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源于生活,也必須扎根于生活,并最終應用到生活中去,這是數學課程改革的方向。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何讓現實生活走進小學數學課堂,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樂趣、作用和魅力呢?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關注已有的生活經驗,感受數學之所在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對小學生而言,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如果能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出發,他們就會感到數學原來是那么的貼近自己的生活,那么的淺顯易懂。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數學經驗的積累,讓他們在學習數學知識前提早感受。
〓〓二、課堂問題設計,貼近學生生活
〓〓好的問題能夠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新教育模式最高的追求就是從心出發,尊重學生,保障學生的生存質量與健康發展。因此,在設計問題時,必須考慮的因素有:貼近學生生活嗎?能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行動欲望嗎?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活動的意義嗎?能給學生帶來成就感嗎?基礎教育,應該說是更貼近自然、貼近社會生活,因而也更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絕大多數教學內容都能找到與學生思維、感情相適應的切入點和結合點。
〓〓如:我教六年級數學“軸對稱圖形”時,課前,我給大家布置一項任務:每個同學都準備好一樣既可以完全對折又漂亮的東西。結果第二天,我一上課,每個同學的書桌都擺上了五花八門的樹葉、花朵等,并且都用非常迫切的眼光望著老師,個個都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別人。我一看,不用再多說,這時同學們正在聚精會神地做一件事、思考一個問題。此時的思維是擴散的、跳躍的、靈動的、個性化的,教學的契機也是最好的。
〓〓三、數學源于生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知識來源于實踐,又指導于實踐。俗語有: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聽到的會忘記,看到的將會記住,只有做過的才能真正理解。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杜威講過:“多給學生些事情做,少給學生些知識記。”我們經常看到由于學生的感性知識缺乏,出現不符合客觀生活實際的意識。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更要注重聯系實際,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例如教學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31頁中一道捆扎禮盒的習題:一團繩子長10米,現在要捆扎一種長方體禮盒,長15厘米,寬10厘米,高8厘米。如果結頭處的繩子長25厘米,這團繩子最多可以捆扎幾個這樣的禮盒?我設計這樣的操作,每四個同學發一條繩子,一個長方體盒子,先小組合作動手捆扎好盒子,然后進行討論:長、寬、高各捆了多少次,再由小組長做好記錄,然后再進行演算。這樣既讓學生進行了動手操作,又體現小組的自主探究,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解決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四、用游戲精神“玩”數學
〓〓數學應該是好玩的,數學的學習過程也應該是快樂的,我們應還給學生快樂的數學。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現在的孩子都是主觀性較強的孩子,年齡越小的孩子,游戲越為重要。他們會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捍衛游戲規則,并在享受游戲的過程中成長。因此,設計一些兒童喜聞樂見的教學游戲,形成愉快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玩”中學,給我們的數學課堂充滿神奇的魅力。讓學生在游戲中學會傾聽、欣賞、質疑、辯護、讓步。
〓〓總之,我們要遵循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達到生活材料數學化,讓現實生活走進數學課堂,使課堂教學越來越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