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耐久跑是初中體育項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中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因此,進一步加強初中體育耐久跑的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就初中體育耐久跑的教學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討,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闡述耐久跑的目的與效果,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行反思。
[關鍵詞]:初中體育 耐久跑 教學 經驗
隨著新課程教育的改革,國家素質教育“三項規定”的全面實施,以及陽光體育在全國的廣泛開展,體育課中的耐久跑教學更是體育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它是體育教學大綱規定的必修課,是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通過耐久跑的練習,可增強學生的心肺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對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教學目的以及預期效果
(1)教學目的
耐久跑是初中體育教學中的重要項目,教師在對其進行教學時,需要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主要包含五個教學目標,它們分別為: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以及社會適應目標。下面我就這五個目標進行簡要的闡述:
①運動參與目標:這一目標主要指的是教師利用語言上的講解以及身體上的示范,讓學生能夠在教學中學會正確的動作技能;
②運動技能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關于耐久跑的練習,并采取多種練習方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對自身的運動技能水平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③身體健康目標:在經過教學之后,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耐久跑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并在實踐中不斷練習,由此來提高學生的體質,并培養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
④心理健康目標:學生通過耐久跑這一體育運動項目能夠培養出吃苦耐勞,堅韌頑強的優良品質,并在活動中體驗出成功的愉悅感;
⑤社會適應目標:學生在練習耐久跑的過程中,同學相互交流與協作,能夠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
(2)預期效果
通過教師的認真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相信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能夠有效地實現。而對于身體健康目標而言,要求學生與教師等一起改變錯誤的觀念,要充分認識到體育運動的重要性,并有規律地進行體育運動,從而達到強健體魄的目的。而對于心理健康目標以及社會適應目標而言,主動性掌握在學生手里,只有學生充分重視耐久跑運動,并在練習的過程中加強與同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才能有效達到這兩個教學目標。
二、學生情況分析
對于初中生而言,這一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體的發育時期,他們往往表現出活潑好動的一面,而且這一時期的學生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與模仿能力,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初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之中,也經常表現出意志不堅定、耐性較差的一面。因此,學校在對學生文化知識進行教學的同時,還應該采取有效措施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這對學生體質的增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很大一部分學生不喜歡進行長跑運動,給出的理由也大多是怕苦怕累、難以長久堅持。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耐久跑練習之中成為很多體育老師思考的問題。對于教師而言,應當在充分了解學生身體與心理狀況的基礎之上,創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學的靈活性與趣味性,促使學生能夠在愉悅的心情與輕松的氣氛中進行耐久跑的練習,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三、耐久跑教學中的兩要素分析
(1)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耐久跑具有自身的特點,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結合其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并在此基礎上發揮出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體現在對耐久跑知識的傳授以及動作的講解演示上;另一方面則體現在對于學生積極性與主動性的挖掘上。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來創新教學方法,將教學與游戲有機地結合起來;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發揮學生的特長,從而對學生的參與意識以及團體意識進行有效的加強。例如在耐久跑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結合學生的身體特點,對其進行分組,不同的組別進行不同強度的練習。同時,也可以安排一些競技類的游戲,讓同學參與其中,寓教于樂,學生的參與感強,也達到了練習的效果。
(2)注重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
在很多時候,教學效果的優良與師生之間的感情溝通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教師在進行耐久跑的教學之中,應當充分遵循四個原則,即引導、啟發、教育以及鼓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觀察到學生的心理變化,并適時與學生進行溝通,平時多關心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讓學生能夠有一種歸屬感,往往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有同學“懶得跑”、“跑不動”,尤其是一些女生,這種現象較為嚴重。針對這類學生,教師應該與學生進行溝通,讓他們認識到鍛煉的好處,從強度較低的練習開始。為贏得學生的信服,教師可以單獨與這類學生一起跑步,逐步增強其自信心。
四、對耐久跑教學的實踐與反思
(1)加強耐久跑理論知識教學
無論是何種學科,理論知識的教學是必不可少的,在進行耐久跑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進行理論知識的教學,讓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耐久跑運動對人體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對耐久跑的相關技能進行一定程度上的介紹,這樣一來,不僅能夠促使學生對耐久跑的理性認識有了明顯的提高,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積極性進行激發。
(2)合理安排運動負荷
對于中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身體的發育階段,每個人的體質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性,合理安排運動負荷。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對學生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并將體質相近的學生分在一起組成小組,不同小組安排不同的運動負荷,采取不同的訓練方式。
(3)創新教學手段
一成不變的教學手段往往讓學生感覺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當發揮創新意識,對教學手段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創新,例如將游戲與耐久跑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寓教于樂,營造出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改變原先枯燥無味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在全新的教學手段中積極主動地學習,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與學生的吸收效果。
以上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經驗,由于耐久跑練習時間長,體能消耗大,如果再加上教師教法簡單,練習方式單一,學生就容易產生害怕與厭倦相互交織的復雜心理,從而嚴重影響耐久跑的教學效果。所以如何改變舊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促使其養成終生鍛煉的習慣,是我們每一位體育教師長期努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呂亮.淺談中考體育耐久跑教學的一些體會[J].科技風,2009(4)
[2]李有雙.初中體育耐久跑教學考核的有效途徑[J].教學反思,2012(11)
[3]趙瑞玲.初中體育耐久跑教學經驗談[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20)
[4]劉俊.以學定教促有效——對水平四耐久跑教材的處理及實踐研究[J].體育教學,2013,33(4)
[5]王華敏.中學生耐久跑教學的有效課堂模式[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