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強國之本,只有高質量的教育才是國家發(fā)展的根本條件。時代在發(fā)展,科技在進步,我們的教育也要跟上步伐。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肩上的責任重大,一方面要教好學生,一方面又要面對當前教育出現(xiàn)的問題。因此,要刻苦的鉆研教學,讓自己的教學更加有水平,不斷推陳出新,總結出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探索出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本文從當前的教育現(xiàn)狀入手,分析當前小學語文教育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礎上完成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方法與策略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 方法 策略
隨著新課改運動的深入以及家長和社會對教育的期待,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顯然已經(jīng)不能適合這一要求。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只是一味的灌輸知識,學生只是一味的被動接受。同時,教學模式僵化,缺乏創(chuàng)新性,教學方法單位,課堂氣氛死板,不活潑。老師是課堂的主人,這種課堂為學生提供不了思維的平臺,學生的個性、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幾乎被抹殺殆盡。筆者結合自身近些年的教學經(jīng)驗,結合自己的反思,談一談新課改運動下如何摒棄傳統(tǒng)的,落后的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提問。
一、 語文課堂提問的意義
筆者認為課堂提問包含兩個內容:(1)教師從教學內容出發(fā),向學生提出問題。(2)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也可以向老師進行質疑。有問題的學生才是問題比較少的學生,可以說問題是學生思考的動力已經(jīng)以及起點,是學生積極學習的動力和源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鍛煉,可以說這個過程是一個不斷生化、不斷豐富的過程。一個優(yōu)質的問題需要具備以下幾個因素:(1)可以達成教學目標。(2)關注課程內容。(3)有利于學生思考。(4)清楚的說明要問的問題。
問題的定義。所謂的問題在實質上指一種媒介,其可以將學生和課程聯(lián)系起來,最終達到課程目標。好的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說是語文課的點睛之筆。
語文課堂提問的特點。語文課屬于人文學科,因此對于某些問題來說是沒有具體答案的,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盡可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語文課堂的提問可以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此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交流能力也會得到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也會更上一層樓。
二、語文課堂提問的方法與策略
1、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創(chuàng)立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
當前,語文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都比較滯后,有的教師依然使用那套傳統(tǒng)的,落后的教學方法,這種狀況一定打破。只有將新的教學理念和先進的教學方法引進自己的課堂,才會提高課堂效率。此外,還要不斷的更新自己的評價方式。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認為老師是課堂的主人,學生只要認真聽講就行了,但是在新課改的要求下,課堂不再是老師的主人,而是學生的主人,一定要在課堂上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學生才有學習興趣和動力,才能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教師一定一定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打破這種沉悶的課堂,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有可能被調到。
確立學生主體地位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建立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皫熒g的互動交流與溝通是提高課堂教學的基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保虼私處熞蚱扑腊宓恼n堂氛圍,充滿生機的課堂氛圍,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幫組其形成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學生之間是平等的,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不能以成績論英雄。此外,也要相信師生之間也應該是平等的,教師既是師長,也是學生的益友,精神上的導師。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尊嚴和人格,和其平等地交流與溝通,不能凌駕于學生之上。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他們的情感,思維,行為不可能一樣,因此要因材施教,用自己的耐心去激發(fā)。
2、 鼓勵學生討論,激發(fā)探究意識
師生之間需要互動,一個有效的途徑就是進行討論,這樣課堂氣氛才能活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才會提高,思維才才會更加活躍。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討論,這樣學生就會在討論的過程中學到知識。。比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組織這樣的討論:仲永的才能為什么會消失?誰應該負責?是他自己的問題還是父親的問題?這時,有的學生說這怪仲永自己,自己應該虛心自律,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應該愛惜光陰,好好學習,而不是跟著父親四處炫耀和游蕩,而是繼續(xù)努力,不應該靠自己的才能賺錢。有的學生認為責任在仲永的父親身上,作為仲永的父親,應該好好的引導自己的孩子,應該謙虛,鼓勵和督促其更加的努力和上進,這樣自己孩子才會更加出色和優(yōu)秀。對于學生的討論,教師要進行鼓勵,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對其發(fā)言進行肯定。對于不同的觀點進行評析和引導,最后指出《傷仲永》一文的目的——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一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仲永應不應該負責不是問題的關鍵。這樣,學生既討論了問題,教師的教學目標也達成了。
開展合作性學習和創(chuàng)新性學習,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教師可以創(chuàng)立認知矛盾的教學情境,例如在進行《十里長街送總理》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進行這樣的啟發(fā):讓學生回顧自己等車好長時間不來自己的焦急心情,然后提問問什么老奶奶內心很焦急,卻又很耐心的等待呢。這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究。
3、 提高提問策略
提問要有技巧性。(1)提問對象的公平性。教師的提問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不能僅僅提問距離自己近的學生,一些距離視野范圍遠的學生也要顧及到。此外,無論是學習成績好,還是欠佳的學生都是提問的對象,不能忽視具有學習障礙的學生。(2)調整座位表,實施定期輪換座位。這樣做的目的是將一些長時間藏在角落里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激發(fā)出來。也可以將愛發(fā)言的學生和比較沉默的學生組合到一起,形成互補。
4、 提高理答水平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提升自己的應變能力。這是因為教師要面對全體學生,讓學生的問題也是各種各樣的,有的問題很難預料。因此,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針對一些比較平淡的回答給予肯定,針對一些回答錯誤的學生進行糾錯,也要進行鼓勵,以免挫敗其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對于一些回答優(yōu)秀的學生當然要進行表揚。重視理答的態(tài)度,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要仔細聆聽,直視發(fā)言的學生,眼神的交流和不能忽視。使用一些面部表情,比如:微笑、驚奇等。
結束語:
課堂提問是一門技巧,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進行鉆研,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提問以及理答水平,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被激發(fā),語文成績才能提高。
參考文獻:
[1]許玲玲.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提問藝術[J].青海教育.2011(23).
[2]楊玲.淺談語文課堂提問藝術[J].語文學刊2012(14).
[3]汪丞.語文課堂提問藝術管見.新課程研究[J].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