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語文就是教生活,本著這樣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將語文教學和生活相融合。
〓〓一、教師應抓住語文和現實生活的契合點導入新課
〓〓語文知識不僅存在于課本上,課堂之外更有廣闊的語文天地:墻上的海報,報紙上的廣告,電視上的新聞,營業員得體的話語,歌唱家動聽的歌詞,老太太追憶往事時的語調……,無不給人豐富的語文營養。因此教師應抓住語文和現實生活的契合點導入新課,這樣和學生的生活相接近,有利于將學生的心從課下玩的狀態中吸引到課堂上。導入新課是組織語文課堂教學的起始環節,猶如一篇杰作的序曲,好的導入能先聲奪人,扣住學生心弦,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通常情況下,我根據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導入語。如我在教《看云識天氣》時,問學生:“你們看過天上千姿百態的云嗎?”學生們都有會說:“看過”,再問:“你們可知道從不同的云彩中可識天氣的陰晴雨雪嗎?”絕大多數的學生都說不知道,極少數從農村大的學生知道一點點,他們說從大人們中聽來的,有時也從生活中觀察到的。”是的,看云識天氣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觀察到的結晶,同學們,你們也可從生活中多去觀察,你們也可以成為一個氣象專象的……”還通過講故事、現場訓練法、對聯滲透法、想象法、表演法等精心設計導入,使導入產生引人入勝的效果。導入語是課堂與課下較好銜接的重要環節,而且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的恰當引入就會使學生深深感到:噢,原來生活中處處都是語文呀!從而使學生養成善于觀察的好習慣。讓學生逐漸具備和生活對話的意識,使語文學習漸至佳境,這可以說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一環。
〓〓二、鼓勵學生充分展示生活中的自己
〓〓所謂“模糊教學”就是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不唯“標準答案”是從。它和含糊其辭、模棱兩可是有本質區別的。課堂上,同學們可以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能自圓其說者皆正確。例如:執教《傷仲永》,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圍繞“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看法?”開放性話題進行討論,學生發言的角度之多和觀點之新讓教師感到驚喜。有的同學從自己角度考慮,認為自己天賦不錯,但還要后天努力。還有的學生批判方仲永的父親認為他目光短淺,惟利是圖。而一位同學的發言引起教師的關注,他說:“我認為在方仲永的變化中,作者王安石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課文第二段的第一句話‘余聞之也久’這句話清楚的說明作者王安石對于方仲永的情況非常了解,那么他為什么沒有關心方仲永,也沒有勸阻他的父親,就這樣看著一個天才少年消失了,所以我認為這其中也有王安石的責任。”我肯定了這位同學的勤于思考,并號召同學們來評議這一觀點。學生有的反駁,有的支持。經過一番討論,集中問題是:王安石為什么沒有去幫助方仲永?大家陷入沉思。最后,有一位同學找出了答案:王安石生于1021年,而《傷仲永》一文說的“明道中”即1032-1033年,仲永十二三歲,也就是說王安石見到仲永時,他自己也只有十二三歲,又如何去教育、指導方仲永呢?同學們豁然開朗。
〓〓三、結合現實生活幫助學生在課堂上確立自己的理想
〓〓多年來,學校教育中,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地位,是等待加工的“產品”,施教者怎么說他們就怎么做,調查詢問他們的理想,答曰:“目前尚不明確”。社會的發展就是人的發展,一個沒有理想和目標的人,無異于一只無頭蒼蠅,你指望他將來會有何作為呢?長此以往,豈不悲哉?因此,課堂中滲透德育教導,讓學生頂樹立遠大理想,讓他們為今后做準備是必要的。例如,授課《為學》時,可在學生表演完“窮富二和尚”的話劇后,試問學生富和尚失敗的原因——空想不付諸行動,由這句話深入發問:“思考一下,你是‘空想’還是準備落實到行動上?如何實現?”然后,展開討論,明確“事在人為”的道理,要求學生分析自身情況確立自己的目標,做行動上的巨人!執教《傷仲永》時我問大家方仲永是一個很聰明很有天賦的孩子,可為什么到后來卻一事無成呢?于是大家先是一陣沉默,接著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說是他爸爸害的有的說是他的鄉鄰害的,最后大家經過討論認為主要還是方仲永自己造成的,接著我又問那成為天才到底要具備怎樣的條件呢?大家說要有天賦但也要努力,“天才”是由百分之九十的汗水加上百分之十的天賦造就的;聯系自身他們得到的啟發是學習上也要勤奮努力、不斷進取,不能自以為聰明就懶惰不思進取。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