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目標的確定,為創新教育指明方向,確立價值取向,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依據。
〓〓一、創新教育目標:多元智能目標
〓〓1.“再次發現”要求我們變“灌輸式”課堂為“探究式”課堂,強調以問題為中心,以具體生活情景為背景,通過認知、理解、體驗、感悟、交往、實踐,來“發現”、“更新”、“改造”、“生成”知識經驗。強調“再次發現”的過程與方法,以問題為中心,去觀察、探究、實踐、反思,以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再次發現的知識與能力。我們不但重視“再次發現”而獲得的知識品質,更重視創新學習的智能力的發展。強調“再次發現”中增強自信,獲得“發現”的快樂。
〓〓2.“重新組合”要求我們培養學生收集、整理、整合,形成新穎、獨特、高效的創新排列,成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內容的知識,以提高知識品質與知識創新能力。在課程學習中,知識重組包括三個層次,即將學科課程內部的知識進行重組;將不同學科課程的知識進行重組;將學科課程的知識與生活實踐中的經驗進行重組。我們的教育教學應創設具體、生動的生活情境,充分讓學生進行知識與經驗的重新組合,融會貫通,以提升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合信息、處理運用信息來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提升改造經驗的能力,達到實現創新素養的內化。
〓〓二、創新教育課程:課程精細化管理
〓〓1. 立足學科教學,拓展個性化、多元化校本課程,實施學科課程精細化管理。依據學科特點與培養目標,立足學校教育主陣地,對傳統學科作個性化、多元化拓展,達到學科課程創新,以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提升科學基礎能力與知識品質。如語文科開設校本課程:單元拓展閱讀指導課、寫作指導課、語言藝術課、書法指導課等。結合這些課程開發,還可建立相應的文學社、各類主題的小社團、紅領巾小電視臺等課程的拓展平臺。當然,學科課堂教學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創新教育課程,把傳統學科課程創新,是創新教育的重要內容。
〓〓2. 拓展學科外的生活世界校本課程,以滿足學生創新生活之需。“教育即生活”,創新的教育需要創新的生活,改造新的生活。因此,創新的生活就是創新教育。開發新生活的課程資源,是實施創新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再發現”、“重新組合”,在生活中“首創”,改造生活、創新生活,這就是創新生活教育課程的開發與利用。如人類發展與家庭幸福研究(幸福教育)、成人角色與責任體驗、班務全員化管理等,以具體的問題或事件作為探究、體驗、感悟、交往、實踐、創新的“案例”,學生在行動中創新學習的方式方法,培養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
〓〓3. 整合區域課程資源管理,構建創新教育課程協同體,優化課程開發環境。創新教育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多方協調合作,形成協同體,實現課內與課外協調、校內與校外協調、家校協調、師生協調,形成教育全程一體化。創設從幼兒園到大學,甚至職業生涯,實現終生培養。這需要各方教育力量同心同向,協同行動,開發利用教育資源,形成高度協同系統,全面優化創新教育環境。
〓〓三、創新教育課堂:創新性學習課堂
〓〓主體性學習課堂更重視探究式學習、啟發式教學。在學習中,始終確立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提出問題后,“請不要告訴我,先讓我試一試”,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翻閱書本與資料,嘗試解決問題。如,培養學生對理性知識的虔誠追求,對學習孜孜以求的意志、全身心投入的激情。如布置一些無標準答案的題目,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能動性,學會找到最適合自己、最有效的途徑、方法,去探究問題,讓思想與思維“自由飛翔”,哪怕“摔倒”了重來。不在于他知道了多少,只在于學生在經歷中成長了多少,在于此過程中擦出多少智慧與創意的火花,享受在創新路上的樂趣,讓學生的創新本性得以伸展。
〓〓個性化學習大課堂的實施,向傳統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改革的要求,要求傳統的課堂教學以開放的思想,拓展更廣義的課堂時空,形成學生個性化學習大課堂。設立圖書館指導課、網絡閱讀指導課等,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學習能力,培養以問題為中心的主題閱讀,提升學生信息搜集、整理、重組能力。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技術支持,利用網絡學習資源,如可汗學院、北大學院等網站課堂資源,實施“翻轉式”自主學習,重構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立足兒童身心特點,探索游戲化學習模式。隨著電子書包的使用推廣,課堂上的師生互動交流變得快捷、方便、個性化,“因材施教”得到有效提升。個性化學習的大課堂更應延伸至課外,學校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搭建舞臺,如科技創新競賽活動、“校園達人秀”活動、“創意變、變、變”活動等,倡導發展學生興趣、愛好,促學生個性特長發展。開展個性化、主題化的小社團,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搭建平臺。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