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試圖從語文課堂教學這個情境出發,通過語文課堂“求真”、“寓情”、“尚美”的教育智慧的滲透,來探討語文課中教育智慧所應具有的善的意義。
[關鍵詞]:教育智慧 語文課堂 真善美
一、什么是教育智慧
智慧,這個無法對其進行科學界定的抽象概念,據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記載,這一概念最先發現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文字中。而根據《牛津英語詞典》對智慧詞源的追溯,它似乎又是源于日耳曼民族語言,在古英語中常被使用。而教育學語境下的智慧又該如何去理解,加拿大現象學教育學家馬克斯·范梅南給出了初次解釋,他認為:“教育的智慧和機智可以看作是教育學的本質和優秀性,我們不妨說智慧構成了教育學的內在方面,而機智則構成了教育學的外在方面。”[1]在范梅南看來,教育智慧的表現就是機智行為,也就是瞬間知道怎么做。而田慧生認為“教育智慧就是體現為教育的一種品質、狀態和境界。它表現為教育的一種自由、和諧、開放和創的狀態,表現為正在意義上的尊重生命、關注個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 [2]蘇格拉底曾直言:“智慧即德行。”,筆者認為教育智慧的關鍵在于如何培養具有良好德行的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懂得愛人的仁者,這種基于善的智慧,才是正在的智慧。教師作為教學目的、意義、價值任務的直接體現著、承載者、實踐者應當將這種善的智慧滲透、內化于課堂教學中。
二、語文課堂中的教育智慧
我國奴隸社會的官學,教學內容以“六藝”為主,即“禮”、“樂”、“射”、“御”、“書”、“數”,在“六藝”教育中,禮樂是治國之綱要,是化民之良方;射御是征伐至技藝,是邦國之大事;書數是才智之基礎,是治事之工具。“六藝”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仁”、“義”、“禮”、“智”、“信”的君子,是培養德才兼備者,這是我國古代智者們的育人智慧,而現代教育發達的西方社會追根溯源至古希臘,柏拉圖等智者也在歷史的流變中探索出育才良方,即開設“七藝”,(辯證法、修辭學、文法、算術、幾何、音樂、天文)以此來使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同東方的智者一樣,西方的智者們最關心的仍是德行的鍛就,東西方教育的源頭最終都致力于促使每個個體心靈都追求真善美。那么,現在的學科設置中最具有人文性質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又應如何去培育學生善的品質,我以為需要教師做到“求真”,即激發學生真實的想法;“寓情”,即以情思深化課堂;“尚美”,即帶領學生享受美的歷程。
(一)求真:啟迪真實的思想
“新課程尊重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和文本解讀的個性化、多樣化,并把學習方式的培養以及通過教學方式的革新來培養學生學習的問題意識、批判性思維、懷疑精神等作為教學的重要任務。這樣,學生在學習中的獨特表現和求異思維都是課堂教學中的常態,而非‘意外’或‘另類’”。[3]《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靜心閱讀文本,調動學生思維與情感的參與,有利于整體把握課文,進而對文本產生富有“個人意義”的理解感悟。這種“個人意義”強調學生思維的原真性,即課堂上需要“真實的“異口多聲”而非“捆綁式”教學下刻意追求的“異口同聲”。尤其是語文課堂中的閱讀教學中更加忌諱沒有創造性的“死讀書”。“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個性化閱讀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而教師作為引導者應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去閱讀文本,超越作者本意,對文本重新建構,讀出學生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二)寓情:共建情感的課堂
新課程改革中,在各科教學的課程標準里明確提出了三大教學目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情感目標, 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盧家楣在其《課堂教學的情感目標分類》一文中詳細論述了其“以情優教”的教學思想,并探索出“樂情”、“冶情”、“融情”三位一體的情感教學模式。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語文課是培養學生豐富情感和善的品質的最佳課堂,作為語文教師更應在課堂教學中創造條件使學生懷著快樂的情緒進行學習,積累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使之在課堂上不僅樂于接受、主動發言,而且在課后對語文產生濃厚興趣,最終愛上語文。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更應注重對學生情操的陶冶,學生對一篇文章有了初步的合理體會和理解,進而結合自身體會產生共鳴,從中感悟出新的情感,最終對文章情感有個理性層面的認識分析。當然,課堂教學中提倡教師“我” 與學生“你”的“我-你”對話性課堂。這種對話不僅指傳統的“一問一答”,更強調師生的心靈對話,語文課堂中,師生的情感是互動、互悅的,教師引領學生在文本、作者之間進行多向的情感交流,追求一種不是刻意而為的契合。當然,學生的情感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隱形性積累的過程,前蘇聯心理學家富爾頓納多夫認為“如果情感體驗以情緒過程的形式多次重復,它確實可能變成對相應體驗的穩定的傾向性。”[4],這就需要教師寓情于課堂,以情帶動學生去體味、去沉淀,從而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情感世界。
(三)尚美:共享美的歷程
夸美紐斯把 《大教學論》稱作是一種“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李如密老師將教學藝術定義為:“是教師嫻熟地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規律而進行的創造性教學實踐活動。”[5]而語文課堂的藝術應是培養學生崇尚美的課堂,應是詩意的課堂,審美的課堂。在中國傳統藝術中,強調“無我之境”,它追求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統一。而在課堂上營造“無我之境”,就是使師生在課堂上能身心合一,如在品讀一首古詩時,如何讓學生感悟詩中美的意境,如何帶領學生在課堂上經歷一次美的歷程,而不是機械化的讀-譯-分析-背誦,長此以往學生一見到古詩文就頭疼,沒有美的享受,學生只抱怨又得背誦了。而教師應該怎么做呢,首先,得打造一個富有情趣的課堂,課堂是客觀的刻板存在,但語言是主觀流動的,語文老師在講解詩文時尤其要注意用語的優美,讀要讀出美文美詩,而不是只讓學生讀或放音頻了事。讀,也是品的過程,老師“忘我”,學生的審美觸感才會被帶動。譯,切忌老師從教參上“搬運”下來一讀,學生一寫一記就萬事大吉了,要讓學生自己賞析,教師適當指引,學生會有使你意想不到的美的再構建。分析手法等專業性較強的知識,教師應該設立專題總講,再讓學生結合具體詩文自主分析,老師不斷指正,在反復中學以致用,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分析思考也是一種美的成就。最后的背就比較容易了,因為因美而記,何樂而不為呢。
三、結語
“善, 是倫理宗法文化的必然追求。孔子說: 朝聞道, 夕死可也。只要能達到聞道的善境, 那么, 連生的真實, 也就可以超而越之了。” [6]柏拉圖也曾說道:“如果目的是為了尋求美者和善者,我說這門學問還是有益的,如果是為了別的目的,我說它是無益的。”教師作為心靈工作者更應懷著一顆跳動的向善之心,用自己的人生感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融入課堂,體味課堂里的真善美,融入學生的內心世界,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我-你”對話,彼此了解、共同探討、相互激勵,才能塑造學生德行兼備的健全人格,培養出“至善”(最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馬克斯(加)·范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蹦[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72.
[2]田慧生.時代呼喚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師[J].教育研究,2005(2).
[3]王衛華.課堂教學中的教育智慧.學位論文,2006.
[4]富爾頓納多夫( 俄). 論情感及其發展. 學前教育, 1946:1.
[5]李如密.教學藝術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85.
[6]藺海鯤.至善人類道德的終極價值目標[J].社科縱橫,2007(22).