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中的閱讀教學著眼于學生從各種材料中攝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激發動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學習魯迅的《故鄉》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問題:“灰堆里的碗碟是閏土埋的嗎?”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與閏土忠厚、老實、本分性格反差極大的問題,很好地調動了學生閱讀的興趣。我深知馬上展開討論必定會失之膚淺。于是,先給3分鐘讓同學們獨自思考,只見學生們有的眉頭緊鎖,有的圈圈點點,還有的邊讀邊寫。之后讓他們先在小組內初步交流,再推選代表參與全班交流。同學們議論紛紛,各抒己見,深入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學生就像一只只亟待點燃的火把,只要教師善于激發他們思維的火花,他們思維的火焰很容易就會霍霍燃燒,釋放出動人的絢麗。
〓〓二、探究反思:重視學生的獨特感悟
〓〓閱讀教學離不開理解和思考。學生的生活閱歷、個性氣質各不相同,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和思考也會因人而異。我在要求學生理解《孔乙己》的主題時,大多數學生都認為其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鞭撻了丁舉人之類的地主豪紳的冷酷與暴虐。這種說法當然是別無他議的,但有些學生卻補充認為其揭示了孔乙己缺乏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主動適應環境,學會生存才是我們今天學習這篇小說后得到的啟示。還有的學生認為孔乙己被周圍的人嘲笑,這種現象是不正常的。事實上,學生的這些理解恰是一種創新思維的表現,它不僅讓學生透徹理解了小說的內容主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從而弘揚了閱讀的人文精神,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創造性。于是,我肯定了學生“從文學名著”中讀出自我的難能可貴,并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觀點激勵他們放飛思緒,不囿于各種所謂的“定論”,得出個性化的解讀,并在解讀中不斷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三、歷練體驗:訓練學生的語感
〓〓在閱讀教學中,訓練語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積累,就是背誦。每接手一屆學生我都讓學生準備積累本,要求學生積累喜歡的成語和名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和精彩語段,積累課內外的古代詩文,積累文學文化常識等,并且經常在課上交流,不定期地對學生積累的內容進行抽查,了解學生的背誦情況。此外,我注重培養學生“咬文嚼字”的習慣,引導他們揣摩精彩語句獨特的魅力。如學習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一句時,有意刪去“聲”字,讓他們比較效果有什么不同。諸如此類,在“換一換”“補一補”“調一調”的過程中不斷訓練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經過長時間循序漸進地訓練,不僅學生的語感有了明顯提高,而且語言表達能力也增強了,寫的文章也亮了起來。
〓〓四、發展能力: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思維表達也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閱讀理解文章之后,要讓他們在整體感受文章的基礎上自己解答問題,這是語文學習中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表達的方法,不斷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其實語言的表達是有規律可循的。文章的體裁不同,表達時就要指導學生使用不同的語言。記敘文一般是寫人敘事,表明思想感情的,因此,表達時就可從六要素入手,即“誰在何時何地做什么、怎樣做、表明了什么”。如《藤野先生》最后一段的內容就可概括為:我離開仙臺后,裝訂收藏廣義,懸掛先生照片,多寫文章,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切的懷念之情。概括說明文時,注意講清說明對象及其特征或性質,采用哪種說明方法,表達的順序可以是“用什么說明方法說明什么怎么樣”。如《氣候的威力》的第四自然段,就可引導學生這樣表達:用列數字、作比較和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說明風的威力極大,危害性極強。議論文內容的概括要圍繞三個基本要素進行,即“用什么(可以是論證方法,也可以是論據類型,還可以是論據內容)來論證什么觀點”。如《談骨氣》全文內容,就可概括為:文章主要用文天祥拒絕降元,窮人不食嗟來之食和聞一多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三個典型事例論證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觀點。當然,在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時,還要力求使學生的表述準確、簡明。對于那些內容豐富、情節復雜的課文,尤其是小說,教師應鼓勵學生盡量用自己的語言去復述。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