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小學語文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更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主陣地。可是,在課堂上,有的同學貌似認真,可已經神游太虛;有的兩手托著下巴在打盹,甚至趴在桌子上睡覺;有的以文具、手指等為玩具,玩得不亦樂乎;還有的與周圍的同學交頭接耳,趁著老師轉身之際開起小會……學生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上課現象呢?歸根結底就是沒有養成良好的上課習慣。如何培養學生專心上課的良好習慣,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呢?
〓〓一、嚴定規矩,教予方法,培養學生做課堂筆記的習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來到學校,還不懂得應該怎樣上課,因此,教師從一開始就要定下嚴格的上課規矩,教給學生上課的方法。例如:上課鈴響后馬上進入課室,拿出書,坐端正,等待老師來上課;上課時不能隨意走動,不能亂說話,不能隨便打鬧;課上應該全神貫注地聽老師講解,眼睛要看著老師,頭腦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要認真、耐心地聽同學的發言,不可隨意打斷等等。到了中年級階段,教師還得教會學生做課堂筆記的方法。例如在課本上記下一些要點、注解或感悟,當某個問題不懂時,簡要地寫上幾筆或畫一個符號,記下老師的板書等等。
〓〓二、創設情境,巧設課堂,培養學生專心聽課的習慣
〓〓小學生的控制能力不強,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必須精心地設計課堂教學,讓學生的精力集中起來,并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養成良好的上課習慣。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比如把靜止的文字變成生動的畫面,賦予教材以生命力,讓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定會被激發起來,自主地專心地學習。《觀潮》一課描寫的是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的景象。在學習“潮來時”這一部分,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潮水奔騰、沖擊的錄音,想象潮來時的氣勢,然后讓學生再讀課文中的描寫,談自己的體會,最后播放“錢塘江大潮”的視頻,再現情境。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精神一下子就集中起來,興致盎然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學習的效率自然提高了。
〓〓(二)巧設練習和疑問,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
〓〓一節課40分鐘,學生的注意力不可能一直都集中起來。因而教師必須挖掘教材的知識點,精心設計疑問和練習,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不斷變換形式,主動地參與學習。例如,在二年級的課文《紅領巾來了》的教學中,老師先讓學生自由地讀第一段,找出有關的詞語,體會“這是一群 的小鳥”;接著,用小競賽的形式,比一比誰仿寫“嘰嘰喳喳”(AABB)式的詞語又多又對,鼓勵學生積累詞語;再引導學生練習用“一會兒……一會兒……”說話……如此一來,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讀、想、寫、說、聽等學習活動,不僅理解了課文的內容,拓展了課外的積累,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同時還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注意力高度地集中起來,培養了學生專心上課的習慣。
〓〓三、組織競賽,激勵競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小學生好勝心強,好表現自己。教學時,組織一些小競賽,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上變得活躍起來。例如,在學習生字的時候,開展“識字小能手”的比賽,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進行學習,馬上進行聽寫;為養成正確書寫的習慣,開展“我是小書法家”的競賽,看誰寫得既正確又美觀。還可以開展“朗讀高手賽”“古詩文朗讀競賽”“成語擂臺賽”“課文沖關賽”等等,讓同桌比,小組比,男生女生比,班級比。比賽中,凡是回答聲音響亮的同學、專心聽別人發言的同學、朗讀出色的同學或表現有進步的同學,我都會適時地進行獎勵,最后評出“學習標兵”,獎給小禮物。這些競賽活動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獲勝的機會,大大激勵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
〓〓總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上課習慣過程是艱苦的。我們只要嚴格要求,教予方法;精心設計每一節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鼓勵,為他們樹立學習的榜樣,并與學生建立和諧的關系,多方面、多渠道,持之以恒地進行培養,學生專心上課一定會成為一種習慣。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