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課的內容來源于生活,同時高于生活,最終應回歸生活。本文簡要論述了思想品德課創建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方法和心得,主要從捕捉生活化素材、創設生活化情境、增辟生活化活動等三個方面進行簡述。目的在于進一步提高課程質量,幫助學生完善自身發展。
[關鍵詞]:生活 初中 思想品德課 迸發生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教育”的觀點:生活就是教育,社會就是學校,教與學應做到統一。從中可以看出,對于教學來講,生活就是其本質。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密切結合學生的生活,為其注入新的活力與生機。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在下文中將簡要探討創建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方法和心得。
一、捕捉生活化素材,備課精心
初中思想品德課的內容來源于生活,同時高于生活,最終應回歸生活。所以,教師在進行備課時,應盡量選取一些具有時代感、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能夠被學生所熟悉、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素材,貫穿于課堂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從而不但讓學生了解到思想品德的根源在日常生活中,同時也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幫助學生完善自身發展。例如:在設計《難報三春暉》這框內容的導入環節時,我以視頻《感動中國人物——陳玉蓉》導入,在一場命運的馬拉松里,她忍住饑餓和疲倦,不敢停住腳步,上蒼用疾病考驗人類的親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艱辛,守住信心。她是母親,她一定要贏,她的腳步為人們丈量出一份偉大的親情。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母愛的偉大,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二、創設生活化情境,上課用心
1.情景模擬教學法
學習知識內容的目的在于能夠靈活應用。但是,當前,很多學生都缺少應用思想品德知識及思維方式去思考、分析、處理日常生活問題的觀念及能力。這主要是由于教學內容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脫節導致的。所以,作為初中思想品德教師,當學生學會某項知識后,應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創設一些教學情境,營造氛圍,令學生進行親身體驗,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認識到思想品德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更主動地進行知識探索。例如:當教師講授《維護消費者權益》課程內容時,就可以采用模擬場景的方法讓學生進行活動。教師現場模擬購物,在給學生找零錢時,給學生偽鈔,賣給學生盜版書籍。讓學生討論遭遇這種情況時的應對策略,并進行評價。利用這種模擬場景的方法進行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加靈活地掌握課本知識,并且與生活情境關聯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理論要聯系生活實際。
目前,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缺乏學習動力、產生厭煩心理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理論和實際相脫節,認為學的東西沒有用。因此,在教學中要理論聯系實際,即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的思想實際,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舉例時要注意結合國內外形勢及各種熱門話題去分析,針對學生的思想疑惑,運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深入細致、入情入理的解答,這能讓學生看問題更深、更透、更遠,體會到掌握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如講《環境污染與破壞》這一內容時,我讓學生看新聞《北京今日再遭重度污染》:2013年11月1日北京空氣再遭重度污染。昨日,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發布空氣重污染藍色預警,這是新版空氣重污染應急方案發布后,北京一周內第三次發布重污染藍色預警信號。看完后讓學生討論造成霧霾天氣形成的原因。如:地面灰塵大,空氣濕度低,地面的人和車流使灰塵攪動起來;汽車尾氣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源,近年來城市的汽車越來越多,排放的汽車尾氣;農村秸桿大量燃燒;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等。然后,我用一張白紙給學生演示,白紙就好比優美的環境,畫上亂糟糟的墨跡,即使想辦法擦去墨跡,白紙也已傷痕累累,這就像被污染了的環境。這樣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到環境一旦被污染,被破壞造成的影響,一般在短期內難以消除,具有不可逆性。
3.利用多媒體技術,拓寬學生視野
伴隨著當前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逐步進入校園,被教師廣泛應用到教學活動中,并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多媒體豐富的資源,可以為學生拓寬眼界,增長見識。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補充一些同課程知識相關的資料,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寬學生的視野,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促使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內容,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為以后的成長夯實基礎。例如,在學習《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一框內容時,通過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和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以多媒體投影出的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去世前寫下的詩《望大陸》,不用教師多講,學生便能感悟出統一是人心所向的道理。
三、增辟生活化活動,課外實踐課細心
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融入生活化內涵,教師應將學生從以往“應試教育”的禁錮中解放出來,使學生走出教室,步入社會。新課程改革的內容不但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與完善,同時也需要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及實踐才能。當前,初中思想品德課本中的很多知識都需要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所以,教師應建立開放性的教學環境,使課堂與社會相關聯,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例如:教師在講解《可持續發展》相關內容時,就可以為學生布置如下課外活動:①尋找身邊環境存在哪些問題;②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③怎樣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等,同時設計出小型的方案之后,教師再組織學生開展課堂交流,就會發現學生們存在很多新奇的想法,如通過宣傳的方法進行環境保護宣傳活動;書寫環保倡議書;給大型企業寫信,讓其進行改進等。利用社會實踐的方法不但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思想品德課程的相關內容,同時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思考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接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總而言之,對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來講,創建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是大勢所趨,同時也是其本源。教師在進行課程講解時,唯有將理論同學生的生活密切關聯起來,才可以促使課堂教學迸發生機,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所以,教師在以后的課程講解中,不但應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同時也應將學生放置在社會的背景下,利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可以靈活運用相關知識處理實際問題,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唐夢.新課程改革下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生活化淺析[J].教師,2013(19).
[2]劉文明.初中思想品德課如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J].教書育人,2012(29).
[3]何紅琴.對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教學反思的再思考[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