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班主任,對學生要鼓勵、要賞識,但當這樣還不能讓學生改正自己的錯誤或缺點時,就不可避免地要實施懲罰教育。但懲罰不等同于體罰,也不等同于處罰。怎樣的賞罰才是最有效的呢?〓〓一、要賞罰得當,這是實施賞罰教育的前提 〓〓什么是賞罰得當?簡單說就是賞不虛施,罰不妄加。為了使賞罰得當,教育者應注意兩點:第一是要制訂切實可行的賞罰制度,使賞罰制度化、科學化,不能讓賞罰無章可循,憑想當然地行賞罰。比如,班主任在開學初期制定非常明確具體的班級班規等。有經驗的班主任在開學初就制訂了詳細的一日常規和一目了然的賞罰制度,使學生能夠有章可循,讓他們知道違規的嚴重后果,這樣一方面使學生達到約束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也為我們以后對學生實施必要的賞罰提供了依據。第二是在實施前先察訪,后賞罰,這樣才能做到賞罰準確,賞不過實,罰不失實。筆者所帶班級某學生,有段時間經常不能完成作業,剛開始我采取了批評教育的懲罰措施,可是效果很一般。一次,語文老師向我反映說這個孩子又沒有完成作業,我聯系這個學生前幾次的情況,決定和語文老師一起去他家家訪,通過家訪我了解到了實際情況:他家這學期剛剛搬家,住得距離學校很遠,每天這個孩子五點半就要起床坐車來學校上學,晚上很晚才能回到家,這嚴重影響了他的學習時間。經過和家長溝通,最后采取了讓這個孩子住在離學校比較近的他親戚家的辦法。后來在班會課上我還利用此事表揚了他,號召同學們學習他克服路途遙遠來上學的這種刻苦精神,從此以后這個孩子再也沒有拖欠過任何作業,而且學習成績也上升很快。 〓〓二、要掌握好賞罰時機,這是賞罰教育的關鍵 〓〓柳宗元在《斷刑論》中曾寫到,“賞務速而后有功,罰務速而后有懲”,一語道破了把握賞罰時機的妙處。正所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在進行賞罰措施之前,教師一定要善于捕捉良機、掌握火候。第一,獎賞要及時。在學生心目中,事物的因果關系是緊密相聯的,因此及時的獎賞猶如錦上添花,是前進道路上的加速器,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時過境遷的獎賞,仿佛隔夜涼茶,失去了原先的香味,獎賞效果會大打折扣;而該獎賞時卻忘記了獎賞,學生就會悵然若失,或是懷疑老師對自己心存成見,甚至會讓學生走向教師的對立面。現實中絕大多數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就如同成長中的莊稼需要得到雨水的滋潤一樣。因此教師要善于用“放大鏡”甚至是“顯微鏡”的眼光,從非常規的角度盡量去發現學生的優點,用“揚聲器”來宣傳學生鮮為人知的長處,養成及時表揚學生的習慣。當然,教師并非毫無原則地哄著孩子過日子,更非那種“跪式教育”般的“教育秀”。第二,懲罰可以適當延時。中小學生正處于一個特殊的不成熟年齡階段,此階段學生犯了錯,起初所想到的總是自己的正確性和別人的錯誤性,如果教師第一時間急于去懲罰,學生要么深感委屈,但迫于老師的壓力只能隱忍,長期下來勢必造成心理上的扭曲;要么強烈抵觸,直接和老師發生沖突。這樣,教育的效果往往不佳。有經驗的老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冷處理后,再去實施具體懲罰,學生基本上能理智地分析問題和接受懲罰,此時的懲罰效果會更佳。 〓〓三、要把握好賞罰的“度”,這是賞罰教育的難點 〓〓賞該賞的,賞不虛施,罰該罰的,罰不妄加。如果教師獎賞得太吝嗇,該賞的不賞,學生就會受到冷落,進而降低學習的效率;如果獎賞太慷慨,不該賞的也賞,學生又覺得麻木,起不到鼓勵的效果;獎賞壓低了,學生感到失落;獎賞拔高了,學生又認為偏心。同樣的道理,懲罰過少,不足為訓;懲罰過多,消極悲觀;“量刑”過輕,助長惡習;“量刑”過重,傷害身心。一旦超越了“度”的賞罰,只能表明教師已經黔驢技窮,肯定是非理性和不專業的,甚至很可能是反教育的。因此,賞罰的程度和頻率必須調控得當,要與學生的行為相適應,教師要力求做到不夸大、不縮小、不增多、不減少,實事求是地去賞罰,只有這樣其他學生才會心服口服,賞罰也才會更有效果。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