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環太平洋演習期間,美國海軍出動了一艘相當吸引世人眼球的“大怪物”,這個“大怪物”真可以說與眾不同,說它是艦船,卻又長著一雙特大號的履帶“大腳”;說它是履帶車輛,可履帶上的履帶板卻又奇大無比,就好象穿了許多“大拖鞋”,再一看又是“活脫脫”的自然界毛毛蟲,因此不妨將其稱為“大腳怪物”。美國人為什么要設計出這樣一種兩棲車輛,它的好處在什么地方?相信感興趣的朋友不少,也有不少軍迷對此表現出質疑,認為這樣的設計根本就無必要!通過下面的分析我們會發現,這樣的質疑還真有充足的理由,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是不是沒有必要吧。
源自有名的“LVT”
要搞清美國海軍的研制意圖,不得不提起歷史上有名的“LVT”兩棲裝甲車。20世紀30年代,英、法、蘇聯等國家熱衷于水陸坦克、水陸兩用戰車的研制。1935年,一個名叫羅布林的美國人設計出名為“鱷魚”的履帶車輛,是為了在船和車都不易行駛的沼澤地中使用。改進的車輛引起了各界的關注和重視,軍方說服羅布林把“鱷魚”加以改良,使它更適合海上航行。經過多次改進后的“鱷魚”通過了美國海軍的要求,正式大量生產,作為美國海軍陸戰隊兩棲登陸的運載車輛。由于體積大,運載能力極強, LVT至少有十幾種不同的變型,每一種變型有不同的代號。有安裝旋轉炮塔、裝備一門37毫米火炮的型號,也有安裝有火焰噴射器型號,運載步兵的型號又被稱為“水牛”,除3名水手外,可運載3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后面有很大的艙門和跳板,人員、軍需物資、甚至吉普車都可以迅速上載和下卸。LVT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大量使用,特別是太平洋戰爭中的兩棲作戰沒有一次不是借助LVT運送士兵上岸。LVT產量巨大,光是“水牛”就制造了8351輛。
一般來說,車船結合的登陸車輛在運載效率上顯然不如專門的海上運輸型登陸艇,也許出于這種考慮,在諾曼底登陸戰中,LVT的數量不是很多,登陸的士兵大多是乘坐登陸艇沖上灘頭,結果讓德國人的機槍給射殺不少。經過慘痛教訓,讓士兵能夠乘車上陸并且乘車
戰斗的LVT“水牛”就開始大量建造,因此在太平洋戰爭中更多的士兵乘座“水?!蓖瓿闪说顷懽鲬疬^程,極大地減少了人員傷亡。太平洋戰爭中的登陸作戰經驗及教訓極大地影響了戰后世界各國的登陸作戰理論及裝備的發展,軍事專家們一致認為登陸作戰是面臨困難最大最多的作戰過程,盡量為登陸作戰提供足夠多的專用適用裝備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時至今日,盡管有了氣墊船及直升機等新型登陸裝備,但類似于LVT裝甲車輛這樣的登陸裝置仍然是登陸作戰的主角,“大腳怪物”的出現更是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說到這里,履帶兩棲車輛的戰術意義是不用多說了,但大腳怪物采用了履帶又在履帶上扎結了如此之多的的大浮箱“拖鞋”有什么必要?
“大腳”作用有限
新聞媒體上是這樣介紹的:依靠兩側類似明輪和履帶的設備來提供浮力和推進。猛地一看,似乎已經說清楚了,不過真要較真,我們會發現這里面仍然有技術上的問題,“海上大怪物”在履帶上安裝了眾多大浮箱其實不是為了提供浮力及推進力,因為浮力產生與排水量有關,LVT的履帶長度更大,包容的兩側車體可有更大的相對尺寸,因此在同樣的外形尺寸下,無論如何排開的水量遠要比“大腳怪物“的浮箱要大得多。實際上自履帶車輛出現后,很快就有人讓履帶車穿上了“拖鞋”,這樣做有明確的目的,是為了能在沼澤中行駛,“拖鞋”可以讓履帶及驅動輪和負重輪的離地高度大一些,可避免泥沙或草木進入履帶,“拖鞋”的尺寸越大,高度越高,效果就越好。說是提高推進力也不恰當,二戰中的LVT也有提高水上行駛速度的戰術需要,為什么沒有讓履帶也穿上這么多的大“拖鞋”?仔細觀察二戰的“水牛”會發現其履帶板上都有一個倒M型的板齒,原來這是為了提高履帶轉動時劃水的效率!單純依靠陸上標準的履帶,LVT在水上行駛的速度很慢,增加了這個倒U型或倒M型板齒后,水上行駛速度就有很大提高,但仍然不是很理想,因此,以后的兩棲車輛干脆就采用了專門的噴水推進和螺槳裝置。現在的“大腳怪物”其浮箱截面形狀呈現梯形,這樣所有水下的浮箱就能形成一個兩側有鋸齒形的向后移動劃水柱面,能產生足夠大的劃水效率,再加上眾多浮箱上下表面與水產生的摩擦力,共同產生推動車體前進的推進力,但考慮到螺槳推進效率更高,“大腳怪物”采用了如此夸張的“大拖鞋”如果是為了提高行駛速度也有點說不通,惟一的解釋只能是“為了提高通過性能”。但還是會讓人產生疑問:為一個通過性能就有采用這個大“拖鞋”的必要?
冷戰結束以來,美國海軍兩棲作戰模式已經進行了一輪“螺旋形上升”,他們先是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由海向陸”作戰,在這一模式下,美軍重點研究了V-22傾轉旋翼運輸機、LCAC登陸艇、EFV兩棲遠征戰車等新武器。到21世紀,美國重新開始重視傳統登陸作戰和重裝部隊的價值,研制新一代登陸平臺成為必要。同時美國海軍也設想通過一些現代技術手段,取代昂貴的傳統浮碼頭和人工港,這就導致“大腳怪物”的出現。超重型兩棲登陸車(UHAC)其實有三種方案,除了目前已經制成樣車的巨型兩棲登陸車外,還有一種側壁式氣墊船和一種仿法國“L-CAT”快速登陸艇的設計。最終海軍陸戰隊選擇了技術難度較高、航速最慢、用途最多的兩棲登陸車方案。按照美國人的解釋,UHAC可以同時運送3輛M1主戰坦克,可以高效地將重型裝備和物資送上灘頭,更重要的是它的價格大大低于SSC氣墊船,而且可以無懼各種復雜的登陸海灘地形,它甚至還可將物資直接送到距離海灘相當距離(50-100公里)的作戰部隊手中,減少了一個運載車輛從浮碼頭上岸后重新裝卸物資,編組車隊的過程。在規模較小的登陸作戰行動或大規模低強度登陸作戰行動中,它和登陸平臺配合使用確實可以取代浮碼頭的功能,大大降低了美軍小規模登陸作戰的成本。由美國人的這番介紹來看,給人的感覺是其意義超過了二戰的LVT,但這個意義究竟能有多大還需要打上一個問號。
目前出現在演習中的“大腳怪物”只是一種初級版,國外媒介對這種兩棲車輛的介紹也很有意思,有的圖片說明是這樣的:美國海軍“拉什莫爾”號船塢登陸艦測試名為UHAC原型艇。還有的這樣說:美國陸戰隊作戰實驗室在環太平洋軍事演習中測試了新型超重型兩棲登陸艇的測試機。該裝備采用水陸兩棲艇設計,具備現有登陸艇三倍提升能力和搭載能力,更大于現役氣墊登陸艇(LCAC)??吹揭陨险f法,是不是會給人一種“美國發明了史無前例的登陸裝備”的感覺?有不少人會以為這種“奇葩”設計增加了載重量或提高了行駛速度,意義重大。其實只要稍加分析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字眼忽悠人的成份居多,因為不管設計有多新穎,其外形和結構都與載重能力沒有直接關系,說什么具備超過現有登陸艇三倍搭載能力的說法都是噱頭,在這里可能是指1600型通用登陸艇,但如果是進行對比,為什么不與LVT對比?現在的“大腳怪物”可以進一步放大,LVT也沒問題,同樣可以達到三倍的效果!這種多少有些失明的數據對比不是忽悠是什么?
空有一副“大腳”
不得不承認“大腳怪物”確實是一型吸引眼球的新型登陸裝備,但如果美國海軍真要搞出比這更大的“大腳怪物”來,我們有理由將其評論為走火入魔的設計!為什么?從歷史上看,LVT的意義是通過運載步兵登陸沖灘的“水?!卑鎭眢w現的,“水牛”讓士兵在登陸作戰中一直有裝甲的防護,而不是因為LVT能運載重型裝備上陸,因此才能有8351輛的生產數量,才能夠聲名遠揚,現在美國人研制出了“大腳怪物”看起來非常吸引眼球,其實必要性不是很大,因為它與LVT在使用上并無本質上的區別,但使用成本顯然要比LVT高不少,如果要研制更大尺寸的,豈不是走火入魔?
為什么說“大腳怪物”必要性不大?毫無疑問,“大腳怪物”由于穿了超級“大拖鞋”,具有優異的“沼澤地中使用”的特點,但二戰中的LVT已經表現出能夠適合世界上絕大部份灘頭地形的能力,更何況這種車輛的履帶寬度還相當窄,只要擴大到與“大腳怪物”一樣寬,則通過性能會成倍增加,除了不能與“大腳怪物”比試沼澤地中的通過性,其絕大部分通過性一點不會比它差。另一方面用簡單實用的常規登陸艇艦來運送坦克裝車輛更為實用,這些戰斗車輛只要到了登陸灘頭,能夠自行移動,直接方便,不必再專門配置一型能將其運送得更遠的運輸裝備。退一步講,就是要運輸自身沒有移動能力的重型裝備也不一定就要使用履帶上系了大量浮箱的“大腳怪物”,用放大尺寸的“LVT”照樣能運到更遠的地方去。
從結構效率的角度看,履帶上安裝巨大的浮箱僅僅是為了增加海上行駛速度其實是得不償失的行為在獲得同樣浮力的情況下,“大腳怪物”的浮箱始終有一半是處于不能產生浮力的狀態中,考慮到登陸地點有可能布滿堅硬尖石,對浮箱結構強度要求高,因此產生相同的浮力付出的結構加強重量也要比整體結構的LVT車體大很多,有可能浮箱的結構加強重量將是船體浮箱的四倍以上,這個代價也太大了。單就增加推力來加快航速來說,專門為車輛配置螺槳推進器或泵推裝置更為簡單有效,從水陸兩棲坦克的研制歷史可以看出,沒有哪一種實用的水陸兩棲戰斗車輛采用在履帶上安裝浮箱的設計,這也說明“大腳怪物”的履帶上安裝大浮箱的作法并不明智。
通常的觀念是“大腳板能走路”,但這樣的觀念對“大腳怪物”來說并不適用,寬大的接地面積讓其通過海灘的性能非常高,但這一點采用同樣接觸面積的常規履帶也能做到?!按竽_怪物”的通過適用性其實也有問題,在通過巖石裸露的地面時就會有麻煩,特別是在碰上巨石擋路的情況下可能就要抓瞎,一般的履帶車輛可以依靠履帶輕松越過一米高的障物,而“大腳怪物”就很難做到,這是因為巨大的浮箱是自由懸掛在履帶上,搭在障礙物上后會張開角度,直到碰上相臨浮箱的支撐,但這樣也就意味著履帶主動輪的尺寸相對于一般的履帶車輛增加兩三倍以上,動力軸上的扭矩會成倍增加,對于這種情況,“大腳怪物”要么付出極大的動力裝置冗余來應對,要么就是在現有動力的基礎上再配置專門的過障動力補充設備,而這完全是得不償失的行為。
通過環太軍演中“大腳怪物”的視頻也可以看出,這種車輛水中行駛速度不高,陸上行駛速度也很慢,空有一身大塊頭,容納運輸物的貨艙卻相對狹窄,在普通兩棲履帶車輛就能達到目的的情況下,發展這種成本更高運輸效率卻相對較低的裝置倒底是為了什么?就為了“可將物資直接送到距離海灘相當距離的作戰部隊手中,減少了一個運載車輛從浮碼頭上岸后重新裝卸物資”程序?美國做為科技強國,歷來是武器裝備發展潮流的領頭者,但有時也會出現走火入魔的情況,也許這個讓人們眼前一亮的“大腳怪物”就是其中一個。
責任編輯:劉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