掃描。
E-7預警機可同時跟蹤300個目標,在9千米高度飛行時探測距離達850千米,對戰斗機目標下視探測距離為370千米,還可用增程工作方式提高探測距離。能在任何天氣條件下鎖定600千米范圍內的180個目標,同時指揮24架飛機作戰。對一般戰斗機目標探測距離174海里以上,對一般護衛艦探測距離130海里以上。由于采用了最新技術,E-7的信息處理速度比E-2C高出10多倍。
“天空5402計劃”——提升遠程投送能力
2014年2月26日,澳大利亞國防部長史密斯宣布,RAAF的全部6架KC-30A空中加油機已經形成初始作戰能力(IOC),這成為RAAF現代化建設藍圖的“天空5402計劃”中
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與已經退役的波音707空中加油機有所不同的是,KC-30A由A330改裝而來,能夠為C-17運輸機、E-7預警機等大型飛機加油,而KC-30A之間也能互相進行空中加油/受油作業,這使其成為體現RAAF聯合作戰能力的一款黃金裝備。
KC-30A是世界上大型加油機之一,其載油量僅次于美國KC-10A加油機,其油箱主要分布在水平尾翼、機翼兩側和位于機身下方的中央郵箱,這些油箱總共可裝111噸燃油。如果有必要,該機還可以在機身客艙地板下的行李艙空間里安裝輔助油箱,進一步增加飛機的燃油攜帶量。在執行空中加油任務方面,KC-30A具備兩種不同的加油裝置:“科巴姆”(Cobham)905E軟式加油吊艙和“飛桁”(ARBS)硬式加油裝置。
其中的ARBS硬式加油裝置是由歐洲宇航防務集團(EADS)自投資金近1億美元研制,其采用了電傳控制,能提供精確、可靠的空中加油能力。該系統具有一個自動載荷減輕系統和獨立的斷開功能,以及多余度作動系統和電源。該系統還帶有一套集成的2維和3維增強視景系統,可執行白天和夜間的任務。該系統的先進特性使其可以為所有合適裝備的受油機實施加油,并很容易適應未來任務需求,包括為無人機加油。
而A330多用途加油運輸機(MRTT)裝備了先進的空中加/受油控制系統,系統包括加受油控制臺、視覺增強系統及其他支援設備。視覺增強系統主要包括兩部可旋轉的高分辨率攝像機和機身尾部的監視盒。整個系統可幫助控制加油操作員實時監控飛機后方180°范圍內的情況。加/受油控制臺又名“遙控空中加油員工作站”(RARO),位于飛機駕駛艙內,RARO裝有多個液晶顯示屏,除了顯示視覺增強系統所傳回來的畫面,還可以顯示機載燃油總量,燃油分配、空中加油的流量、溫度和輸送燃油的總量等信息。這些系統自動化程度高,可更好地幫助空中加油操作員完成空中加油作業,同時也大大減輕空中加油操作員的負擔。反觀美軍現役的KC-135和KC-10,加油員則均需要在尾艙內透過玻璃窗口目視操作空中加油過程。
KC-30A最大的特點是作為加油機的同時,還可以做為“兼職”運輸機,這也是空客公司宣傳該機時著重強調的特點。在飛機滿油狀態下,該機仍能攜帶45噸的貨物或226名士兵。在執行傷員后送任務時,KC-30A貨艙和客艙可搭載醫療急救設備和數量約為120副的擔架。該機在設計時充分考慮了裝載北約標準運輸集裝箱的需求,飛機可攜帶32個463升北約標準運輸集裝箱??梢钥闯鯧C-30A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加油機,而是一型多用途飛機,可執行空中加油、戰略運輸等任務。和大多數加油機一樣,KC-30A也裝備了較為完善的自衛系統,系統包括導彈逼近告警裝置、紅外干擾系統等等,其座艙以及一些重要部位還有裝甲保護,可抵御一些輕武器的攻擊。
地處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戰略要地的澳大利亞,KC-30A對于RAAF有限的空中力量來說提升有限,其加盟RAAF更重要的意義是對于美軍在亞太地區的空海一體作戰的支援作用。五角大樓已在其位于亞太地區的若干第一島鏈、第二島鏈基地加大部署尖端空中力量,如在日本部署了MV-22傾轉旋翼機,在關島常態部署F-22隱形戰斗機和B-2隱形戰略轟炸機,以及即將在航母上部署的X- 47B無人隱形攻擊機,如若RAAF的6架KC-30A投入作戰保障行動,會減輕美軍空中軍事行動的負擔,使其本已強大的空中火力打擊和空中兵力投
送能力得到更多的加分,提升美澳軍事同盟聯合作戰的能力。
“天空6000計劃”——提升主力戰機空中優勢
RAAF主戰飛機換代計劃稱為“天空6000計劃”,預計將花費82~110億美元。其最后一批35架F-111C戰斗轟炸機已經全部退役,F-111C平均機齡30年,雖然性能優越,但每年維護費用要花費5億澳元,因此F-111C已提前退出現役。同時計劃退役的還有早期的F/A-18A/B戰斗機。澳大利亞國防部已為此做出了百億美元的預算,計劃裝備100架F-35戰斗機,只是由于這款西方惟一的第五代國際型戰機“獨苗”問題層出不窮,延誤了多國采購計劃,因此,RAAF對于F-35的服役期和人員培訓未有明確計劃。
為了盡快補充RAAF新式戰機服役前的空檔期,RAAF最新決定采購24架F/A-18F“超級大黃蜂”和12架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在F-35形成完全作戰能力之前,“超級大黃蜂”將作為RAAF主力戰機,提供對空防御和對地/艦打擊能力。與老式的“大黃蜂”相比,“超級大黃蜂”裝備更強大的雷達、電子戰設備,具有網絡戰能力,能夠攜帶數量更多的武器,航程也更遠,并兼具低可探測性。
“咆哮者”的加盟,更使RAAF具備印太亞洲國家空軍所不具備的電磁作戰優勢。在未來高端戰爭中,戰場將不局限于海陸空等有形空間,而更多地依托于電磁、網絡和太空空間,“咆哮者”正是RAAF搶占制電磁權的一款黃金裝備。報道稱,它甚至在美空軍舉行的模擬空戰中擊落過F-22,足見穿上“馬甲”的“咆哮者”,具備同印太亞洲國家五代戰機一較高下的能力。
“天空7000計劃”——提升瀕海ISR能力
海洋監視能力是情報、監視和偵察能力(I SR)組成部分。RAAF計劃在未來10年里更換海上巡邏機,目前,19架AP-3C海上巡邏機的更換工作分兩步實施。位于1B階段“天空7000計劃”將采購能在陸地和水面執行監視和偵察任務的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MQ-4C“廣域海上無人監視系統”(BAMS)將是此項目最青睞的候
選型號。2B階段將采購能夠執行搜索、救援、反艦和反潛任務,同時能夠執行偵察和監視任務的有人戰機。美國波音公司的P-8A“海神”海上巡邏機將成為此項目的最優先采購目標。這兩種系統各有所長,互為補充,將成為RAAF與美軍在空海一體戰中不可或缺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在美海軍新一代的海上監視系統中,MQ-4C BAMS和P-8都屬于岸基遠程情報偵察平臺,區別在于:前者是高空巡航的無人機,后者是中低空巡航的有人機。RAAF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仿效美海軍的機型搭配,采購這兩種機型。如果澳空軍決定未來采購與現有部隊數量相當的新型偵察機,由于傳感器發展和無人機24小時續航力和P-8型機的高空飛行能力,裝備新型飛機后海上偵察巡邏能力將急劇提高。據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統計數字顯示,MQ-4C BAMS無人機24小時內至少能夠對1000萬平方公里地區進行監視,基本是現役AP-3C同樣時間內監視區域的10倍。而美軍的要求是具備連續36小時以上、在約16000米的高空對半徑不小于3000公里的海域進行全晝夜監視。MQ-4C BAMS無人機能保證在寬廣的海洋空間和近岸水域為保護海軍艦船和設施而進行偵察、監視和情報收集,對目標進行探測、分類和識別。
另外,P-8A的航程和速度也將極大提升RAAF在瀕海空域應付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作戰能力。該機裝有加拿大CAE公司研制的先進一體化磁異探測系統和美國雷神公司研發的AN/APY-10海上監視雷達,使其擁有異乎尋常的ISR能力。該機的優勢還在于多用途性,其可攜帶遠程反艦導彈,實施超視距反水面戰,也可攜帶各種魚雷和水雷投入反潛戰,甚至可以使用巡航導彈和精確制導炸彈攻擊陸上目標,法軍在2013年初介入馬里的軍事行動中,就出動“大西洋”2海上巡邏機充當輕型轟炸機的角色,對馬里叛軍的地面目標投放精確制導炸彈。
“天空8000計劃”——提升空中遠程投送能力
依據“天空8000計劃”第一階段的目標,澳空軍首先對12架C-130H大力神中程運輸機進行更新,使其至少服役至2020年,費用達6~8億美元。它們將與之前服役的12架C-130J一起承擔空中運載任務。該計劃第二階段的目標,是緩解澳軍在阿富汗等遠征行動中現有C-130運輸機隊運輸能力不足的局面,采購4架C-17運輸機。C-17運輸機兼具戰區內運輸和超遠程投送能力,且運載能力是C-130的3倍還多。另外,KC-30A多用途加油機也具有強大貨盤運載能力。C-17和KC-30A將為澳軍人員和物資提供快速的全球部署能力。
責任編輯:安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