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屬感也稱隸屬感,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會感到害怕和孤獨,都希望自己能夠歸屬于某個群體。在這個群體中,可以獲得溫暖和幫助,消除孤獨和寂寞。人們總是希望自己能成為某一社會群體中的一員,被其他成員接納與認可,獲得他人的支持與認同。馬斯洛在其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就提到人都有歸屬和愛的需要,而且是一種較高層次的需要。學生在學校中也不例外。許多研究表明,學生在學校中有歸屬感的需求,而且這對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和增強學習的積極性有重要的影響。Bururnett(1994)的調查發現,當學生對學校沒有一種歸屬感時,他們會更多地卷入到一些校外的不良事件上面。國內包克冰等人的研究也發現,學校歸屬感和學校適應、學生的自我概念有正向的相關。我們認為,學校歸屬感是學生對自己就讀學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認同和投入,愿意承擔作為學校一員的各項責任和義務及樂于參與學校活動。中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學習知識及各方面的技能。因此,培養他們對學校形成強烈的歸屬感,對其學習和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農村初中學生學校歸屬感的現狀分析
〓〓筆者對所在農村初中學生學校歸屬感進行調查發現,低年級的學生歸屬感比高年級的強。農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初中生接觸到的信息越來越多,但農村學校學生的父母大多數時間忙于干農活,或出外打工,加上很多父母本身文化水平低,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偏低,他們還未清醒的認識這個社會,思想政治水平較低,歸屬感也越來越低。農村初中學校很多圍繞“中考指揮棒”轉,很少開展有新意的活動,在學校里就是上課、學習,遇到不滿的時候甚至會做出一些過激行為,比如:他們會更多地卷入到一些校外打架斗毆等不良事件上面;毀壞學校的公共設施;故意違反學校有關規章制度等。特別是初三的學生,有的同學在接近中考或中考剛完成,有了覺得自己考得不好或對班主任不滿等情緒,為了發泄不良情緒而撕毀書籍或試卷,破壞班級或學校的公共設施等,這些不良行為每年屢見不鮮。所以說,農村初中學校的學生歸屬感日益降低,還需學校想方設法地提高學生的歸屬感,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農村學校培養學生學校歸屬感的途徑探討
〓〓1. 教學理念體現以人為本
〓〓隨著初中生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個體意識越來越強,越來越看重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因此,教師應樹立起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個性的發展,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多種藝術、勞動、體育、智力活動,滿足每個學生的發展訴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科學文化知識,增強自信心。
〓〓2. 建設有特色的學校文化
〓〓學校文化是學校發展的內動力,是學校的文化軟實力,是一種價值觀。學校文化體現在學校的環境、建筑、校容校貌、綠化、人際關系、教學作風等方面,體現在學校的日常生活上。優秀的校園文化能促進學生歸屬感的培養,能促進學生增強對學校的認同,促進學生愿意跟著教師的步伐一步步提升自我。因此,農村初中要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并借鑒其他學校的良好經驗,分析本校學生的特點以及本校的文化底蘊,制定學校文化建設的大目標,改變工作作風,轉變教學觀念,努力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
〓〓3. 尊重每一位學生
〓〓隨著計劃生育的深入,農村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而且許多孩子從小就是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的,常年見不到父母,逐漸養成了孤僻、內向的性格。初中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開導每一個學生,鼓勵他們走出自我,鼓勵他們與他人交往。在教學中尊重每一位學生,并以高尚的人格吸引學生,促進學生以積極的熱情投身于學習中。教師尊重學生,學生才會尊重教師,教學活動才會得以順利開展,教學質量才會得以提高。
〓〓4. 增加心理輔導教育
〓〓大部分農村初中學校沒有心理教育的內容,教師也不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在當前形勢下,學校應增加專門的心理輔導教育課程,在學校建立心理咨詢室,經常舉辦心理輔導活動。通過這些心理輔導教育,使學生掌握更多心理健康的知識,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活觀、價值觀,積極樂觀的面對每一天的生活,提高自信心,培養健康的人格。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