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的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好的文學作品,除了有具體而豐富的現實意義或歷史意義的內容以外,還需要有承載這些內容的形式——文學語言。對文學作品的語言進行鑒賞,重在一個“品”字。
〓〓一、著眼于詞語運用,品味其精準傳神
〓〓好的文學作品,其語言都是作者千錘百煉出來的精華,品味其中的關鍵性詞語,就能感受出作品語言的精準傳神。不同的作家在刻畫不同的形象,或同一作家刻畫不同的形象時,哪怕用的詞語相同,其所表現出來的意義和韻味也不盡相同。比如:一個“摸”字,在魯迅的筆下,因為“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而顯示出孔乙己生活每況愈下、到了不復聊生的悲慘境地。而在施耐庵的筆下,魯提轄“去身邊摸出五兩銀子,放在桌上”表現出來的是慷慨豪爽、扶危濟困的英雄本色;李忠“去身邊摸出二兩來銀子”顯示的卻是小氣、不爽利的窘相。在朱自清的筆下,當春風“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時,我們感受到的又是輕柔、溫暖的美好境界。魏巍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為了突出馬玉祥在火中救朝鮮小孩時“火又盛,煙又大”的艱難環境,也反復使用了這個“摸”字——“只是在地上亂摸。先摸著一個大人,拉了拉沒拉動;又向大人的身后摸,才摸著小孩的腿”。由此可見,詞語的意蘊與具體語境是緊密相關的。除了關鍵性的動詞外,有些起修飾、限制作用的形容詞、副詞、名詞、數量詞和疊詞等也具有精準傳神的韻味。
〓〓二、著眼于句式變換,品味其活潑多姿
〓〓句式大多用來表現語氣。語氣是人物思想感情的顯影。從句式的運用上不但可以感受到作者或作品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而且還能領略到作品活潑多姿的語言風格。“江上漁火二三,他們在干什么?在捕魚吧!或者,蝦?他們也會有撒空網的時候嗎?世路艱辛啊!即使瀟灑的捕魚人,也不免投身在風波里吧?”這是臺灣作家張曉風在《不朽的失眠》中的娓娓絮語。作者將陳述句、疑問句和感嘆句式交替使用,由江上漁火聯想到捕魚人的生活,又由捕魚人的生活感慨世路的艱辛和坎坷,仿佛與讀者進行著溫情婉款的交談,給人以親切感,作品語言于搖曳多姿、自然樸實中見深沉,富有極強的感染力。“終于有一天,他遠遠地望見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終結,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頭,她多么遼闊,多么偉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莊嚴地伸出臂兒來接引他,他一聲不響地流入她的懷里。”這是冰心在《談生命》中描寫向東流的一江春水流入大海時的語句,有少至一個字的短句,有多到十幾個字的長句,這些長句和短句交互運用,將“春水”見到大海時的激動與自豪,以及投入大海懷抱的從容與淡定,描繪得動人心弦,使作品的語言顯得錯落有致,活潑多姿。
〓〓三、著眼于修辭方法,品味其形象生動
〓〓修辭方法注重讓語言更形象、更生動、更富于表現力和感染力。以朱自清的《春》為例,文中說: (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這句話巧妙地將比喻和排比的修辭手法相疊用,以強有力的氣勢,形象生動而又極富表現力地寫出了春雨細密而又輕盈的特點。又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這句話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小草以極強的生命力,將春草沖破土層而發芽吐綠的狀態寫得活靈活現。文中引用南宋志南和尚《絕句》中的詩句“吹面不寒楊柳風”,給作品增添了濃重文學色彩;引用民間俗語“一年之計在于春”,又讓作品富有了濃厚的生活氣息。
〓〓四、著眼于表達方式,品味其靈活多樣
〓〓常見的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和說明等。好的文學作品一般會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使文章的語言呈現出靈活多樣的特點,從而避免文章語言的呆板單一。如:魯迅的《故鄉》在結尾一段中,先用描寫的手法展現出未來故鄉的美好畫卷:“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這寧靜美好的景象是多么令人神往啊,可是怎么樣才能擁有這種美妙的生活景象呢?作者由此而水到渠成地生發出議論:“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以此激勵人們為了“希望”始終不渝地進行斗爭和實踐,努力去創造新的生活。《故鄉》中關于“少年閏土”和“二十年前的楊二嫂”故事情節的插敘,不但豐富了作品的內容,讓人物形象顯得更加豐滿,也讓作品的結構和語言呈現出了靈活多樣的特色。當然,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不僅僅表現為夾敘夾議,順敘與插敘、倒敘相結合,還表現為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語言描寫與動作描寫、神態描寫相結合等等。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